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一點仁慈,也許正好救了某人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這世界常常讓我們懷疑人性,但也正是一些小小的、不起眼的善意,讓我們重新願意相信──人間值得。


「請對每個人都仁慈──你不知道他們正在經歷什麼。」

——伊恩·麥克拉倫(Ian Maclaren)

📘 出處介紹

伊恩·麥克拉倫(Ian Maclaren)是19世紀末的蘇格蘭牧師、教師與作家,本名約翰·華生(John Watson)。這句話雖廣為流傳,卻常被誤歸給許多名人。實際上,它出自他對會眾講道時所說的一段話,提醒人們「仁慈」不是情緒上的憐憫,而是對人深層狀態的理解與尊重。他相信,每個人都可能背著看不見的傷,而仁慈是我們唯一能給出的真正療癒。

ChatGPT生成

ChatGPT生成


你在便利商店排隊時讓後面趕時間的人先結帳;你在下雨天為陌生人撐了一角傘;你沒有笑話別人的拙──

這些都不轟烈,但它們都很重要。

我們無從知道別人的背景與今日的難──但當我們選擇「不加重」那一份苦時,就已經點亮了人性的微光。

所以,請你記得:你偶爾的小舉動,可能正是某人一整天中唯一的溫暖。


【晨語 41】每天清晨,為這個世界送上一句詩、一則祈願、一縷溫柔。讓文字、圖像、祝福成為晨光裡的愛之載體,傳遞至每個角落。歡迎留言送愛也歡迎加入送愛的行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魔法森林裡的鹿的沙龍
26會員
147內容數
在喧囂與混沌之中,我們總需要一片能安放靈魂的林地。 這裡是《魔法森林裡的鹿》——一個關於設計、藝術與靈感棲息的祕密角落。 我相信,創作不只是技能的展現,而是一種感知世界的方式。
2025/06/21
人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強大,但也許,我們真正需要的,只是一個懂得等待與相信我們的人。 「你可以成為別人生命中的那道光,即使他還沒準備好迎接黎明。」 ——布琳·布朗(Brené Brown) 📘 出處介紹 這句話出自美國著名社會工作者、作家與情緒韌性研究學者布琳·布朗(Brené B
Thumbnail
2025/06/21
人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強大,但也許,我們真正需要的,只是一個懂得等待與相信我們的人。 「你可以成為別人生命中的那道光,即使他還沒準備好迎接黎明。」 ——布琳·布朗(Brené Brown) 📘 出處介紹 這句話出自美國著名社會工作者、作家與情緒韌性研究學者布琳·布朗(Brené B
Thumbnail
2025/06/20
「是的,過去是會痛,但你可以選擇逃避,或者,從中學習。」 —— 拉飛奇,《獅子王》 辛巴在經歷父親的死後,長期逃避自己的身分與責任。 他躲進無憂無慮的生活中,卻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虧欠與恐懼。 直到拉飛奇(那位敲他頭的猴子長者)出現, 以一句看似玩笑的話提醒他: 「是的,過去是會痛,但
Thumbnail
2025/06/20
「是的,過去是會痛,但你可以選擇逃避,或者,從中學習。」 —— 拉飛奇,《獅子王》 辛巴在經歷父親的死後,長期逃避自己的身分與責任。 他躲進無憂無慮的生活中,卻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虧欠與恐懼。 直到拉飛奇(那位敲他頭的猴子長者)出現, 以一句看似玩笑的話提醒他: 「是的,過去是會痛,但
Thumbnail
2025/06/19
你能想像嗎?在每天提心吊膽、聽見槍聲與腳步聲逼近時,安妮不是寫下憤怒,而是這句:「我仍然相信……人是善良的。」 這不是天真,是最深的信念。 是選擇相信——即使沒有證據,仍要以愛回應世界。 這樣的光,不會被戰爭吞噬。 👤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1929–1945) 是德國裔猶太少
Thumbnail
2025/06/19
你能想像嗎?在每天提心吊膽、聽見槍聲與腳步聲逼近時,安妮不是寫下憤怒,而是這句:「我仍然相信……人是善良的。」 這不是天真,是最深的信念。 是選擇相信——即使沒有證據,仍要以愛回應世界。 這樣的光,不會被戰爭吞噬。 👤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1929–1945) 是德國裔猶太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四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四章 (摘錄)
Thumbnail
這本書透過作者的17年森林僧人生活,分享他對人生智慧的見解,包括不要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接受可能錯誤及相信這也會過去。這些智慧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也帶給我們啟發。這本書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的心靈寶藏,值得我們一讀。
Thumbnail
