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素秋:一位理想主義者的實踐
楊素秋是一位文學博士,原本在大學任教,過著書齋裡的學者生活。但她心中始終有個聲音:「除了教書,我能不能為社會多做一點什麼?」於是,她選擇暫時離開校園,到西安碑林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掛職,負責籌建一座全新的區級圖書館。
她不是典型的官員,辦公室裡貼著《花樣年華》的電影海報,說話直率,討厭官腔。她帶著學者的嚴謹與文人的浪漫,一頭扎進圖書館建設的繁瑣工作中,卻也因此碰撞出許多火花——有些是溫暖的,有些是艱難的。
建造圖書館的過程與困難:一場「泥濘而興奮」的冒險
1. 從零開始的挑戰
◇場地問題:原定的圖書館用地因考古發現被迫延後,只能臨時選在商場地下,缺乏自然光,不符合理想的閱讀環境。
◇預算緊繃:政府撥款有限,每平方米裝修費僅500元,必須精打細算,把錢花在「靈魂」——書目上,而非華麗的裝潢。
◇時間壓力:國家規定區級圖書館必須在2020年底前建成,團隊得在短時間內完成選書、裝修、招標等一系列工作。
2. 選書的戰爭:對抗「館配」潛規則
圖書館的靈魂是書,但市場上充斥著書商提供的「庫存書」——這些書利潤高、品質低,往往被塞進公共圖書館充數。楊素秋拒絕妥協,堅持親自挑選每一本書:
◇經典與暢銷並存:既要保證文學、社科等經典作品,也要納入當代讀者喜愛的暢銷書。
◇關注弱勢讀者:採購立體書讓孩子自由翻閱,設置盲文書區,讓視障者能「摸讀」而非僅「聽書」。
◇打破形式主義:專家評審批評她選的書「太舊」,但她認為新館需要基礎經典,不能只追求出版年限。
為什麼要有圖書館?——知識平等,心靈自由
圖書館的意義——回應書名 書中不斷拋出與回應那個問題:圖書館為什麼重要? 因為它是一個「消除身份差異」的空間,一個「讓沒機會摸到立體書的孩子坐下來翻閱」的地方;是「沒人陪的夜晚,有書作伴」的地方;是「閱讀不為考試,而是為了走進海裡感受水的美妙」的地方。 作者給出答案: 「保留讀書的火種,拯救乾涸的心靈,昇華每一顆向往書籍的美好心靈。」 圖書館不是象牙塔的延伸,而是平民百姓的文化日常。即使只有三千平米、只有萬本書,但只要有用心挑選,就能照亮許多人心中的一角。
「我們不是孤身一人」—朋友們的書單與啟發
在後面的章節中,楊素秋分享了不同領域的朋友如何幫她編選書目,這些人的故事同樣動人:
歷史學者提醒她,書單不該只限於「熱門」,而要納入人類知識的脈絡,比如《劍橋科學史》。
攝影師推薦《關於他人的痛苦》,認為理解苦難才能拍出有溫度的作品。
科學家說,研究不僅需要嚴謹,更要有「熱情與好奇心」,就像觀察螞蟻的孩子。
這些書單背後,是各行各業的人對知識的信仰。正如楊素秋所說:
「在書房裡,你不是孤身一人。」
那些未曾謀面的作者、遙遠時空的思考者,都在透過書籍與我們對話。
發表一篇真心文章,引發正反震盪
📰 她寫了什麼文章? 圖書館即將開館之際,楊素秋在《貞觀》平台發表了一篇文章: 《花了半年時間,我們在西安市市中心建了一座不網紅的圖書館》 這篇文章語氣真摯、內容真實,詳實記錄了她與同仁如何在資源拮据、制度壓力中打造一座平民閱讀空間,沒有官方的標語口吻,反而充滿了人情與敬意。 這篇文章造成什麼影響? 發文後迅速獲得大量轉發與好評,閱讀量突破六萬,成為《貞觀》平台上表現最突出的文章之一。 不少讀者留言感動、共鳴,認為「終於看到一篇不說場面話的公共服務紀錄」。 有人說:「這才是真正為人民建的圖書館。」
也有人說:「她寫出了我們在體制中不敢說的那一面。」
然而,這篇文章在政府部門內部引發高度緊張與分歧:
多位處長認為她「胡搞」「出風頭」。 有人質疑她把個人英雄主義凌駕於集體榮譽之上。
一座圖書館,點亮無數可能
這本書記錄的不只是一座圖書館的誕生,更是一個關於「理想如何落地」的故事。楊素秋的堅持或許改變不了整個體制,但她證明了一件事:
只要有人願意在荒蕪中種下一顆種子,就可能長出一片森林。
而這,正是世上為什麼要有圖書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