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一個家庭一年花掉多少不必要的醫療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我們家不常看病啊,怎麼每年醫療相關的花費這麼高?」

這是許多家庭主事者常有的疑問。但事實上,醫療浪費最常發生的不是大病,而是小病、小錢、小決定的反覆累積。

當我們回顧一整年,會發現那些「不痛不癢的小花費」疊起來,早已成為家庭荷包的無形出血點。


📊 真實案例模擬:一個四口家庭的年度醫療支出

——你以為是正常開銷,其實是「看不到的損失」

這是一個典型的台灣家庭組合:

👩‍🦳 一位65歲的媽媽(退而不休、定期做復健) 👨‍🦳 一位68歲的爸爸(慢性關節痛+多醫師就診) 🧑‍🎓 一名正在成長的孩子(易感冒、學校要求就醫證明) 👨‍👩‍👧‍👦 一位負責全家健康安排的中年家庭照顧者

乍看之下,他們的醫療使用「很正常」——

沒有大病、沒有住院、沒有手術,也沒過度依賴醫療資源。 但我們逐筆計算,他們一年下來的花費卻可能超過 60,000元以上



🔍 花費明細解析:

1️⃣ 媽媽:每週固定量血壓+做復健 → $250 × 50次 = $12,500

  • 她覺得「出門走走也好」,但其實可以配合藥局量血壓、自主居家運動,節省頻繁復健的花費與交通時間
  • 而且診所常以健保身份登記復健,容易形成健保點數重複使用、醫療紀錄片段化問題

2️⃣ 爸爸:一樣的關節痛,看三家不同醫師 → $300 × 20次 = $6,000

  • 因為他覺得「哪一家藥吃了比較有效?」而不斷嘗試,但結果往往藥效重複、資訊不整
  • 不但增加不必要的掛號費、重複用藥風險,也讓慢性病照護無法連貫

3️⃣ 小孩:每次感冒都換醫生、要求開病假單 → $250 × 15次 = $3,750

  • 許多學校要求「有症狀就要有醫生證明」,導致爸媽為求方便多跑診所
  • 有時不是真的需要看病,而是「為了一張單子」而浪費時間與費用

4️⃣ 家庭健檢:一次自費健檢+額外檢查 → $6,000 × 4人 = $24,000

  • 很多家庭會在年中或年終「安排全家健檢」,甚至加購MRI、腫瘤指數等
  • 這些項目常不是必要性的,且報告結果若無正確解讀,反而帶來焦慮與後續花費(掛號、複檢、自費項目等)

5️⃣ 保健食品:平均每月1,200元 × 12個月 = $14,400

  • 維他命、益生菌、魚油、葉黃素等,各成員「各吃各的」
  • 許多產品實證效果有限、重複攝取,甚至對某些疾病族群有交互風險

📌 你看不到的損失,其實最致命

這些支出沒有住院、沒有手術,看起來沒什麼大事——但每一筆都「花在可能不需要的地方」:

  • 錢花了,健康沒變好
  • 花時間跑診所,卻沒建立穩定的健康追蹤關係
  • 吃保健品吃習慣了,但飲食作息一樣沒改善
  • 健檢做了報告看不懂,沒追蹤、沒動作

這些都是最常見、被忽略的「醫療消耗型浪費」

🧠 Sandwich-Care 的觀點:

我們不會只跟你說「不要花錢」——而是會告訴你「這筆花費值不值得」、「可不可以省」、「有沒有更有效率的選擇」。

✅ 有些費用可以透過「行為改變」替代

✅ 有些檢查可以集中到「同一位醫師」追蹤 ✅ 有些藥物可以與藥師討論是否重複 ✅ 有些健檢項目其實不屬於你當下的風險範圍

🔁 錯誤醫療習慣,如何讓家庭預算失血?

——不是你沒注意,只是這些習慣太「合理」,才讓人無感地浪費

raw-image

🎯 常見心理陷阱,讓你誤以為「這樣比較好」:

  • 比較心態:「別人都做全身健檢,我不做是不是就漏了什麼?」
  • 安心焦慮:「就算不必要,做了也安心一點,不虧」
  • 道聽塗說:「我阿姨吃那個保健食品好很多,我也來一套」
  • 理賠心理:「這手術健保會給付,我應該趁機做一下」

這些其實都不是「以健康為本位」的決策,而是「以焦慮為動機」的衝動型花費。

🧠 Sandwich-Care 的任務:幫家庭每年省下那看不到的 6 萬元

——你看不到的損失,我們幫你提前擋住;你沒想到的浪費,我們幫你慢慢收回

大多數人以為省醫療費,靠的是「買便宜藥」、「不做健檢」、「不看醫生」;

但 Sandwich-Care 認為,真正能讓家庭「長期省下6萬以上」的,不是靠「不看醫生」,而是靠「正確就醫、有效判斷、科學預防、全面管理」。


📌 為什麼這筆錢「你沒看到」卻年年在流失?

