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前篇一樣的開場白:這是一個嘗試把日常生活和永續、氣候變遷梳理出比較完整脈絡的系列,雖然自詡是一個很在意這個議題還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卻在越深入想了解時卻常發現當中各議題的千絲萬縷讓我沒辦法有一個好的論述,所以想透過書寫的方式把自己一路以來學到的知識、思考彙整,產出一個容易讓人理解的論述,要是讀起來還算有趣就更好了。
今天要來寫寫「食物」和全球暖化的關係,個人認為這個題目很有趣而且離日常生活非常近,但卻相對少人了解的永續大課題,說到降低碳排,可能多數人會先想到再生能源、電動車等等,沒想到餐桌上的種種也扯得上關係,還大有關係呢。
超過四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於食物產業鏈
開門見山的先從整個Food System對全球暖化的「貢獻」說起,這包含整個食物的產業鏈,也就是從農業生產、土地利用改變、到食物加工、運輸、包裝、零售都包含在內,以全球維度來說,它約佔據26%的溫室氣體排放(超過四分之一!)而且這個數字還不包含供應鏈的尾端,也就是上一篇講廢棄物裡提到的食物浪費(Food Waste)。
若把26%再拆分(如下圖),可看出是以(一)畜牧業與漁業(二)作物生產(三)土地利用為前三大主要排放源,等等會分別來講講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看完全球的數字,我滿好奇那台灣呢?
根據2024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農業部門」(包含農牧及林業、漁業)佔台灣整體排放量的2.16%,登愣,也跟26%差太多,但仔細看報告裡的研究範疇會發現這個數字僅計入這幾個產業的直接排放量,也就是範疇一排放(Scope 1),而上圖的統計則是包含直接碳排和大部分的間接排放(Scope 2 & Scope 3),舉個例子,範疇一包含了生產該作物、畜養牛羊等「直接」造成的碳排,像是後面會講到的牛羊反芻,但沒有把開農場需要的電力來源、飼料生產、土地利用改變、產品加工運輸過程等所產生的間接碳排算進去。
喔喔而且,牛肉、羊肉等高碳排食物台灣還非常依賴進口,進口比例高達95%,由於不是台灣生產的,Not in my backyard這些碳排都沒有算到我們的農業碳排中,總而言之不能因為不到3%而輕忽了這個議題的重要性。
雖然沒辦法直接比較全球跟台灣的狀況,但至少有點概念台灣農業直接排放相對於整體台灣碳排的佔比。
接下來要先說結論:
所以是哪種食物對氣候變遷有比較大的影響?
下面這張圖很busy但是我喜歡它把每個影響因子造成的碳排拆分,讓我們知道主要的碳排驅動力是在哪個環節(後面會解釋前幾個主要因素)。整體來說肉類食物的排放量明顯高於植物性食物,其中每公斤的以下食物最高碳排的是牛肉和羊肉,也是學到這裡的時候讓我驚到開始避吃牛肉(但還沒放棄羊肉和Lactose Free的牛奶)。
那這些碳排主要是怎麼造成的?我會沿用上述全球資料的拆分方法來解釋,但其實它們之間是環環相扣的。
反芻動物的消化與排泄物產生大量溫室氣體
首先,反芻動物(牛、羊等)的消化過程會造成甲烷排放,又是甲烷(Methane, CH₄),這個比二氧化碳的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在短期內強80倍的氣體。
簡單來說,牛牛跟羊咩咩的胃裡有很多微生物來幫助牠們消化那些人類的胃消化不了的草和穀物,在這個過程中會釋放甲烷,並透過牛羊打嗝、放屁的方式排放出來。
除了打嗝以外,牠們的排泄物也來摻一咖,牛羊的排泄物在分解的過程會釋放另一種更Boss級的溫室氣體 — 一氧化二氮(N₂O),這是繼二氧化碳和甲烷外,排放量第三大的溫室氣體,它的GWP約是二氧化碳的 273 倍(100 年尺度內),它除了會造成暖化以外,還會造成土壤、水質污染,還會消耗臭氧層,可以說是非常powerful。
講到這裡再回頭看上面那張圖,就更理解牛肉羊肉在畜牧階段(棕色bar)為什麼佔據特別大的比例了。
飼料作物種植加劇N₂O排放
