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在查理·芒格(Charles Munger)談多元思維模型時,他不只強調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性,更指出複利(Compound Interest)是財務領域最值得學習的關鍵模型之一。事實上,這個模型早已超越了金融的範疇,被許多高效能人士應用在職涯、學習、人際關係與健康管理上,形成長期且穩定的優勢。若我們願意像芒格一樣,把複利視為「思考問題」的工具,那麼它不僅僅是投資工具,更是一種指引成長的策略框架。
為什麼你這麼努力,成長卻停滯不前?
王小姐是一位行銷企劃,畢業後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五年。她早起、加班,卻發現薪資成長有限、職涯卡關。直到她有一天,她遇見了一位前輩,對方說了一句話:「你現在做的每一件小事,如果沒有發揮複利效應,它們終究只是一連串的消耗。」這句話讓她開始反思,應該如何好好地經營自己的「複利曲線」?事實上,複利的概念不只用在財務而已。
(一)知識複利:每天多學一點,幾年後差距可觀
知識的成長不是線性的,而是像滾雪球一樣。你今天閱讀一篇文章,也許感覺不到變化;但當你每天閱讀、思考、產出內容,三年後就會比絕大多數人懂得更多,甚至具備讓知識變現的能力。台灣有許多部落客,在撰寫部落格初期時只有少數的讀者,但透過堅持每天閱讀、寫作、整理思維,幾年後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影響力。
(二)人脈複利:經營長期信任,影響會放大
初入職場時,認識的人可能有限,但你若持續對他人產出價值、維持互動,人脈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真正的人脈不是名片,而是「信任的總和」。城邦媒體集團創辦人何飛鵬先生曾說:「早期的人脈,往往在你不期待的時候成為人生的轉捩點。」他的出版夥伴,來自他年輕時長期合作、互助的圈子。
(三)財富複利:不是賺多,而是穩定滾動
很多人工作多年卻沒有累積資產,原因在於他們只靠勞力換錢,而沒把錢變成會生錢的工具。財富的複利來自於:早點開始、長期投入、穩健策略。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財富複利的代言人。他11歲開始投資,雖然前30年累積有限,但因為從未中斷、一直再投入,50歲後財富呈指數式成長。他94歲時,身價超過1600億美元,其中99%是在50歲後創造出來的。
(四)健康複利:每天微小堅持,換來長期體能與韌性
健康的累積同樣遵循複利法則。每天固定運動30分鐘、維持良好作息與飲食習慣,短期內或許看不出明顯差異,但三年、五年後,你會發現自己的體力、專注力與情緒穩定性明顯優於同齡人。像是許多企業家與創作者都會將運動當作日常儀式,例如每天晨跑或進行瑜伽,不僅維持身體狀態,更能幫助思考清晰、面對壓力不易崩潰,這些健康資本最終成為他們持續高效輸出的根本動力。
(五)複利曲線與「卡關」的真相
我們經常在1~3年的努力後看不到成果,感到焦慮、懷疑自己,是因為「複利曲線的初期幾乎是水平的」。但一旦超過那個臨界點,增幅會出現爆發性成長。這就像你在挖一口井,前面10公尺都只是泥土,第11公尺才開始出現水。如果你在第9公尺放棄了,就永遠喝不到那口水。你現在就可以開始的四件事:1.挑一個可以累積的知識主題:開始閱讀、整理與教學,讓知識進入可複利循環。2.定期與值得深交的夥伴交流:聊近況、分享觀點,慢慢建立信任資產池。3.開始建立自動化的投資機制:就算金額少,也要開始滾動,讓財富成為會成長的工具。4.每天進行一點身體健康活動:像是快走、伸展或深呼吸,為你的健康帳戶穩定存入長期資本。
(六)找到你的長坡與濕雪
