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閱讀坂本龍一生前出版的《坂本圖書》,而認識了羅維里這名物理學家。《坂本圖書》的目錄就是人名,我也是隨機翻閱,想找個看起來有趣的名字入手。
羅維里,全名是卡羅.羅維里。坂本龍一在文章一開頭就直言,他要捨棄過去寫文章的慣性,一改先介紹書籍或人物的慣習,而是引用羅維里在《時間的秩序》一書中,對時間的描述,大讚此書充滿哲學詩意。閱讀使我有機會站在人稱教授的坂本肩上,我初略了《時間的秩序》的序,已感受到教授所說的魅力。
羅維里在《時間的秩序》開場就丟出了一個大哉問:「為什麼我們記得過去,而非記得未來?是我們存在於時間之內,還是時間存在於我們之中?說時間『流逝』到底意外著什麼?是什麼把時間與我們作為人的性與我們的主觀性聯繫在一起?」
當我們用直覺來理解「時間」時,大腦顯然是偏好線性的簡單關係。重點線要劃在「簡單」二字。大腦向來是能節能便節能的運行模式,就像很久很久以前,人類認為地球是平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樣,諸如此類因人類本位而產生認知偏誤。即使愛因斯坦已經推翻「所有人共享同一時間」的觀念,還是很容易先入為主認為時間就是線性的。
羅維里在進入篇章前又提出這段發人省思的話:「也許是我們的視角決定了我們是什麼。因為和宇宙相比,時間之謎也許從根本上說與我們自身關係更為密切。也許,就像是一個、也是最偉大的偵探故事-索福克類斯(Sophocles)的《俄狄浦斯》那樣,罪犯就是偵探本人。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手稿。圖片來源:wikipedia
坂本龍一說到:「普魯斯特寫道:『現實,只能在記憶中形成。』來想像沒有時間的世界吧,我「開始醒悟自己就是時間」。『時間』是記憶吧,如果記得的人消失的話,「時間」也將消失,「時間」將不復存在。」
我們因而可以如此推論,人類就是「時間」的製造者。當我們扮演偵探汲汲營營追尋兇手(誰製造了時間)的時候,或許我們就是那名兇手。
時間是人感知與記憶的產物。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感知與記憶,就沒有「時間」。而在沒有歷史的國度,時間也不存在。
影像正是感知與記憶的容器。當一段畫面消失,時間便從現實中抹去;當它重現,時間也隨之復甦。
這讓我想到 TFAI 最近公布的一部 1920 年代台灣原住民紀實影像。近百年前的台灣風貌,因為被新的目擊者觀看(8.1 萬次點擊),重新進入我們的集體記憶。1920 年代的時空,以非線性的方式被帶回來,「時間」因此被找回並再次存在。而兇手現身的地點,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刻都能親臨的現場——YouTube。(下集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