  • 因為每次只花幾百元,你覺得沒什麼
  • 因為每次健檢後沒異常,你覺得沒浪費
  • 因為保健食品是「給父母安心」,你沒算過金額
  • 因為急診、複檢、轉診,是「擔心拖延造成大病」,你沒檢討原因

結果這些「沒感覺的小費用」,一年堆起來可能超過 $60,000——而且這些錢幾乎沒有換來你健康的實質改善


🛡️ Sandwich-Care 如何幫你「守住那筆錢」?

raw-image

🔄 改變的是觀念,省下的是未來

我們想要你從此開始不再:

  • 為了安心一直跑醫院
  • 為了保險理賠而硬做手術
  • 為了家人健康不斷買一堆保健品
  • 為了症狀不舒服做一堆無效檢查

改而變成一個:

  • 會查證、會問、會分辨的聰明家庭決策者
  • 懂得健康管理邏輯、預算規劃與生活調整的長期經營者
  • 願意與 Sandwich-Care 合作,共同打造一個健康、節省、安心的生活系統的人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0到60分鐘的生命接力:急救與急診的全程解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andwich-Care : 你的家庭健康守門員
10會員
169內容數
Sandwich-Care 是每個家庭的健康第一線,一旦家人出現任何身體不適、症狀不明、或有慢性病管理需求,它能即時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判斷 是需要立刻去醫院進一步檢查? 還是可以在家先觀察或調整生活方式? 有它在,家庭健康不再靠猜!
2025/06/29
深夜兩點,急診室燈火通明。有人高燒不退、有人車禍傷口流血,但在這樣的場景中,也有許多民眾因為「咳兩聲」「肚子脹」「吃壞肚子」而前來報到。 在台灣健保制度下,急診看似只要花三五百元,還可以快速抽血、照X光、打點滴,似乎「CP值很高」。但你可能不知道,把小病送進急診,真正的代價遠遠不止這些。
Thumbnail
2025/06/29
深夜兩點,急診室燈火通明。有人高燒不退、有人車禍傷口流血,但在這樣的場景中,也有許多民眾因為「咳兩聲」「肚子脹」「吃壞肚子」而前來報到。 在台灣健保制度下,急診看似只要花三五百元,還可以快速抽血、照X光、打點滴,似乎「CP值很高」。但你可能不知道,把小病送進急診,真正的代價遠遠不止這些。
Thumbnail
2025/06/29
在許多家庭裡,總有一位熱心成員常說: 「這保險都繳了,不用白不用!」 「既然可以理賠,不如做全套檢查比較安心!」 「住院才有理賠,那就多住兩天吧!」 這樣的心態其來有自,畢竟保險就是用來分擔醫療費用的工具。但如果保險變成推動不必要醫療的誘因,反而讓人進入「為了理賠而用醫療」的誤區。 🧠
Thumbnail
2025/06/29
在許多家庭裡,總有一位熱心成員常說: 「這保險都繳了,不用白不用!」 「既然可以理賠,不如做全套檢查比較安心!」 「住院才有理賠,那就多住兩天吧!」 這樣的心態其來有自,畢竟保險就是用來分擔醫療費用的工具。但如果保險變成推動不必要醫療的誘因,反而讓人進入「為了理賠而用醫療」的誤區。 🧠
Thumbnail
2025/06/28
「早檢查、早治療不是比較安心嗎?」 「不做健檢我不放心,還是買個全套的最保險。」 「這個檢查我沒做過,萬一漏掉怎麼辦?」 在台灣,自費健檢成為一種潮流,健檢中心、保健展、甚至健保藥局都在強打「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這句話本身沒錯,但若預防做過頭、方式錯誤、對象不明,就會從預防變成「濫用資源的包裝
Thumbnail
2025/06/28
「早檢查、早治療不是比較安心嗎?」 「不做健檢我不放心,還是買個全套的最保險。」 「這個檢查我沒做過,萬一漏掉怎麼辦?」 在台灣,自費健檢成為一種潮流,健檢中心、保健展、甚至健保藥局都在強打「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這句話本身沒錯,但若預防做過頭、方式錯誤、對象不明,就會從預防變成「濫用資源的包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最近熱門的話題,因該就是我們最經典的護理師補助款項之問題了,因為有非常多的醫院陸續在群組不斷PO出銀行存摺............
Thumbnail
