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Trellis (Formerly GreenBiz),2025/02/28
新聞摘要
- Apple面臨集體訴訟,指控其將2023年9月推出的三款智慧手錶(Apple Watch Series 9、Apple Watch SE和Apple Watch Ultra)標榜為「碳中和」(Carbon Neutral)產品的說法具有誤導性
- Apple的碳中和計算方式:約75% 的減排來自製造變革,包括製造過程使用可再生能源、回收材料使用至少30%、纖維包裝及減少空運,剩餘則依賴購買碳抵銷額度(Carbon Offsets)
- 原告質疑Apple購買的碳抵銷額度(來自肯亞Chyulu Hills森林保護計劃和中國造林計劃)並未提供「真實的額外碳減排」,其中中國計畫的認證機構Verra已於2024年11月暫停發放新額度,等待調查
- Apple拒絕就訴訟發表評論,但堅持其碳中和產品聲明,並強調公司致力於2030年前使所有產品達到碳中和
- 專家建議企業避免使用「碳中和」等模糊術語,除非有受尊重的獨立框架驗證,並確保宣稱有具體數據支持,以避免類似的綠色洗滌訴訟風險
文中提及的一些名詞理解:
什麼是碳中和?跟常聽到的淨零有什麼不同?實在有太多類似專有名詞,也沒有一個非常統一的定義,以下是我覺得較為普遍的理解。
碳中和(Carbon Netruality)
- 指在特定時間範圍內,組織或產品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與其移除量相等,達到整體「零淨排放」的狀態
- 通常透過以下方式實現碳中和:(1)減少排放: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採用低碳材料等(2)碳補償(Carbon Offsets):投資碳抵消專案,如植樹造林、保護森林、碳捕捉技術等,以抵消無法避免的排放量
淨零(Net Zero)
- 與碳中和不同的是其範圍不僅限於二氧化碳,而是包含所有溫室氣體
- 要求較為嚴格,強調優先減少自身實際排放,只有對「難以消除的排放」(hard-to-abate emissions)才使用碳抵銷
碳抵銷(Carbon Offsets)
- 透過支持減碳專案來抵消自身的碳排放,讓總排放量達到平衡。
- 以文中造林計畫為例,假設一家公司在生產產品時排放了100公噸的CO₂且他們無法減少這些排放,這家公司可以投資造林計畫,在某地種植大量樹木(因為樹木光合作用會吸收CO₂),如果這片森林能在一定時間內吸收100公噸CO₂,理論上就能「抵銷」該公司的碳排放,使其達成碳中和。
為什麼挑這篇&閱讀前的想法:
- 記得當時上市時對這產品宣稱頗有印象(畢竟我絕對是TA),但也為他們捏一把冷汗,因為這種很bold的宣稱很容易引來質疑,如果是用抵銷的那風險又更高,因為很多Carbon Offsets的計畫被認為是不可信的,所以有這樣的訴訟似乎不是那麼意外,不過還在訴訟階段沒有定案,所以可以繼續觀望。
- 想趁機了解一下這個碳中和的宣稱還有爭議是怎麼來的
- 另外也滿好奇像Apple這種Top Tech公司在永續Marketing & Transparency中間怎麼做取捨,畢竟當你決定以碳中和作為一個賣點時,就要有準備將被外界拿放大鏡檢視(尤其又是Apple這種大品牌),處理得不好甚至可能引來被NGO公開譴責、消費者抵制等等的負面效果,我認為這也是企業在推動永續這件事上有點力不從心的原因之一。
閱讀後的想法:
- 企業須慎用Carbon offsets:讀研究所的時候讀了很多碳抵銷計畫面臨的挑戰,最被批評的就是它disincentivize企業(尤其石化產業)實質降低自己碳排的誘因,反正只要花錢就可以把自己的排放量扣除掉。再來就是那些碳抵銷計畫是否「真的新增了減碳效益」?以文中造林計畫為例,會不會其實原本那塊地就會拿來造林?另外,森林未來是否可能因砍伐或火災釋放CO₂?所以通常的建議是(1)碳抵銷是針對真的無法再降排時的最後手段(2)要找有被有公信力的單位「認證」的碳抵銷計畫(Apple找的有認證但看來還是出問題XD蘋果心裡苦),總之,在自己營運範圍外的事情總是難掌控,雖然自身降排可能造成成本提升、需要改變營運方式(換包材、物流等),但好處是掌控權仍在企業本身。
- 領先者有紅利但也往往易被針對:蘋果的碳中和手錶這個宣稱非常的大膽但樹大招風,我有時會有種為他們抱不平的感覺(?),我們會放大鏡檢視他們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是否有可信度,沒有的話就會被公審,但通常被鞭的往往是在減碳上做最多努力的,我知道不該做出不誠信的宣稱,我只是常覺得同等的標準沒有被放到其他品牌上,比方說小米就沒有被大眾抓著問:你的手錶製程有沒有減碳?我認為這種不均衡的審查可能會讓品牌卻步,不願在這個領域投資更多,或選擇降低永續資訊透明度,畢竟能承受這種風險的企業管理層,恐怕也只有少數像Apple這樣的公司。Sustainability is a journey. 企業如何溝通、行銷其永續成果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 碳中和是賣點還是只是附加價值?最後這只是我個人的雜想,因為我不久前才入手智慧手錶,必須承認Apple Watch的碳中和款當時完全沒有在我的考慮範圍,因為一些功能因素我直接刪除蘋果這選項,我相信我最終選擇的款式絕對沒有碳中和(甚至可能差很遠),看來我只是一個虛偽的永續人(菸)。對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產品效能、設計、價格等才是優先比分項,都平手時產品永續表現才有機會進到賽場,這也是我對「透過消費者選擇來驅動企業改變產品設計」這種模式感到悲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