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不努力,是被馴化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

明明很努力,但始終不知道自己在職場上的定位。做什麼都可以,卻沒有一個地方讓你真正發光。30歲了,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未來能做什麼。

做過很多工作,這些工作做起來都差不多,錢還過得去,但就是沒有成就感。打聽到之前的同事換了一份自己喜歡且薪水不錯的工作,這時的你會問自己:「我到底在做什麼?」

你不是沒努力、沒嘗試過,而是你不懂得如何總結經驗。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對什麼有熱情。

 

-義務教育

12年國教,是我國國民享有的義務教育,它確保了大部分的人民都有接受教育的資格,但這真的是良政嗎?

我在逛網路的時候,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在討論,「國外的教育跟台灣教育的差別」。可以知道國外教育有哪些優勢,像是:

「鼓勵探究式學習與批判性思考,強調實作與多元表達。」

「多元評量(報告、討論、參與等),重視過程與能力培養。」

「師生互動自由,鼓勵學生表達與提問。」

這些都是國外教育優於台灣教育的地方,總結來說:「國外的教育鼓勵探索以及自省。」而這兩個特質,恰恰是大部分的台灣人所欠缺的特質。

上課盡量不要發問,雖然老師都會問說:「有什麼問題請舉手。」但大多的老師都不希望學生舉手,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是什麼。

說來諷刺,明明是該開導學生的老師,變成了限制學生探索答案的障礙。一開始充滿好奇心會舉手的同學,慢慢地變成了「規則」的一份子。這個規則就是限制我們探索可能性的要素,而它深深的紮在我們的心理。

30歲的你為什麼不再探索世界?因為規則馴化了你。規則把你打造成了他們的一份子,像是《1984》裡的主角溫斯頓一樣,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有,那就是有罪。

義務教育就是「規則」,它讓你養成了不舉手發問的個性,同時也抹滅了你對這個世界提問的能力。你不會提問,那表示你不會表達,不會表達代表不會批判性思考,這就是義務教育想教給你的。這熟悉又可怕的規則,恰巧是我們探索自己的障礙。

 

-突破才有機會

有多久你沒有打破規則?這不是要你把現在的規則鬧個翻天覆地後徹底改寫,而是你有多久沒有做你不習慣的事?

你晚餐是不是總吃那幾家店?上下班是不是總走那條熟悉的路?有多久沒有嘗試打破固定,探索可能。

這種生活規律是自己創造的,要打破也是自己親手打破,這需要一點勇氣,因為大腦會阻止你去做這件事情。對我們的大腦來說,突破意味著需要面對恐懼以及重新適應,這兩個都會消耗大量的腦資源。

恐懼快讓我們心跳加速,快把我們拉回到現實當中,必需要專注在眼前的情況下,你才有可能生存。

重新適應,大腦必須在一片混亂中找到規矩,在混亂中創造秩序,這會需要大量的腦資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大腦排斥改變。

當一個人成長的經歷,習慣遵守規則,那他長大後很可能不會去改變。

 

-習慣不等於擅長

我們會說服自己,自己常常做的事情就自己擅長做的事情。比如同一份工作,你可能覺得自己很擅長這份工作,但其實你只是習慣而已。

像是你現在做的這份工作,一個新人進來,是不是一個月就能學會了。我想到以前在連鎖餐飲的工作,他們有非常制式化的SOP,肉要切多厚,高麗菜怎麼切,這些都有規範。而教導新人的方法,也有對應的規範。

同一個工作崗位,教導一個新人最快一個月就能上手,那表示這份工作其實沒有什麼競爭力,誰來都可以很擅長。而真正困難的是如何去教導新人,這個能力不是說學一段時間就會,也不是真的能學會。

另一個例子,可能比較常發生在業務的身上。我有朋友他很擅長聊天,但卻不擅長去成交客戶。很多人會覺得,適合做業務的人一定是那種非常會聊天的人。但一個厲害的業務,必須要有非常厲害的洞察能力,知道眼前這個客戶,是真的想買,還是只是來浪費你時間的。

我們很常把熟悉誤以為是專長,但習慣的東西,不一定代表你能在那方面有天賦。而要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有天賦,這需要去探索,只有做了才知道自己的天賦在哪裡。

 

-社會不獎勵探索

你有這種經驗嗎?「興高采烈地跟家人分享你學到的新東西,比如國小時學會了畫畫,卻換來父母的一句冷嘲熱諷:『畫畫能當飯吃嗎?』」

聽到這樣的話,大部分人會感到受傷、甚至氣憤。這樣的回應,會在潛移默化中讓我們學會一件事:探索是不被鼓勵的。

同樣情境我們加油添醋一下,比如你在國小的時候,參加學校的繪畫比賽,拿到了名次賺到了獎金,你興高采烈地拿著1000塊給父母看,他們反而會認同畫畫這件事情。

臺灣的教育有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不鼓勵我們探索。因為探索會破壞整個規則,好比以前髮禁的問題,從現在的視角往以前看,會覺得髮禁事件非常奇怪的規則,但在當時很少人會質疑這件事情。

