五、《孫子兵法》計篇全文翻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孫子兵法之邏輯

孫子兵法之邏輯

通常不得要領

無論是多知名的學者專家,他們對孫子兵法的白話翻譯,都不得其門而入。總是跳過某些字、詞不予翻譯,甚至以原文帶過,並指稱已經很白話,無須翻譯、也不必求甚解,意思到了即可。胡說八道。

春秋的文言不同於清朝的文言,而文言更不同於白話。同一個文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含意。吳王夫差當年讀十三篇時,他的認知絕不會與我們現代人相同。

此處的翻譯,每一文字都有譯出。

兵者

打仗,是國家大事;戰場是生死的所在(地)、策略是存亡的途徑(道),不可不明察。

坊間對於「地」、「道」都以抽象的意思解釋。其實,它們具體得很。「地」很明白就是戰場而不是抽象地指『打仗』這件事。同理可知,「道」就是通向某處的途徑,例如賺錢之道,就是賺錢的方法、賺錢的訣竅、賺錢的手段等等。

故經之以五

所以,擘畫打仗這事,分為五個方面、計算而考察比較敵我、以發覺雙方的實力:一方面是道、二方面是天、三方面是地、四方面是將、五方面是法。

道,是指要求軍和民,與國家領導人持相同立場、思想一致,那麼國家領導人即可以與他們同死、與他們共生;軍和民都不會懷疑。天,是指晝夜、季節等時間的規律。地,是指高低、寬窄、遠近、難易等地形上或死或生的情狀。將,是指智慧、信用、仁慈、勇氣、嚴厲等將軍們的五種品格。法,是指軍隊的組織、軍官的素養、國主的決策等制度。

這五個方面,將軍們都聽聞過,了解的將軍們則能獲勝,不了解的則必獲敗。

「校之以計」,「校」是比較;「計」簡單說是「計算」、也是計篇的核心字。「而民弗詭也」既然有一主詞『民』,則前面的「可與之生、可與之死」的主詞當然不會是『民』。再前推,「令民與上同意」雖無主詞、但有受詞『民』,主詞當然是『上』。為何省略?避免重出。那麼,『之』就是指『民』。則誰「可」?上「可」也。

「時制」是指時間的規律,不是晝夜、季節以外,第三種「天」。同理,「地」的「死生」也不是第五種「地」,而是總結前四種都是或生或死。

「將」與之後「將莫不聞」的「將」,當是指『所有的將』而非僅是『受命主將』。「法」,應以『制度』為解;有解以『管理』,但『制度』較為合理。『制』有裁斷之意,而『度』有衡量之意。

故校之以計

所以,計算而考察比較敵我、以發覺雙方的實力:誰的國主賢明?誰的將軍能幹?誰獲得天時地利?誰的制度落實?誰的部隊強大?誰的士兵精練?誰的賞罰明快?我—受命主將—將以這些考察比較,了解打仗的勝敗。下屬將軍們之中,聽從我的考察比較,留用;不聽從我的,棄用。

「兵眾」與「士卒」很明顯的,前指整體、後指個體。整體則不可能單單是武器裝備,而必須有使用武器裝備的人員,所以「兵眾孰強」必是指『被堅執銳的部隊』一字排開,誰強。「士」與「卒」是不同的,前者至少是名義上的貴族(雖然很不『貴』),而後者就一定是純粹的死老百姓(還可以再細分)。這兩類是戰鬥的主力,體能戰技精不精,至關重要。可見孫子思想是很平衡的,見樹又見林。

「吾」,按情境推估,應是孫子『假定』自己是「受命主將」而以此立場立論。如果是指撰寫十三篇的孫子自己,那也真的太恃才傲物。相對而言,「將聽吾計」的「將」當然是其「下屬將軍」。如此解釋比之其他各種說法都來得合乎道理、甚至是唯一合理的,因為「受命主將」可以是任何人——包括君主。

用人,豈可用不認同計畫的人。有人會說,用道理說服他認同。說服一個人,要花多少時間?如果這個人就是要搗蛋,你該怎麼辦?孫子不說服,不同意的,滾吧!軟禁、發監、刑殺……只要有利於打仗勝利,全部都可以考慮。

你說這樣獨裁不利團結。「民主」一樣可以「獨裁」。上了戰場,上級命令被質疑,還得要向下級解釋嗎?這仗還打個屁!打仗,只可以有一個目的——贏。競爭,同樣如此。

乃為之勢

計算而考察比較的結論,顯示我方具備有利條件,而且下屬將們都已聽從我,此時就應該考慮造勢,作為外在的助力,以發揮力量。所謂勢,是根據自己的優勢所在,而決定輕重緩急的權變;需要造勢,是因為打仗必然需要欺敵;欺敵有以下方式:我有能力打仗(或者,敵人認為我有能力打仗;以下皆同),但誤導敵人以為我無能力;我有意圖,但誤導敵人以為我無意圖;我的目標在近期或近處,但誤導敵人以為在遠期或遠處,反之亦然;我其實具備有利條件,反而做出引誘以使敵人疑惑;我其實處在混亂狀態,反而進行攻擊以使敵人疑惑;我其實有充分實力,反而採取防備以使敵人疑惑;我其實是足夠強大,反而採取退避以使敵人疑惑;我其實已非常憤怒,反而採取觀望(橈)以使敵人疑惑。這些方式,只有一個目的——打他个無防備、踢他个沒意料。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目的,不是手段;從「能而示之不能」到「怒而橈之」才是手段、是「詭道」的實際內涵。而「詭道」是「因利而制權」另一種說法。「因利而制權」是「勢」的解釋。