但有另個造成更大量N₂O排放的來源。為了支撐人類不斷成長的肉食需求,許多土地被用來種植玉米、大豆等飼料作物,這些作物的高產量依賴大量的合成氮肥,因為氮是植物生長的關鍵營養素(所以糧食作物其實也會用氮肥)。
然而,氮肥的使用帶來了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 — — 當氮肥進入土壤後,未被作物吸收的部分會透過微生物作用轉化為N₂O,並釋放到大氣中。全球有35%的N₂O 排放來自人類活動,其中飼料種植與前述畜牧動物的糞便是主要的驅動因素。
而碳排第一名的牛肉,因為牛隻生長速度相對較慢,需要更大量的飼料(代表種植過程需要更多氮肥),間接導致牠們碳排特別高。
土地利用改變促進碳排放
最後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在學永續各種知識時要常常思考的面向,就是我們拿了什麼換來我們想要的東西?trade-off的概念。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研究顯示,全球近九成的森林砍伐(Deforestation)是為了農業擴張,為滿足人類的食物需求,我們將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農田或牧場來養牛羊等以及牠們的飼料作物,這種轉變會導致大量的碳排放,因為那些樹木本來可以透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也是碳匯(Carbon Sink)的一種主要形式,但當森林消失,這種碳吸收能力也隨之下降,除了氣候變遷以外砍伐森林還會影響生物多樣性、土壤健康、水循環和其他社會問題(又是需要另開一篇的主題)。
以上三點就是食物系統帶來碳排的主要途徑,現在綜合上述再回到碳排第一名牛肉的例子,牠的高碳排源自於牛隻反芻、糞便、大量氮肥來種植牠們的飼料、為了種飼料或養牠們而改變土地利用,加總起來導致了牛肉遙遙領先的碳排放量。
看看牠們明明長得這麼無辜可愛(完全離題)。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OK我們已經大致了解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what now?
學界、業界已經致力在降低這個產業鏈的碳排,像是發展低碳蛋白質來源(植物肉、細胞培養肉等)來降低人類對牛肉的依賴、投入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讓我們在追求產量的同時能積極恢復自然生態,科學家也正在發展可替代氮肥技術,以減少合成氮肥的使用,這些都還在進行中但也遭遇著各式各樣的困難這邊先不贅述,一般消費者的我們可以做什麼來減低衝擊?
叫大家直接葷轉素太不負責任了,我也做不到,但我覺得可以先從有意識地降低攝取排行榜上前幾名(牛肉、羊肉、乳製品)做起,比方說一週挑個兩天不吃它們,並多嘗試植物性的蛋白質,像是豆腐、鷹嘴豆、堅果類等都是好吃的選擇,還是肉食癮犯的話豬雞海鮮也比牛羊造成的環境影響更小,很難做到完美,但至少有嘗試往那裡靠近了吧(拍拍自己肩膀)。
另外一個可以做的是挑選擁有可信賴的永續農業認證標章的產品,像是雨林聯盟認證標章(Rainforest Alliance)、再生有機認證(Regenerative Organic Certified, ROC)、SCS Sustainably Grown標章(這個在台灣還不普及),它們主要關注的環境、社會面向不完全相同,但擁有這些標章通常代表產品符合一定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標準,對環境、社會的負擔也較小。

我自己組圖
這是一個龐大的題目,我還只講到食物產業鏈對全球暖化的影響,而沒著墨隱藏的強迫勞動(Forced Labor)、童工(Child Labor)、食物分配不均造成的不平等、大型食品產業對農夫的剝削等等社會問題,但完成第二篇的我已經很棒了(再次拍拍自己肩膀),Stay tuned,我們下一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