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迫不及待長大;長大後,卻懷念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到了 25 歲、30 歲,再回頭看那些童年的想法,會不會覺得既可愛又心酸?
為了融入職場以及社會期待,我們學會了沉默、妥協、不吵不鬧,也忘了自己曾經是什麼樣子。記得小時候跑得滿身大汗躺在草地上、第一次騎腳踏車笑到大叫的自己嗎?這些快樂,你現在還擁有嗎?
某天早上你醒來,你忽然覺得鏡子裡的人好熟悉,卻又好陌生。
你沒空想太多,因為規則告訴你:再不出門,就會被生活淘汰。
-開始失去
出社會,誰不是一開始就抱持著宏大的理想,想賺大錢、有個響亮的名聲,可是隨著社會的歷練越來越多,才發現自己的想法是那麼不切實際。
面對無法改寫的規則,我們只能被迫接受,把自己的稜角慢慢折斷,變成規則希望我們成為的樣子。
在折斷稜角的過程中,雖然疼痛但漸漸也習慣了。
你望向鏡子,發現眼前熟悉的自己變得如此陌生。但為了生活你不得不如此。
從小到大,我們被一條條規則塑造:
國小,「男生要幫女生搬重物」
國中,「男生要主動讓座」
高中,「女生才是寶,要好好服從」
一條條命令,像鎖鏈一樣一圈圈套住身體,最後,連你的情緒也被沒收
社會告訴我們要成熟,要隱忍情緒。哭泣是懦弱,憤怒是沒能力,久而久之,我們學會了壓抑,變成別人期待的樣子。
敢有人出來反抗,就會被批評。
你變得不是你自己,而是變成社會期待的樣子。
-找回自己
最近一次,你有把自己的需求擺在人生的第一位是什麼時候?
迎合社會的你,有多久沒有發現其實在委屈求全自己。總是把他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動畫《家庭教師HITMAN REBORN》裡有個獄寺隼人,是個使用炸彈攻擊,且性格火爆的角色。為了提升自己,他找了老師求學,但這個老師卻一直拒絕他。
獄寺隼人被拒絕,他當時並不明白,為什麼對老師會拒絕他,是因為沒資質嗎?不是。
會拒絕他,是因為他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後一位。
獄寺隼人使用的炸彈攻擊,經常會波及自己,把自己弄得都是傷。這讓我想到有人說過一句話:
「照顧不好自己的人,不可能照顧好別人。」
好比三餐都吃不飽了,還拿食物餵流浪動物。不是餵流浪動物不好,而是當你餓著肚子卻卻在犧牲自己時,問題就出現了。竟然都無法照顧好自己了,哪裡有餘力去照顧他了。
你應該把你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如果你有餘力去幫助別人這是好事,但如果沒有請先照顧好你自己。
照顧好自己你才有餘力氣來找回自己,因為你可以把原本冷冰冰的生活,開始變得溫暖。
當你願意把資源投在自己身上,命運的齒輪就會開始轉動。你會慢慢學會,把情緒放回第一位,不再被社會規則勒住。
-為自己而行動
「你要加班嗎?」這是我在大學的某個寒假被問到的問題。
那時的我找了一份打工的工作來做,那個時間剛好也是那家公司訂單最多的時候。「你要加班嗎?」這句話,是裡面的主管最常問工讀生的話。
那是我的家人都會要我多加班賺錢,但這個建議是為了誰?
是為了我?還是為了他們?還是為了這家公司?
加班這個議題常常在網路上被討論,需要為了那微薄的幾百塊,讓自己加班,壓縮自己的休息時間,隔天在拖著疲累的身體繼續加班,等到週末有時間可以好好休息,疲累的身體只能癱在沙發上消磨時光。
一天 24 小時,睡覺 8 小時,公司 10 小時,剩下真正屬於你的時間,只有可憐的 6 小時。
吃飯、洗澡再扣掉,你還剩下什麼?
