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易讀性:⭐️⭐️⭐️⭐️
推薦度:⭐️⭐️⭐️⭐️⭐️
身為蒙格信徒,已經是第二次讀這本書了,這次讀起來又更有收穫。
這本書收錄查理蒙格一生中精彩的 11 篇演講稿,幾乎概括了蒙格奉行一生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最主要聚焦四個重點:跨領域思維、逆向思考、心理學偏誤及能力圈,並用大量幽默的例子來白話講述概念,例如用鐵鎚人案例來講述缺乏跨領域思維的人面臨的危害、用獨腳人比踢屁股比賽形容毫無優勢等。
很喜歡看蒙格的分享,每次都有種在看要成佛的智者在講哲學的感覺,而蒙格對世俗上成規但卻不合理的事物毒蛇批評也都很一針見血,直搗問題的核心。
蒙格教會我的,除了投資外,更多的是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To the man with only a hammer, every problem looks like a nail.)蒙格整本書反覆拿這個鐵鎚人案例來說明,缺乏跨領域思維造成的認知盲點會有多嚴重。
這個世界的運作是複雜的,會牽扯很多不同因素,但我們現在的教育通常是只選一個科目專攻,比如我大學主修財金系,在分析事物時,就很容易只用財金的單一角度切入。
不過人也不是全能的,蒙格認為只要掌握每個領域最核心的幾個知識就夠了,比如經濟、統計、會計、心理、工程、物理、數學等學科的基本定理。(我個人會把營養學也加進去,蒙格每天喝可樂吃花生糖還可以活那麼久自然是不需要)
久而久之,這些經過驗證的「普世智慧」就會留在大腦內的「工具箱」,而這就是我們的的心智思維模型(Mental model)。當工具越多,心智模型就越全面,我們就能擁有更客觀、縝密的思維及決策能力。
而一但某個工具過時了,我們也要及時打破自己的舊思維,樂於接受新事物,努力讓每天起床都比昨天的你聰明一點。
「當我知道自己會死在哪,那我就會永遠避免去那個地方。」
「想要有幸福人生,先想想如何會過得悲慘。」
逆向思維看起來有點反直覺,但實際卻很有用。尤其是在投資上,太多人都只關注股價會漲多少,而忘了計算下檔風險。因此就很容易陷入 FOMO(fear of missing out),歷史上的案例如鬱金香泡沫、日本泡沫、網路泡沫等比比皆是。
但也因反直覺,逆向思考在實務上也很難上手,我覺得很有用的方法是蒙格書中提到的檢查清單(checklist),這也是他一生都在做的。就像飛行員每次起飛前,總會將檢查清單逐一打勾後,確保萬無一失才會起飛。
在我們的生活中,對任何事也可以有個清單,比如想變聰明,那就要避免自己變成蠢貨,而做哪些事會變成蠢貨?酗酒、抽菸、沈迷電玩、和有毒的人相處等。把這些事情列出來,就可以清楚知道該避免哪些事。
檢查清單除了應用在逆向思維,在任何事也可以用。比如我在寫研究報告也會有個清單,把該寫的框架都標出來,寫完後就一個個打勾,這樣就能一目了然知道報告是否完整。
蒙格書中最後一篇演講稿「人類誤判心理學」是最長但也最精彩的。
人類是感性動物,且是經由長期演化而來,因此有許多根生在我們基因內的心理偏誤(Mental Bias)存在,平常不刻意留意,根本難以察覺。
蒙格提出了 25 個常見的心理偏誤,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避免不一致性傾向」以及「被剝奪超級反應症候群」。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 Inconsistency-Avoidance Tendency」指的是,由於人類的天性(例如大腦會想節省運算時間、演化時需快速做出決策等),人類的大腦會傾向不去做改變 ,導致一個人只要有了某種身份認同、習慣或是思維,就會根深蒂固並抗拒改變。
例如,每個人都有一些心知肚明的壞習慣,但就是很難根除掉。又或是當我們花很多心力獲得某樣東西,就會對其更忠誠、更難以改變和放棄(像是歃血為盟、神聖的入會儀式等等)。
書中一句話印象蠻深刻的:「新思想之所以很難被接受,並不是因為新思想太過複雜,而是因為它們與舊思想不一致。」但實際上舊思想或許是錯誤的。如果不克服這個心理偏誤,很可能就一直沈淪在錯誤的思想裡。
一種有用的方法是,像達爾文一樣努力讓自己思考任何可能推翻自己假設的證據,尤其是當自己特別成功時。
而「被剝奪超級反應症候群 Deprival-Superreaction Tendency」指人們對失去造成的傷害會遠大於獲得帶來的快樂多。因此常常對眼前損失斤斤計較而忘了自己擁有什麼。
例如蒙格提到,勞工強烈反對降薪,但最後卻因公司成本過高倒閉而喝西北風,下場得不償失。另一個例子是,可口可樂過去曾因推出新產品而將原味可樂下架,引發了大眾瘋狂反彈,最後只好快點重新上架原味可樂才躲過公司崩潰一劫的例子。
另一個我比較有感的案例是,中國的商場打法一直以來愛用的招式都是價格戰,從出租車、外送、手搖飲到現在的咖啡大戰,都是先狂降價,卷死對手取得市占率後再慢慢漲價。
然而到目前為止,像是滴滴、美團、瑞幸等,雖然在價格戰中活下來了,但幾乎難以再輕易漲價到以前的水準了。這其實也是因他們忽略了消費者因曾經享受的低價商品被剝奪,而產生的被剝奪超級反應症候群。
要避免這個偏誤,必須要知道自己有這個偏誤,在事情發生時避免被這個偏誤影響。
「投資的思維是認知的變現」,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而蒙格、巴菲特強調的投資心法,其實也是這個概念。清楚認知自己的能力圈在哪,對於不懂的不要碰,對於懂的則時時 follow up,而好當機會來了,就勇敢下重注。
例如蒙格就長期只持有三家公司:波克夏、Costco、每日期刊。他幽默地稱之為坐等投資法,原文是 sit on your ass investing(可以看出蒙格講話是多麼幽默)。簡單來說,就是只買自己懂的,並堅持長期投資。
能力圈的大小,則取決於上面幾點提到的心智模型、逆向思維及避免陷入心理偏誤陷阱。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持續進步、駕馭更多跨領域思維、總是能多想一層、並避免心理學的偏誤,那就能持續拓展自己的能力圈,一但能力圈擴大了,就大機率能把投資做得更好(姑且不談運氣,雖然運氣也是投資很重要的一個實力)這樣一來成功的飛輪就運作了起來。
而要擴大能力圈,就必須先瞭解自己的能力在哪?就如孔子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我們開始願意接受自己的不足,並時刻保有好奇心,其實已經在進步了。
不過必須承認,要達到這樣的境界真的蠻難的,所以一般人除非真的很有把握,還是分散投資會更心安。
二刷完這本書後,還是有一些還沒想通的地方,可能是年紀還沒到吧xd 決定把他放入珍藏書書櫃,幾年後再拿出來重讀一遍,或許會有更不一樣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