複利不是魔法,而是時間和堅持的產物。請記住巴菲特的話:「人生就像滾雪球,關鍵是找到夠濕的雪和夠長的坡道。」所以你需要的是一條夠長的坡道(長期思維),以及足夠濕的雪(能滾得起來的知識、人脈、財富、健康)。你不是不努力,而是你還沒讓努力變成可以滾動的複利。

複利不只是數學,更是一種人生策略
(一)複利的歷史軌跡:從古文明到現代金融的核心公式
傳說在古印度,國王舍罕(King Sher Khan)為了獎賞發明象棋的智者,問對方想要什麼酬勞。這位智者說,只要在棋盤的第一格放上一粒麥子,第二格放兩粒,第三格放四粒,以此類推,直到第64格即可。國王不以為意,滿口答應。沒想到,到第64格所需的麥子總量竟高達超過18億億粒,遠超當時全國的糧食總產。這就是複利。最終的成果不靠爆發,而靠指數成長。同樣的邏輯,也出現在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真實人生中。他大約99%的財富是在50歲之後累積的。巴菲特從11歲開始投資,平均年報酬率維持在約20%。在這樣的報酬率與時間的共同作用下,他的資產從34歲的400萬美元,滾到了94歲時超過1600億美元。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更被傳言稱「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無論是否出自他口,這句話已成為複利在現代社會中地位的最佳註腳。
(二)複利的三個關鍵變數,對應人生的三個基石
複利的公式是:
F=P×(1+r) ^n
F:最終金額(終值)
P:本金(起始金額)
r:年利率
n:時間
它由三個變數構成,也對應三種人生資源:
1.本金(P)象徵我們的初始條件,如:知識、人脈、財富、健康,這些都是我們的「人生本金」。
2.利率(r)代表成長速度,取決於學習效率、選擇策略與槓桿工具的使用。例如與AI工具進行協作、透過專案進行學習,都是提升r值的行為。
3.時間(n)時間是讓效果放大的關鍵。許多人的成功,其實來自於長期正確地堅持一件事。
例股神巴菲特的自傳《雪球》書名,便呼應了這個道理。這三者若能彼此配合,會讓人生成長從「線性」變為「指數」。這也是為什麼財富管理專家常說:「時間是複利的最佳朋友。」
(三)行銷企劃變身百萬講師的複利之路
小溫原本是一間行銷公司的小編,薪資不高,但他每天在下班後堅持做三件事:1.每天閱讀行銷與心理學書籍15分鐘,並記錄筆記。2.在IG、LinkedIn上每週分享一次心得與業界觀察。3.自費報名線上簡報課程,練習一次次的說服表達。
前一年沒人注意到他。第二年,他被找去分享簡報訓練;第三年,他開始擔任講師;五年後,他的年收入超過原本的三倍,還開創了個人品牌。這條成長路徑,看似平凡,實則是複利發揮威力的真實案例。
應用複利思維的四種人生策略
複利不是只有在資產管理中才見得到,它也可以應用在以下四種人生策略上:
1.知識複利
筆者的一位學生是竹科資深工程師,也是知識複利的真實典範。由於上班時間關係,他沒有時間上課,而是選擇利用每天通勤的30分鐘,持續聆聽技術播客與商業知識內容。這個小習慣,乍看之下微不足道,但累積五年後,他從基層工程師晉升為專案主管,還擁有跨部門管理與溝通的能力,職場價值大幅提升。
你可能會想:「每天30分鐘,真的有差嗎?」但事實是,如果每天投入30分鐘學習,一年就累積了182.5小時,相當於修完4門碩士課程。再進一步換算,一年可閱讀完大約30~50本書,三年下來就是90~150本。這樣的知識厚度與思維深度,會讓你在決策品質、專業廣度、表達能力等層面全面超車大多數同齡人。
此外,當我們透過跨領域的學習,不斷連結不同知識系統,所培養的不僅是資訊吸收能力,而是更深層的理解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一旦突破臨界點,將轉化為更高階的思考框架與價值輸出,成為真正具備競爭力的認知資本。(亦即管理學中的概念化能力(Conceptual Ability))
2.人脈複利