你可能會想說為什麼要髮禁,髮禁的真正用意並不是為了讓學生能專心上課而存在的,而是為了讓學生能遵守更嚴厲的規則。先讓你能遵守簡單的規範,你就能順從更困難的規範,這就是規則厲害的地方。

而打破規則的唯一方法,就是去質疑並且探索。你適不適合這個規則?需要質疑需要探索;你適不適合這份工作?也需要質疑跟探索。

探索意味著你會打破規則,這是社會不獎勵的原因。你是想活在《駭客任務》的母體裡,還是睜開雙眼面對現實的世界。

 

-破繭重生

要突破的第一件事,就是「有意識」。當你不知道自己不擅長,當然不會主動改變;而當你習慣了被規則控制,你甚至連想動的念頭都沒有。

你有沒有思考過,哪一種任務我做起來最自然?是與人相處,還是獨立作業,或是把麻煩的事情簡單化。這些都需要有意識地去思考,並透過與他人的比較,找出自己的優勢與短板。

很多人都想要找到自己的熱情,但也有多少人願意為了找到自己的熱情,大幅度地去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找尋的下一步就是改變,要破繭重生,需要的改變非常巨大,甚至超越從毛毛蟲變成蝴蝶。

上面提到過改變最大的人是自己的大腦,但你為了不一樣甚至更好的生活,願意去對抗自己的大腦,去做出改變嗎?

你要有意識地去觀察:哪些事情你做得特別順手?他人最常稱讚你哪些能力?還有,哪些事讓你能長時間專注,即使做完後筋疲力盡,心裡卻感到非常滿足?

我很喜歡爬山,我可以起一個多小時的機車,爬一座來回超過六個小時的山,再騎車回家。回家後的我,必需要先休息一下才有辦法洗澡,最後才去吃飯。這件事情非常的疲累,但做完後我卻非常的開心。

在別人眼裡我像個瘋子,但我知道,這是我喜歡的事。這就是我對熱情的理解,也是一種執著。

你有沒有曾經跟我一樣的體驗,這件事情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像是瘋子,但你卻深陷在其中,而且過得非常地開心,這是一種執著,很多成功人士都需要這份執著。尤其是當他人在質疑你的時候,你必需要有這份執著去執行社會不認可的事情,直到你成功為止。

有多少人願意花一輩子的時間,來證明是人是錯的自己是對的,這等同於需要挑戰既有的規則,如果沒有一個看似瘋狂的執著,很難完成這件事。所以我覺得改變需要一點執著。不用急著找出答案,從今天開始問對的問題,你就已經在改變了。

 

真正的自我認識,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事。這需要有意識地去觀察並且記錄,要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比身旁的人厲害,是擅長洞察人心,也可以是對流程的優化。並且一直堅持,這條路沒有終點,這像是潛入深海一樣,越往下潛,每潛入一公尺,就越來越困難,而這條路頂多能讓你能接近真正的自己,但無法讓你了解真正的自己。

你必需要打破既有的規則,不論是社會施加在你身上的,還是你自己給你自己的,這些都是需要勇氣,以及執著來幫助你改變。你必需要像毛毛蟲一樣,有成為新個體的覺悟,如果沒有,你還是跟《駭客任務》裡的主角一樣,選擇吞下藍藥丸,活在母體的世界,或是吞下紅藥丸,開始你的破繭重生

 

你對自己很了解嗎?

有多久你沒有打破規則?

你有看到你身上有哪些規則嗎?

你有覺悟為了成為更好自己,破繭重生嗎?

 

