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與神同行》製作團隊打造的韓國電影《全知讀者視角》,是一部特效滿滿的商業爽片,同時也直指當代社會問題。我並非原著粉絲,無意評價改編的好壞,而是注意到這部電影與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理論「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有跨時空的連結。電影的視覺效果之外,有一個關鍵主題值得我們深思:信任。
故事與理論的意外連結
男主角金獨子不滿意多年追讀的網路小說連載結局,最後只剩主角自己獨活,他憤而發訊息給作者,意外收到語氣嗆辣的回覆,作者讓他自己「決定結局」。故事於是跳脫現實,進入小說世界。金獨子為了活下去,數度面臨人性考驗。在活命名額有限的危機中,「你還能顧及他人嗎?」「變強是否等同獨活?」這是故事的核心衝突,也正是對阿德勒社會興趣理論的挑戰。

圖片來源:采昌國際多媒體
資源有限下的人性博弈
故事中的金獨子,原本是大企業裡的一枚小螺絲釘,提供服務給公司,公司再服務社會,表面上看似符合人與人合作共榮的社會秩序。但當世界崩壞,資源極度匱乏,公司的主管試圖利用位階,逼迫金獨子交出僅有的「活命資源」。主管認為自己因位階高,有資格分配資源,強行奪走金獨子的部分資源。兩人之間幾乎沒有信任,最終場面陷入混亂。
阿德勒社會興趣理論與信任的重要性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核心「社會興趣」強調,人類無法孤立生存,必須與社會共存共榮。這一理念在和平時期廣為接受,大家也知道彼此協作的必要性,但在極端急難情況下,是否仍能堅持共榮?這是故事所提出的疑問。
金獨子與主管的衝突真實反映了缺乏信任的現實。信任是社會興趣的基石,缺乏信任,個人無法安心交付自己,合作也難以持續。太平盛世中,人們可能仍能勉強配合,但危機時刻,信任的缺失往往導致合作瓦解。
社會興趣在極端環境下的考驗與現實啟示
《全知讀者視角》將日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興趣」逼到谷底。急難時刻,成為測試你是否真心給予周遭人信任的試金石。金獨子在混亂中結交的同伴,正是信任作為社會興趣根基的生動例子。
我想起瑞典作家林德布勞《我可能錯了》一書中森林僧侶等待有緣人渡船的故事:唯有全然信任(不控制、不干涉),才能換得信任。這不僅是生活智慧,也是現代組織經營的真理。
現代企業若一味防範員工偷懶、偷時間,卻不給予員工「願景」與「承諾」,就是破壞信任的行為。信任缺失會使企業與員工陷入惡性循環。同理,政府若只要求「文化行政機構與相關文化場館」減少人事費用,卻不給予合理報酬與支持,等同破壞信任,造成國家文化實力持續衰弱,社會身心健康也受到影響。
就如同金獨子主管以位階搶奪資源雖短暫得利,終究會遇到更高位階的掠奪者,信任斷裂帶來連鎖傷害。
反思問題
職業倦怠或許正是信任危機的警報聲。不想上班,往往不只是單純的「不想」,背後可能隱藏著不被信任帶來的失落與不安,也可能是因為不信任他人而產生的控制焦慮……在這個時代,我們或許需要投入更多心力與行動,去培養彼此的信心,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創造出真正的社會興趣與共榮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