人脈複利則來自長期的信任經營與價值交換。真誠的互動、主動的貢獻,會逐漸建立起高品質的社交資本,進而開啟更多合作機會,放大影響力。謝文憲(憲哥)是位知名的講師與創業導師,他的人脈經營方式,是人脈複利的實例。憲哥沒有砸重金做廣告,也不是靠話術吸引顧客,而是透過持續舉辦社群活動、讀書會與公益講座,一步一腳印地累積起來一群高信任的社交圈。他從不追求一次認識500人,而是每天真誠與5人互動,耐心傾聽、主動提供價值。
500天後,他自然建立起一座堅實的「信任資產池」。這樣的關係網不是表面的點頭之交,而是別人願意主動介紹你、信任你、甚至與你合作的人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脈不是人數,而是信任的總和。在一個充滿噪音與短暫關係的世界中,能夠被信賴、被提起名字,就是最強的無形資產。而這一切,都是日復一日的「人脈複利」所產生的結果。
3.財富複利
在美國,過去90年標普50(包含股息再投資)的平均年報酬約為10%左右。持有30年,資產約可翻17倍。前面提到巴菲特有99%的財富是在50歲之後累積的。他旗下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從1965到2020年,年化報酬約20%。這就是複利的最強實例。
實務上,財富複利更是與知識複利與人脈複利兩者相關。知識與人脈不僅能提升主動收入,更能創造被動收入的來源。當這三者互相加乘時,便能構成一個穩定且強大的雪球效應,使成長不再受限於時間的線性進程,而邁向指數化飛躍。
4.健康複利
除了拚事業與財富,也要記得經營最根本的資本:健康。許多人在年輕時忽略身體,總以為等有空、有錢、有時間再來運動。但真正懂得複利思維的人,會知道:健康是最值得早點投資、最能長期回報的人生資產之一。根據多項醫學研究顯示,每天運動30分鐘,不僅能有效降低中風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能促進骨質密度提升、提升情緒穩定性、改善睡眠品質。這些效果不會在一週內出現,但如果你每天都願意花30分鐘為身體儲蓄,一年後,你的精力、精神、免疫力與專注力都將出現明顯差異。這正是「健康複利」的力量:早做早享受,持續有回報。
前期或許感覺不到什麼,但只要你持之以恆,健康就會像資產一樣,慢慢增值,並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穩穩支撐你的人生。總結而言,複利不只是金融概念,更是一種終身成長的策略框架。當我們用系統性思維經營知識、人脈、財富與健康,就能讓時間真正為我們工作。

讓時間為你工作:人生複利的實踐指南
為什麼有些人年復一年,看似平凡,卻能越過越順、人生節節高升?答案往往不是「他們比較幸運」,而是他們早早開始在經營一種不會立刻回報、卻能長期爆發的力量:人生複利機制。以下是讓複利真正作用的四個步驟:
(一)Step 1 建立「四大帳戶」:健康、財富、人脈、知識
人生就像一組資產組合,而你每天的選擇與行動,正是對這些資產帳戶進行「存款」或「提款」。若能有意識地管理這些帳戶,你將啟動一套長期穩定增值的人生複利系統。其中最核心的四個帳戶,分別是:健康、財富、人脈與知識。健康帳戶關乎你是否有維持良好的身體與作息。每天是否有動一動?是否睡得夠?即便只是簡單地健走20分鐘、多喝幾杯水、提早30分鐘上床睡覺,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習慣,長期下來卻能讓你擁有穩定的能量與情緒,支撐你在人生各面向持續發揮。
財富帳戶則是你對金錢的掌控能力。今天你是否學習新投資知識?控制支出?或是與朋友聊聊副業的可能?這些小小的舉動,將成為你未來財務自由的基石。懂得累積,不等於一夜致富,而是每天主動做一項有利於未來的決策。人脈帳戶講的是你與他人之間的信任與互惠關係。真正有價值的人脈來自於互動的質,而非人數的多寡。今天你是否傳了一則感謝訊息?是否主動協助別人解決一個問題?或者分享了一篇可能對對方有幫助的文章?這些小小的付出,會在未來回報你意想不到的合作與機會。