最近熱門的話題,因該就是我們最經典的護理師補助款項之問題了,因為有非常多的醫院陸續在群組不斷PO出銀行存摺............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預估七月的電費帳單金額為$443元,昨天收到七月的帳單了,就來看看理想和實際的差距有多大。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預估七月的電費帳單金額為$443元,昨天收到七月的帳單了,就來看看理想和實際的差距有多大。
Thumbnail
感謝有保險的實支實付。 如果今天在貧困交叉的家庭,如遇到自費項目或疾病手術住院治療,那該如何面臨龐大的費用⋯⋯雖有健保給付制度,但日新愈異,變動不只有通貨膨脹,緊縮人民口袋,更新還有救援的新科技醫療! 雖然我遇到不是什麼大疾病,但沒想到孩子腳踝受傷,竟會嚴重到韌帶撕裂傷,需打PRP1劑15000
Thumbnail
感謝有保險的實支實付。 如果今天在貧困交叉的家庭,如遇到自費項目或疾病手術住院治療,那該如何面臨龐大的費用⋯⋯雖有健保給付制度,但日新愈異,變動不只有通貨膨脹,緊縮人民口袋,更新還有救援的新科技醫療! 雖然我遇到不是什麼大疾病,但沒想到孩子腳踝受傷,竟會嚴重到韌帶撕裂傷,需打PRP1劑15000
Thumbnail
少子化情況嚴重,而生小孩的經濟負擔是其中一個原因。本文分享自然產費用的細節,提供產檢和生產費用的詳細金額,讓讀者瞭解生小孩的經濟負擔。
Thumbnail
少子化情況嚴重,而生小孩的經濟負擔是其中一個原因。本文分享自然產費用的細節,提供產檢和生產費用的詳細金額,讓讀者瞭解生小孩的經濟負擔。
Thumbnail
幾乎所有買保險的人都會規劃醫療險,醫療險不外乎理賠病房、手術、雜費等,保單上額度都寫得很漂亮,但實際理賠真的是這樣嗎? 看懂條款!到底雜費是什麼?   「住院醫療費用」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雜費,在一般認知中,醫療雜費就是健保不給付的自費項目,像是藥物、耗材或是手術特殊材料,但是有些我們認為應該要賠
Thumbnail
幾乎所有買保險的人都會規劃醫療險,醫療險不外乎理賠病房、手術、雜費等,保單上額度都寫得很漂亮,但實際理賠真的是這樣嗎? 看懂條款!到底雜費是什麼?   「住院醫療費用」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雜費,在一般認知中,醫療雜費就是健保不給付的自費項目,像是藥物、耗材或是手術特殊材料,但是有些我們認為應該要賠
Thumbnail
我們診所並沒有長輩優待,櫃檯常常被抱怨。近期衛福部取消掛號費上限,讓情況更雪上加霜。 「別家都有老人優惠,就你們沒有,下次不來了!」 「三月才漲,四月又要漲一次?!」 「太誇張了啦,以後窮人都沒生病的權利了~」 「我們退休老人沒收入捏,你們最多的病人不都是老人嗎?」 店長表示,總公司決
Thumbnail
我們診所並沒有長輩優待,櫃檯常常被抱怨。近期衛福部取消掛號費上限,讓情況更雪上加霜。 「別家都有老人優惠,就你們沒有,下次不來了!」 「三月才漲,四月又要漲一次?!」 「太誇張了啦,以後窮人都沒生病的權利了~」 「我們退休老人沒收入捏,你們最多的病人不都是老人嗎?」 店長表示,總公司決
Thumbnail
我是覺得取消掛號費上限仍然是不合理….
Thumbnail
我是覺得取消掛號費上限仍然是不合理….
Thumbnail
又開始做文宣 每每雷聲大 片片片 長期白瞟護理師 導致關病房 有錢人沒差 直接VIP 高層3餐 關懷 醫療品質下降 直接有關的是窮人 俗話說 有錢判生 沒錢判死 古人早有智慧 衛服部爛很久 有些亂搞瞟季外遇 這種素質 根本是來搞事 你們這些官員自己去第一線 被病人
Thumbnail
又開始做文宣 每每雷聲大 片片片 長期白瞟護理師 導致關病房 有錢人沒差 直接VIP 高層3餐 關懷 醫療品質下降 直接有關的是窮人 俗話說 有錢判生 沒錢判死 古人早有智慧 衛服部爛很久 有些亂搞瞟季外遇 這種素質 根本是來搞事 你們這些官員自己去第一線 被病人
Thumbnail
一年一度的審視開銷紀錄又來了~~23年的花費有回復到以往水平,去年不到十萬果真是難能可貴! 其實今年開始的開銷記帳有點微妙,主要是買了房子(預售,還在繳工程款,沒有列在圖表中) 工程款這部分如果再加上要上繳給老媽的費用,這些帳面開銷已經快要接近入不敷出狀態,皮捏超緊居然敢花得比去年多也是很莫名其妙
Thumbnail
一年一度的審視開銷紀錄又來了~~23年的花費有回復到以往水平,去年不到十萬果真是難能可貴! 其實今年開始的開銷記帳有點微妙,主要是買了房子(預售,還在繳工程款,沒有列在圖表中) 工程款這部分如果再加上要上繳給老媽的費用,這些帳面開銷已經快要接近入不敷出狀態,皮捏超緊居然敢花得比去年多也是很莫名其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