這本書透過作者的17年森林僧人生活,分享他對人生智慧的見解,包括不要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接受可能錯誤及相信這也會過去。這些智慧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也帶給我們啟發。這本書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的心靈寶藏,值得我們一讀。
Thumbnail
從小就被教育"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造就出我這熱心的個性,確實在幫助的過程中,我學習到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並且開啟不同的人脈。這應該是正向發展的好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年紀越來越大,遇到的事物都趨近講求功利、懷疑對方來意.....
Thumbnail
從小就被教育"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造就出我這熱心的個性,確實在幫助的過程中,我學習到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並且開啟不同的人脈。這應該是正向發展的好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年紀越來越大,遇到的事物都趨近講求功利、懷疑對方來意.....
Thumbnail
有時候看錯人,不是因為你瞎,而是因為你善良。有時候相信人,不是因為你蠢,而是因為你把感情看得太重。有時候忍下,不是因為沒理,而是不願去爭了。有時候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你判斷錯了。人心真是無法看透。但是我會一直善良無悔,因為我始終相信,心靈美麗,世界就美麗。你給自己一個高度,世界總會還你一個尺度!
Thumbnail
有時候看錯人,不是因為你瞎,而是因為你善良。有時候相信人,不是因為你蠢,而是因為你把感情看得太重。有時候忍下,不是因為沒理,而是不願去爭了。有時候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你判斷錯了。人心真是無法看透。但是我會一直善良無悔,因為我始終相信,心靈美麗,世界就美麗。你給自己一個高度,世界總會還你一個尺度!
Thumbnail
你覺得我們現在處於怎樣的世界呢? 是大家互相幫忙或是狗咬狗的世界呢? 也許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防人之心不可無」,但這本書想告訴大家,人性沒有你想的這麼壞,歷史上各種好事壞事,其實都能用「人性本善」來解釋,看過這本書或許你會對於人性會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你覺得我們現在處於怎樣的世界呢? 是大家互相幫忙或是狗咬狗的世界呢? 也許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防人之心不可無」,但這本書想告訴大家,人性沒有你想的這麼壞,歷史上各種好事壞事,其實都能用「人性本善」來解釋,看過這本書或許你會對於人性會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如果說,生命中沒有偉大靈魂的存在, 我們真的能看見彼此的善良跟溫柔嗎? 如果說,我們害怕失敗、害怕讓他人受傷,害怕被發現自己很奇怪、很怯懦, 害怕被發現自己很無聊、很普通,害怕被發現自己其實心裡有很多的生氣, 那麼⋯⋯ 我們還值得被愛嗎? 到底,怎麼樣的人值得被愛呢? 如果今天
Thumbnail
如果說,生命中沒有偉大靈魂的存在, 我們真的能看見彼此的善良跟溫柔嗎? 如果說,我們害怕失敗、害怕讓他人受傷,害怕被發現自己很奇怪、很怯懦, 害怕被發現自己很無聊、很普通,害怕被發現自己其實心裡有很多的生氣, 那麼⋯⋯ 我們還值得被愛嗎? 到底,怎麼樣的人值得被愛呢? 如果今天
Thumbnail
長年來,人性本善或是惡一直都是值得辯論的議題。我相信人性本善,但也相信有個體差異,在閱讀完羅格.布雷格曼的《人慈》之後,這個想法也沒有太大的改變;然而我卻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跟著作者的文字,貫通歷史脈絡,去審視每件事件—儘管殘忍—背後的善念,學著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作者在文中拋出了個思考
Thumbnail
長年來,人性本善或是惡一直都是值得辯論的議題。我相信人性本善,但也相信有個體差異,在閱讀完羅格.布雷格曼的《人慈》之後,這個想法也沒有太大的改變;然而我卻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跟著作者的文字,貫通歷史脈絡,去審視每件事件—儘管殘忍—背後的善念,學著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作者在文中拋出了個思考
Thumbnail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
Thumbnail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