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
明明很努力,但始終不知道自己在職場上的定位。做什麼都可以,卻沒有一個地方讓你真正發光。30歲了,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未來能做什麼。
做過很多工作,這些工作做起來都差不多,錢還過得去,但就是沒有成就感。打聽到之前的同事換了一份自己喜歡且薪水不錯的工作,這時的你會問自己:「我到底在做什麼?」你不是沒努力、沒嘗試過,而是你不懂得如何總結經驗。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對什麼有熱情。
-義務教育
12年國教,是我國國民享有的義務教育,它確保了大部分的人民都有接受教育的資格,但這真的是良政嗎?
我在逛網路的時候,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在討論,「國外的教育跟台灣教育的差別」。可以知道國外教育有哪些優勢,像是:
「鼓勵探究式學習與批判性思考,強調實作與多元表達。」
「多元評量(報告、討論、參與等),重視過程與能力培養。」
「師生互動自由,鼓勵學生表達與提問。」
這些都是國外教育優於台灣教育的地方,總結來說:「國外的教育鼓勵探索以及自省。」而這兩個特質,恰恰是大部分的台灣人所欠缺的特質。
上課盡量不要發問,雖然老師都會問說:「有什麼問題請舉手。」但大多的老師都不希望學生舉手,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是什麼。
說來諷刺,明明是該開導學生的老師,變成了限制學生探索答案的障礙。一開始充滿好奇心會舉手的同學,慢慢地變成了「規則」的一份子。這個規則就是限制我們探索可能性的要素,而它深深的紮在我們的心理。
30歲的你為什麼不再探索世界?因為規則馴化了你。規則把你打造成了他們的一份子,像是《1984》裡的主角溫斯頓一樣,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有,那就是有罪。
義務教育就是「規則」,它讓你養成了不舉手發問的個性,同時也抹滅了你對這個世界提問的能力。你不會提問,那表示你不會表達,不會表達代表不會批判性思考,這就是義務教育想教給你的。這熟悉又可怕的規則,恰巧是我們探索自己的障礙。
-突破才有機會
有多久你沒有打破規則?這不是要你把現在的規則鬧個翻天覆地後徹底改寫,而是你有多久沒有做你不習慣的事?
你晚餐是不是總吃那幾家店?上下班是不是總走那條熟悉的路?有多久沒有嘗試打破固定,探索可能。
這種生活規律是自己創造的,要打破也是自己親手打破,這需要一點勇氣,因為大腦會阻止你去做這件事情。對我們的大腦來說,突破意味著需要面對恐懼以及重新適應,這兩個都會消耗大量的腦資源。
恐懼快讓我們心跳加速,快把我們拉回到現實當中,必需要專注在眼前的情況下,你才有可能生存。
重新適應,大腦必須在一片混亂中找到規矩,在混亂中創造秩序,這會需要大量的腦資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大腦排斥改變。
當一個人成長的經歷,習慣遵守規則,那他長大後很可能不會去改變。
-習慣不等於擅長
我們會說服自己,自己常常做的事情就自己擅長做的事情。比如同一份工作,你可能覺得自己很擅長這份工作,但其實你只是習慣而已。
像是你現在做的這份工作,一個新人進來,是不是一個月就能學會了。我想到以前在連鎖餐飲的工作,他們有非常制式化的SOP,肉要切多厚,高麗菜怎麼切,這些都有規範。而教導新人的方法,也有對應的規範。
同一個工作崗位,教導一個新人最快一個月就能上手,那表示這份工作其實沒有什麼競爭力,誰來都可以很擅長。而真正困難的是如何去教導新人,這個能力不是說學一段時間就會,也不是真的能學會。
另一個例子,可能比較常發生在業務的身上。我有朋友他很擅長聊天,但卻不擅長去成交客戶。很多人會覺得,適合做業務的人一定是那種非常會聊天的人。但一個厲害的業務,必須要有非常厲害的洞察能力,知道眼前這個客戶,是真的想買,還是只是來浪費你時間的。
我們很常把熟悉誤以為是專長,但習慣的東西,不一定代表你能在那方面有天賦。而要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有天賦,這需要去探索,只有做了才知道自己的天賦在哪裡。