此「乃為之勢」在此篇中,會被安排在「校之以計」與「未戰廟算」之間,代表所謂『七計』並非「廟算」的全部,甚至,「廟算」根本不是『七計』——是總帳,而這總帳包含「校之以計」與「乃為之勢」。

且,「乃為之勢」在「未戰廟算」之前,還有另一層意思:造勢不是隨機應變,是計畫的一部分、要事先安排好。

未戰廟算

如果,打仗之前,評估上述的考察比較與造勢欺敵能夠勝利,代表勝算比較敵人多;評估不勝利,代表勝算比較少。充分的勝算,贏;不足的,輸;何況是毫無勝算。我—受命主將—從此一評估,能看出勝敗的所在。

這是最後階段了。受命主將報告完畢,君主就要做出決策。決策錯誤,部隊就得死在戰場(地)、國家就得通向覆滅(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gjj.huang的沙龍
5會員
28內容數
包贏?怎麼包贏?作弊都不保證包贏,你竟說打仗要包贏!
dgjj.hu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0/12
博客來簡介:黃樸民(1958—),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等,長期致力於思想史和軍事史研究,是國內《孫子兵法》研究的代表性學者之一,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孫子兵法》。 從該書的前言中,發覺黃博士有特大誤解,本人不吐不快。所以
Thumbnail
2024/10/12
博客來簡介:黃樸民(1958—),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等,長期致力於思想史和軍事史研究,是國內《孫子兵法》研究的代表性學者之一,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孫子兵法》。 從該書的前言中,發覺黃博士有特大誤解,本人不吐不快。所以
Thumbnail
2024/08/29
一、如何將「孫子兵法」與「易經」結合? 將《孫子兵法》與《易經》結合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層面來實現,從而將戰略思想與哲學智慧相融合: 1. 陰陽平衡與對立統一 《孫子兵法》強調軍事戰略中的動態平衡與對立統一,例如「兵者,詭道也」,講究變化與靈活運用。 而《易經》核心思想之一是陰陽平衡,對立統一。
2024/08/29
一、如何將「孫子兵法」與「易經」結合? 將《孫子兵法》與《易經》結合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層面來實現,從而將戰略思想與哲學智慧相融合: 1. 陰陽平衡與對立統一 《孫子兵法》強調軍事戰略中的動態平衡與對立統一,例如「兵者,詭道也」,講究變化與靈活運用。 而《易經》核心思想之一是陰陽平衡,對立統一。
2024/06/12
其書《唯一的規則》,將《孫子兵法》通行本篇序分為上下篇;上篇從第一篇至第六篇,下篇從第七篇至第十三篇。因其認為「上」篇與「下」篇,『兩部份明顯不同』。又,稱上篇為理論篇,下篇為實戰篇。 「上」篇與「下」篇,個別再分為兩組。「上」篇之第一篇至第三篇為權謀組,第四篇至第六篇為形勢組。「下」篇之第七篇至
Thumbnail
2024/06/12
其書《唯一的規則》,將《孫子兵法》通行本篇序分為上下篇;上篇從第一篇至第六篇,下篇從第七篇至第十三篇。因其認為「上」篇與「下」篇,『兩部份明顯不同』。又,稱上篇為理論篇,下篇為實戰篇。 「上」篇與「下」篇,個別再分為兩組。「上」篇之第一篇至第三篇為權謀組,第四篇至第六篇為形勢組。「下」篇之第七篇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份文章介紹了《孫子兵法》每一章節的重點,包括開始計算、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等內容。
Thumbnail
這份文章介紹了《孫子兵法》每一章節的重點,包括開始計算、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等內容。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其書《唯一的規則》,將《孫子兵法》通行本篇序分為上下篇;上篇從第一篇至第六篇,下篇從第七篇至第十三篇。因其認為「上」篇與「下」篇,『兩部份明顯不同』。又,稱上篇為理論篇,下篇為實戰篇。 「上」篇與「下」篇,個別再分為兩組。「上」篇之第一篇至第三篇為權謀組,第四篇至第六篇為形勢組。「下」篇之第七篇至
Thumbnail
其書《唯一的規則》,將《孫子兵法》通行本篇序分為上下篇;上篇從第一篇至第六篇,下篇從第七篇至第十三篇。因其認為「上」篇與「下」篇,『兩部份明顯不同』。又,稱上篇為理論篇,下篇為實戰篇。 「上」篇與「下」篇,個別再分為兩組。「上」篇之第一篇至第三篇為權謀組,第四篇至第六篇為形勢組。「下」篇之第七篇至
Thumbnail
其所用版本為,中華書局(大陸)二〇一二年之《十一家注孫子兵法校理》。且,以曹操所注為主。 過譽 此書論點,不脫前人牙慧。並無創新之論,只是將前人說過的話,再說一次;前人沒解出的字詞,他依然無解。真正嚴重的,是他讀書的邏輯不通。連最基本的文言語意都不能掌握,遑論其他。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Thumbnail