我們下一篇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ugo閱讀教練
8會員
63內容數
用知識改變世界
Hugo閱讀教練的其他內容
2025/07/13
明明曾經一起笑到流淚,現在卻連一則訊息都沒回。是他變了,還是你變了,還是我們之間,早就沒有交集了? 你的心中有沒有幾張臉孔冒出來,回憶起你們之前的過往,一起在炎熱的球場上揮灑汗水,也一起在有冷氣的課堂上偷偷地睡覺。那些過往的畫面,早已回不去了。
Thumbnail
2025/07/13
明明曾經一起笑到流淚,現在卻連一則訊息都沒回。是他變了,還是你變了,還是我們之間,早就沒有交集了? 你的心中有沒有幾張臉孔冒出來,回憶起你們之前的過往,一起在炎熱的球場上揮灑汗水,也一起在有冷氣的課堂上偷偷地睡覺。那些過往的畫面,早已回不去了。
Thumbnail
2025/07/10
「明明你很努力,卻總是被一句話、一個小錯擊潰信心。」 放大缺點,這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我們會關注自身的缺點,遠大於優點,不論是對他人還是自己。
Thumbnail
2025/07/10
「明明你很努力,卻總是被一句話、一個小錯擊潰信心。」 放大缺點,這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我們會關注自身的缺點,遠大於優點,不論是對他人還是自己。
Thumbnail
2025/07/08
你知道自己是誰嗎? 我想很多25歲的人,都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別說25歲了,很多人到30歲甚至35歲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 如果給你1分鐘自我介紹,你會怎麼說?是說自己整天無所事事喜歡打電動?還是說自己很會善用時間,充實人生?但我覺得比起自我介紹更重要的是,你知道你是誰。
Thumbnail
2025/07/08
你知道自己是誰嗎? 我想很多25歲的人,都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別說25歲了,很多人到30歲甚至35歲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 如果給你1分鐘自我介紹,你會怎麼說?是說自己整天無所事事喜歡打電動?還是說自己很會善用時間,充實人生?但我覺得比起自我介紹更重要的是,你知道你是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作者從學業到職場的成長歷程。國中成績差,高中靠策略考上政大,但大學時沉迷電玩,初入職場未升遷且收入低迷。後來在研究所畢業後,作者發現有願景、策略和計劃的重要性,逐漸找到職場方向。文章強調,即使不聰明,只要有清晰願景、策略及努力執行,也能在職場上成功。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作者從學業到職場的成長歷程。國中成績差,高中靠策略考上政大,但大學時沉迷電玩,初入職場未升遷且收入低迷。後來在研究所畢業後,作者發現有願景、策略和計劃的重要性,逐漸找到職場方向。文章強調,即使不聰明,只要有清晰願景、策略及努力執行,也能在職場上成功。
Thumbnail
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在疫情期間,我面對工作焦慮與自我懷疑,感到無法再忍受無熱情的職場。經過一番掙扎,我衝動選擇裸辭,雖然失去收入帶來焦慮,但也讓我重新思考未來的方向與人生目標。
Thumbnail
在疫情期間,我面對工作焦慮與自我懷疑,感到無法再忍受無熱情的職場。經過一番掙扎,我衝動選擇裸辭,雖然失去收入帶來焦慮,但也讓我重新思考未來的方向與人生目標。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每天都在堅強和發瘋間徘徊。 從我出社會做了第一份工作 就知道 我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討厭工作的人。 尤其我這人又只憑自己喜好做事。 (∩▽∩) 好大心 生活和工作帶給我的無可奈何只能面對、放下;面對、放下。 朋友說我很有抗壓性 我只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每天都在堅強和發瘋間徘徊。 從我出社會做了第一份工作 就知道 我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討厭工作的人。 尤其我這人又只憑自己喜好做事。 (∩▽∩) 好大心 生活和工作帶給我的無可奈何只能面對、放下;面對、放下。 朋友說我很有抗壓性 我只
Thumbnail
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有自己最知道,以這個為出發點去思考很多人生重大的事,心裡都會有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解答!
Thumbnail
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有自己最知道,以這個為出發點去思考很多人生重大的事,心裡都會有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解答!
Thumbnail
在30歲過後,我感覺自己突然停了下來,不知道該往哪去,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想起一直以來努力的自己,認真唸書,進入前三志願的高中、唸了所謂頂大商院,順利進入外商、升遷,結婚、買了房子,我一直向上仰望,向前走,來到了30歲初頭,卻突然看不清晰前方的路,不知目標與方向...
Thumbnail
在30歲過後,我感覺自己突然停了下來,不知道該往哪去,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想起一直以來努力的自己,認真唸書,進入前三志願的高中、唸了所謂頂大商院,順利進入外商、升遷,結婚、買了房子,我一直向上仰望,向前走,來到了30歲初頭,卻突然看不清晰前方的路,不知目標與方向...
Thumbnail
這些認定答案已在某處等我的想法,來自人們從小到大常被問或聽過的話,像是發揮自己的天賦、找到靈魂伴侶等,但這種要早早確立自我、實現目標的思維,也常引發人們反向焦慮,增添不必要也可能純屬先入為主的幻想追尋之路……
Thumbnail
這些認定答案已在某處等我的想法,來自人們從小到大常被問或聽過的話,像是發揮自己的天賦、找到靈魂伴侶等,但這種要早早確立自我、實現目標的思維,也常引發人們反向焦慮,增添不必要也可能純屬先入為主的幻想追尋之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