最後是知識帳戶,也就是你的學習資本。每天學習一個新觀念、看一段TED短講、寫下50字反思,這些都是強化自己學習資本的行為。為了讓這四個帳戶真正落地實踐,建議你可以使用Notion或Excel製作一份「每日複利儀表板」,像記帳一樣,每天簡單勾選或紀錄自己在四個帳戶的行為投資。當你有意識地管理這些看不見的資產,未來就會看得見你與他人的差距。
(二)Step 2儘早開始,用時間放大一切
時間是複利最強大的放大鏡。它不會立刻顯現成效,卻能在未來的某一刻讓你驚訝於自己的遠距離成長。越早啟動,你的每一分努力和投入,就越有機會被時間成倍放大,變成未來穩定且強韌的成果。 以理財為例,若你從25歲開始每月投資5,000元,並假設年報酬率為8%,到了60歲時,你的資產將累積至約1,116萬元。
但如果你延後10年,從35歲才開始以相同方式投資,最終資產僅有約476萬元,幾乎少了一半以上。更關鍵的是,如果等35歲才開始,但又想達成相同的財富目標,則每月需投入15,539元,也就是三倍的本金壓力。 這組數字背後的意涵並不僅限於財務,它適用於人生的每個投資領域。
無論是建立運動習慣、拓展人脈、提升職能或培養閱讀寫作能力,原則都是一樣的:「越早開始、越持久投入,複利效果就越顯著。」 換句話說,別再等到準備好了才開始,請從現在這一刻起開始。
(三)Step 3每天做一件「高槓桿」的事
在複利思維中,最值得加碼的,不是那些只能當下看見成效的事,而是「高槓桿」的事,也就是投入一次,未來可以重複產生效益的行為。這類行動不僅省力,更能持續放大你的價值。以下是一些「高槓桿」的事的範例:
1.寫文章舉例來說,寫一篇網路文章,不只是當下的創作,它還能被搜尋、被轉傳,甚至成為你個人品牌的一部分。正如許多內容創作者所說:「我寫的每篇文章,可能會讓我未來少講十次話,也可能帶來一次意想不到的合作邀請。」
2.教學教學則是另一種高槓桿行為。在教學的同時,會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會建立起專業形象與人脈信任。這樣的價值,不是一次性,而是會在不同場合不斷被回報。
3.流程優化花一兩天重新設計你的任務清單或自動化工具,可能會為你未來每週節省數小時的時間。省下來的時間又可投入更多創造性工作,這種效益的滾動本身就是複利。
4.系統化筆記系統化整理筆記,例如用Notion等工具建立自己的知識庫,看似花時間,但在你日後需要寫簡報、開會或教學時,都能快速取用,讓思考與創作變得高效且有系統。這些行為的共通點是:今天做,未來還能幫你做事。
當你每天願意做一件高槓桿的事,時間會幫你把這些種子,變成可以反覆收割的果實。
(四)Step 4預防「負複利」的破口
複利的力量不僅能幫助你滾出更好的未來,也有可能在你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悄悄把人生推向反方向。這就是所謂的負複利行為:那些看似不起眼,卻會長期損害你人生資本的習慣或決定。
例如,熬夜、暴飲暴食看起來只是偶一為之,但如果成為常態,會不斷削弱你的健康帳戶,讓你日漸疲累、注意力下降、免疫力降低。健康資本一旦失衡,其它帳戶也會跟著崩塌,因為沒有體力,就難以學習、創造、交際。
同樣地,無效社交與跟風交友也是一種隱性的消耗。每一次你把時間花在沒有深度、無助於建立信任的關係上,都是對人脈帳戶的空轉。看似熱鬧,實則虛耗,真正的信任資本不增反減。在財務上,情緒消費與投資衝動則是最常見的財富負複利來源。
一時的衝動購物、一場未經思考的投資失誤,可能讓你多年積蓄瞬間化為烏有,不僅傷錢,也影響心情與後續決策。至於知識面,如果你總是只輸入、不輸出學習結果,或缺乏定期反思,久而久之,你的知識帳戶就會停滯。
學過的知識轉眼即忘,思維也難以進化,導致你的競爭力逐漸被拉開。為了防止這些負複利行為侵蝕你的資本,建議你每週固定設一個「複利盤點時段」,例如週日晚上,靜下來問自己兩個問題:
1.這週我做了哪些有累積價值的事?哪些行為值得複製與加碼?
