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大航海時代 (簡)
作者:李不白
出版社:人明日報出版社
為什麼會選這本書?
我始終記得將這本書加入書架時,自己正身處南非莫塞爾灣的迪亞士博物館,面前陳列著15世紀葡萄牙的卡拉維爾仿古帆船。
印象中原本只記得英國曾殖民南非,沒想到最早抵達此地的竟是葡萄牙人,後來還有荷蘭人。當時不禁感嘆:既然鄭和下西洋最遠曾抵達馬達加斯加,以當時領先全球的航海技術,若中國能再積極一些,或許真能成為那個時代的"日不落帝國"。
可惜中國選擇了朝貢貿易體系,畢竟地大物博的華夏向來物產豐饒,缺乏對外擴張的動力。然而這種長期故步自封的態度,最終卻導致了後來國土被列強蠶食的命運。
為了深入理解這段歷史,我先閱讀了鄭和的傳記,之後接者就是這本書。
《大航海時代》:地理如何逼出歐洲的「冒險基因」?
如果說歷史是一場大型生存遊戲,那麼「大航海時代」絕對是歐洲人逆天改命的關鍵副本。李不白的《大航海時代》用生動筆觸,帶我們回到15世紀——那時歐洲窮得叮噹響,奧斯曼帝國卡死貿易路線,各國只好咬牙賭一把:「與其餓死,不如出海拚一波!」
為什麼是歐洲?窮到只能冒險
歐洲能開啟大航海,根本原因是「太慘了」——土地貧瘠、資源短缺,連香料都得看阿拉伯商人臉色。書裡一句話神總結:「窮則思變。」葡萄牙人最先受不了,亨利王子帶頭沿非洲海岸線摸索,結果意外發現:「原來搶錢比種地快多了!」
相較之下,明朝鄭和下西洋純屬「炫富之旅」,帶回長頸鹿和一堆國王的口頭效忠,朝廷算完帳後直接喊停。而阿拉伯人雖有頂尖航海技術,卻滿足於舊有貿易網,懶得探索新大陸。歐洲的「窮兇極惡」,反而逼出他們的冒險基因。
航海界的「狼性文化」:契約精神+黑科技
歐洲人航海成功,還靠兩大秘訣:
- 「搶到分你一份」的契約精神
哥倫布和西班牙王室簽《聖塔菲協定》,明訂發現新土地就封他總督,收益還能抽成。對比明朝一道聖旨打發鄭和,歐洲人根本是「航海界Uber」,獎勵機制讓冒險家拚死也要出航。 - 「海盜變海軍」的技術升級
葡萄牙人改良阿拉伯三角帆,逆風也能航行;西班牙人用火槍碾壓美洲土著;荷蘭人發明輕快商船,不裝火炮也要多塞貨——「海上馬車夫」的稱號,根本是荷蘭人「貪婪」的浪漫。
台灣:走私客與荷蘭人的「黑市天堂」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簡直是東亞版《加勒比海盜》片場!明朝海禁時,中國海商(如汪直)把台灣當走私基地,和日本、葡萄牙人交易。荷蘭人後來強占台南,種甘蔗、招漢人開墾,還被鄭芝龍(鄭成功老爸)揍到簽和約。「料羅灣海戰」證明一件事:在台灣混,拳頭大才是真理。
大航海的遺產:從全球化到「白銀詛咒」
歐洲人滿世界搶錢,卻也意外推動全球化:
- 「吃貨的勝利」:馬鈴薯、玉米傳到歐洲,養活更多人口(清朝也因此爆增到3億人)。
- 「白銀的詛咒」:西班牙狂挖美洲白銀,結果通脹炸裂,窮得只剩錢。
- 「海盜變英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公然支持海盜打劫西班牙,德雷克搶完環球航行,回來竟被封爵!
困境才是創新的養分
《大航海時代》最精彩的觀點是:地理決定命運,但態度決定出路。歐洲因貧瘠被迫冒險,中國因富足錯失海洋。書中暗藏一個諷刺——鄭和的寶船隊若晚100年出發,或許世界史會改寫。
如今回頭看,大航海像一場豪賭,贏家通吃,輸家滅亡。而台灣,正是這場賭局中,意外被推上牌桌的關鍵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