就這一點時間,你還願意拿去加班嗎?犧牲自己所剩不多的時間,只為了公司加班,這不是在委屈自己嗎?
當你有餘力,你才有辦法去改變。
如果你每天都在加班,你不可以有餘力去改變你現在的生活。
當你沒有餘力去改變生活,你不可能去接觸其他興趣,更沒有辦法去提升自己。壓抑到最後,不是成為規則的一份子,或是乾脆毀掉一切從零開始。
與其選擇這麼極端的選項,倒不如一點點改變。當你每天有6個小時可以善用,你就可以去培養新的興趣。
以前工作的時候,我下班幾乎沒有半點餘力,但隨著我工作得心應手,下班的時間我開始找事情來做。
我用下班的 6 個小時去健身,找教練上課、看影片學習,也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
改變不用一開始就跨出很大一步,但你必須要先跨出一小步。
-踏出去了一小步
我的眾多興趣中有一項是爬山,但老實說我在 5 年前,我根本就不覺得我會去接觸這項興趣。
那個週末我的朋友問我要不要去走步道,那是一個來回只要一個半小時就能走完的步道。我沒想太多就答應了,但就因為這個隨性,改變了我的生活。
從那次之後,我開始去爬城市附近的所有步道,當城市附近的所有步道都被我走完,我開始挑戰更難的山頭。每一個都要 5 個小時才能爬完。
如果要一個人開始就挑戰 5 個小時的爬山過程,我相信很難讓他維持這項興趣。
如果一開始是一小步,慢慢的變成一大步,這個興趣就會改變他的一生。
很多事情並不需要一開始就要達到完美,因為這會阻礙你去做一些事情。為求完美,會制定完美的計劃,但完美的計劃是不存在的。
爬山的變因很多,會不會下雨?身體狀況如何?這些都是無法預估的。而要如何爬完一座山?就是開始爬,就這麼簡單。
一小步就這麼簡單,你不需要開始就改變自己的生活,可以從很小的地方開始改變,比如上班的通勤路線,你會發現這座城市不一樣的地方,也可能會遇到改變自己人生的機遇。
-感受過程
當你的生活有餘力去讓你去培養興趣,代表你跨出一大步。這是你要開始學習:去感受自己。
你在爬山的時候自己是什麼感覺?是很享受?還是整路都在抱怨?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你適不適合喜不喜歡,沒有人知道,只有在你之前當下你才有辦法知道你喜不喜歡這件事。
同個興趣每個人有不同的感受。
同樣是爬山,有人喜歡挑戰。喜歡一個人背著裝備,用最快的速度爬完山;也有人喜歡快樂的氣氛,一群人帶著一堆東西,到山頂坐下來分享食物、聊聊天。
你要知道自己是哪種人,最快的方法就是去嘗試。把自己放在當下,感受過程,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是誰。
當你發現原來自己喜歡什麼的時候,你才有辦法在別人提出要求時,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才有辦法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當別人問你要不要一起加班的時候,你才知道,下班的健身比賺到幾百塊來得重要。
當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只能順著本能行動,別人要你做什麼,你就只能做什麼,儘管這些事情再怎麼不合理,你都只能順從規則行事。
當你順著規則太久,就會把它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你會為了他人委曲求全自己,心情不好自己吞下去,一直內耗自己,不可能有餘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
有餘力去改變生活的時候,才有辦法接觸其他興趣,從興趣中去認識自己。越長越大,越認識自己。
成為社會的一部分,不代表失去自己。請先把自己放回人生的第一位。
你是為了他人而活的嗎?
你現在過得開心嗎——真的嗎?
到現在這個年紀,你足夠了解自己嗎?
你有把自己放在人生的第一位嗎,還是一直在迎合別人?
你覺得25歲最大的焦慮是什麼?留言告訴我
下篇我們聊「25歲後才懂,學無止盡不是口號,而是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