2.這週我有哪些行為是在默默消耗資本?哪些必須被修正或減少?這樣的檢視,不需要花太多時間(不用做到吾日三省吾生身),卻能幫助你重整步伐,把有限的行動力集中在真正值得長期投入的地方。複利可以讓你變強,也可以讓你變弱,關鍵在於你每天選擇做的事。

總結與反思
(一)複利追蹤與回饋系統
1.複利儀表板記錄每日在健康、財富、人際、成等四大帳戶的行動,例如:本月完成幾項技能學習?與幾位人士建立新對話?2.槓桿事項表對每日任務進行分類,優先執行投入少但效果能放大的事項。亦即多做有累積性、成長性的事。3.每天、每週、每月三級反饋機制每天記錄一學習點、每週輸出一重點筆記、每月調整一個方向,強化複利循環。
(二)複利的三大錯誤認知與修正建議
許多人雖然知道複利,卻落入錯誤使用的陷阱:
1.線性預期謬誤認為每天努力就會每天成長,卻忽略了複利是「前期慢、後期爆發」的特性。建議每月設「成長檢核日」,長期追蹤成果,不要因為短期沒有成效,而放棄堅持。2.高報酬迷思急於追逐短期熱門產業、熱門投資標的,卻錯失可長期耕耘的慢賽道。例如:以醫療、教育、金融、消費必需品、公用事業等時間友好型產業作為長線佈局。
3.低估本金效應與其一開始在意投報率,還不如將時間花在累積本金。應用到人生,也就是過度看中時間複利,而忽略初期的能力建設。實際上,前10%的努力通常決定後90%的成果。
(三)複利思維的三大提醒
在實踐複利思維的過程中,有三個重要的思維提醒,能幫助你穩定走在正確的成長軌道上。
1.別急著求快複利的特性在於前期成效極不明顯,甚至讓人懷疑是否有效。但只要你願意給自己三年以上的耕耘期,長期累積的效益將會如雪球般爆發。請記住,真正能放大的不是一時的爆量努力,而是持續穩定的累積。
2.精選「可滾動」的事物許多行為看似努力,實際上卻無法產生長期價值,例如無目的地滑手機、參加無效社交、雜亂的資訊攝取等。真正具備複利潛力的行動,通常具備「輸出」與「反饋」特性,例如學習新知後寫心得、對外分享觀點、系統整理資料等。這些行為能在未來持續發酵,成為價值的堆疊。
3.設計出「習慣系統」動機稍縱即逝,唯有習慣才能撐起長期的複利路徑。你可以從簡單的儀式開始,例如每天晨間閱讀10分鐘、睡前寫下三點學習反思,或是每週固定做一次知識輸出。這些習慣系統會在日常中默默地累積,最後為你的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總結來說,複利的關鍵在於:放慢速度、選對方向、養成穩定行動的機制。這三個提醒,將會是你邁向長期成長不可或缺的心法。
結語:從「一把錘子」到「多元工具箱」
查理·芒格將複利列為80多個思維模型中最重要的幾項之一,並強調其適用於財務、人際與決策領域。《原子習慣》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則指出:「你今天的選擇,其實是你十年後的身份證明。」如果我們的人生只有一種思考方式,我們所能解決的問題也將非常有限。複利,是芒格工具箱中最具威力的模型之一。它不神奇,它只是一種對規律的尊重、一種持續的行動設計。當我們懂得如何以系統思維「投資自己」,我們將不再只是努力,而是讓時間替我們累積優勢。
附錄:複利思維書籍 《雪球:巴菲特傳》艾莉絲‧施羅德(Alice D. Schroeder)著核心概念:財富複利、長期主義推薦理由:本書詳述巴菲特如何以複利滾出人生與財富的雪球,是實踐面與故事性的經典融合。
作者:黃博駿(臺灣高效能創新研究公司創辦人) 羅凱揚(台科大企管博士)
高效進化研究室行動行動系統養成計劃
如果你也曾經試著努力、規劃、堅持,卻常在中途慢了下來——你並不孤單。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設計一套,能陪你「走得完」的高效行動系統,協助你成為你早就想成為的那個人。整合課程 × 工具× 社群,超過18小時的高效實戰打造你一年持續進化的高效能系統。
介紹連結: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