其所用版本為,中華書局(大陸)二〇一二年之《十一家注孫子兵法校理》。且,以曹操所注為主。 過譽 此書論點,不脫前人牙慧。並無創新之論,只是將前人說過的話,再說一次;前人沒解出的字詞,他依然無解。真正嚴重的,是他讀書的邏輯不通。連最基本的文言語意都不能掌握,遑論其他。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Thumbnail
朔雪寒此電子書百萬多文字,分上下篇。 讀者可以先看「下篇第三章十三篇論正」。每一篇兵法的論正,都是先呈現考證後的全篇文字、再一字一句進行論正。將該「考證後的全篇文字」與通行本對照,不同之處,再閱讀考證的文字。如此,比較容易獲得輪廓。 其次,上篇第五章孫子身世之迷。其次,上篇第一章春秋、戰國差異淺
Thumbnail
朔雪寒此電子書百萬多文字,分上下篇。 讀者可以先看「下篇第三章十三篇論正」。每一篇兵法的論正,都是先呈現考證後的全篇文字、再一字一句進行論正。將該「考證後的全篇文字」與通行本對照,不同之處,再閱讀考證的文字。如此,比較容易獲得輪廓。 其次,上篇第五章孫子身世之迷。其次,上篇第一章春秋、戰國差異淺
Thumbnail
傳統的觀點 傳統上,幾乎可說無一例外地,都認定「形、勢、虛實(通行本)」是《孫子兵法》的中心。雖然大家都將「始計(通行本)、作戰、謀攻」置於所謂的「大戰略」的地位,但是真正的心力大多用於「形、勢、虛實」三篇。由於誤認,以至於《孫子兵法》到底如何使用,沒人說得清。 通常,十三篇都被割得破碎,以便於
Thumbnail
傳統的觀點 傳統上,幾乎可說無一例外地,都認定「形、勢、虛實(通行本)」是《孫子兵法》的中心。雖然大家都將「始計(通行本)、作戰、謀攻」置於所謂的「大戰略」的地位,但是真正的心力大多用於「形、勢、虛實」三篇。由於誤認,以至於《孫子兵法》到底如何使用,沒人說得清。 通常,十三篇都被割得破碎,以便於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Thumbnail
通常不得要領 無論是多知名的學者專家,他們對孫子兵法的白話翻譯,都不得其門而入。總是跳過某些字、詞不予翻譯,甚至以原文帶過,並指稱已經很白話,無須翻譯、也不必求甚解,意思到了即可。胡說八道。 春秋的文言不同於清朝的文言,而文言更不同於白話。同一個文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含意。吳王夫差當年讀十
Thumbnail
通常不得要領 無論是多知名的學者專家,他們對孫子兵法的白話翻譯,都不得其門而入。總是跳過某些字、詞不予翻譯,甚至以原文帶過,並指稱已經很白話,無須翻譯、也不必求甚解,意思到了即可。胡說八道。 春秋的文言不同於清朝的文言,而文言更不同於白話。同一個文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含意。吳王夫差當年讀十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計」為首篇,「用兵之法」四篇環之,其他八篇呢?也是孫子思想中的「兵法」嗎?看起來,孫子以後的人們,似乎那麼認為的。因未將「凡用兵之法」這一句給予重視,以至於主流觀點,皆視「形」、「勢」、「實虛」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篇章。甚至還有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公李靖的加持。但,此三篇雖然有很多後世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計」為首篇,「用兵之法」四篇環之,其他八篇呢?也是孫子思想中的「兵法」嗎?看起來,孫子以後的人們,似乎那麼認為的。因未將「凡用兵之法」這一句給予重視,以至於主流觀點,皆視「形」、「勢」、「實虛」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篇章。甚至還有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公李靖的加持。但,此三篇雖然有很多後世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戰場上的「用兵之法」,最負盛名者當屬孫子十三篇之兵法。兵聖,孫子當之無愧。以出土竹簡而論,孫子一生就只寫了一本完整的書,要了解其思想,自然必從研讀其書開始。十三篇由「計」起始,後人強加一「始」,實屬累贅。「計」分五段:其一「兵者大事」,其二「經之以五」,其三「校之以計」,其四「乃為之勢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戰場上的「用兵之法」,最負盛名者當屬孫子十三篇之兵法。兵聖,孫子當之無愧。以出土竹簡而論,孫子一生就只寫了一本完整的書,要了解其思想,自然必從研讀其書開始。十三篇由「計」起始,後人強加一「始」,實屬累贅。「計」分五段:其一「兵者大事」,其二「經之以五」,其三「校之以計」,其四「乃為之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