-社會不獎勵探索
你有這種經驗嗎?「興高采烈地跟家人分享你學到的新東西,比如國小時學會了畫畫,卻換來父母的一句冷嘲熱諷:『畫畫能當飯吃嗎?』」
聽到這樣的話,大部分人會感到受傷、甚至氣憤。這樣的回應,會在潛移默化中讓我們學會一件事:探索是不被鼓勵的。
同樣情境我們加油添醋一下,比如你在國小的時候,參加學校的繪畫比賽,拿到了名次賺到了獎金,你興高采烈地拿著1000塊給父母看,他們反而會認同畫畫這件事情。
臺灣的教育有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不鼓勵我們探索。因為探索會破壞整個規則,好比以前髮禁的問題,從現在的視角往以前看,會覺得髮禁事件非常奇怪的規則,但在當時很少人會質疑這件事情。
你可能會想說為什麼要髮禁,髮禁的真正用意並不是為了讓學生能專心上課而存在的,而是為了讓學生能遵守更嚴厲的規則。先讓你能遵守簡單的規範,你就能順從更困難的規範,這就是規則厲害的地方。
而打破規則的唯一方法,就是去質疑並且探索。你適不適合這個規則?需要質疑需要探索;你適不適合這份工作?也需要質疑跟探索。
探索意味著你會打破規則,這是社會不獎勵的原因。你是想活在《駭客任務》的母體裡,還是睜開雙眼面對現實的世界。
-破繭重生
要突破的第一件事,就是「有意識」。當你不知道自己不擅長,當然不會主動改變;而當你習慣了被規則控制,你甚至連想動的念頭都沒有。
你有沒有思考過,哪一種任務我做起來最自然?是與人相處,還是獨立作業,或是把麻煩的事情簡單化。這些都需要有意識地去思考,並透過與他人的比較,找出自己的優勢與短板。
很多人都想要找到自己的熱情,但也有多少人願意為了找到自己的熱情,大幅度地去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找尋的下一步就是改變,要破繭重生,需要的改變非常巨大,甚至超越從毛毛蟲變成蝴蝶。
上面提到過改變最大的人是自己的大腦,但你為了不一樣甚至更好的生活,願意去對抗自己的大腦,去做出改變嗎?
你要有意識地去觀察:哪些事情你做得特別順手?他人最常稱讚你哪些能力?還有,哪些事讓你能長時間專注,即使做完後筋疲力盡,心裡卻感到非常滿足?
我很喜歡爬山,我可以起一個多小時的機車,爬一座來回超過六個小時的山,再騎車回家。回家後的我,必需要先休息一下才有辦法洗澡,最後才去吃飯。這件事情非常的疲累,但做完後我卻非常的開心。
在別人眼裡我像個瘋子,但我知道,這是我喜歡的事。這就是我對熱情的理解,也是一種執著。
你有沒有曾經跟我一樣的體驗,這件事情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像是瘋子,但你卻深陷在其中,而且過得非常地開心,這是一種執著,很多成功人士都需要這份執著。尤其是當他人在質疑你的時候,你必需要有這份執著去執行社會不認可的事情,直到你成功為止。
有多少人願意花一輩子的時間,來證明是人是錯的自己是對的,這等同於需要挑戰既有的規則,如果沒有一個看似瘋狂的執著,很難完成這件事。所以我覺得改變需要一點執著。不用急著找出答案,從今天開始問對的問題,你就已經在改變了。
真正的自我認識,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事。這需要有意識地去觀察並且記錄,要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比身旁的人厲害,是擅長洞察人心,也可以是對流程的優化。並且一直堅持,這條路沒有終點,這像是潛入深海一樣,越往下潛,每潛入一公尺,就越來越困難,而這條路頂多能讓你能接近真正的自己,但無法讓你了解真正的自己。
你必需要打破既有的規則,不論是社會施加在你身上的,還是你自己給你自己的,這些都是需要勇氣,以及執著來幫助你改變。你必需要像毛毛蟲一樣,有成為新個體的覺悟,如果沒有,你還是跟《駭客任務》裡的主角一樣,選擇吞下藍藥丸,活在母體的世界,或是吞下紅藥丸,開始你的破繭重生
你對自己很了解嗎?
有多久你沒有打破規則?
你有看到你身上有哪些規則嗎?
你有覺悟為了成為更好自己,破繭重生嗎?
我們下一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