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誰發現了它?
2025 年 7 月 1 日,神秘光點出現在智利夜空。這並非一顆隨處可見的小行星,而是被 NASA 的 ATLAS 巡天望遠鏡在例行掃描時意外捕捉到。
最初被命名為 A11PL3Z,但當天文學家們仔細計算軌道後,直覺它的路徑不是太陽系的孩子,而是來自遙遠的星際。於是有了新名字:3I/ATLAS。
「3I」意味著它是人類觀測史上第三顆星際物體。後來,由於它展現出彗星般的氣體雲與尾巴,被分類為彗星,學名 C/2025 N1 (ATLAS)。
數據:- 軌道偏心率:高達 6.2,幾乎以逃逸姿態劃破太陽系。
- 速度:入射時速超過 68 公里/秒,比起前兩個訪客歐姆阿姆阿和鮑里索夫都快得多。
- 大小:核心直徑估計在 10–20 公里,也比前兩位訪客都龐大。
- 亮度:是迄今最明亮的星際訪客,長達 25,000 公里的尾巴在太空中拖曳。

https://youtu.be/Mk7gYqUdrJs?si=VzZpBryBSld1Yl-G
二、星際訪客們的同與不同
3I/ATLAS 並非第一個「星際訪客」。在它之前有兩位奇異的訪客:
- 1I/ʻOumuamua(歐姆阿姆阿),2017 年。
形狀像根細長的雪茄,也有人說是扁平的薄餅。詭譎的是,它離開太陽時加速了,但沒有明顯的彗星氣體活動,像是「違反物理」的飛行器。這讓哈佛學者阿維·勒布直言:或許它是一艘外星探測器。 - 2I/Borisov(鮑里索夫),2019 年。
是一顆「乖學生」,典型的彗星,帶著巨大彗尾和氣體活動,像是星際中的一粒冰雪碎片,沒有太多神祕之處。 - 3I/ATLAS(阿特拉斯),2025 年。
結合了前兩者的特徵:像鮑里索夫一樣有彗髮與尾巴,但其軌道與體積卻異乎尋常,甚至比歐姆阿姆阿還多了幾分「不可思議」。
三、他真的是自然天體嗎?
面對 3I/ATLAS,人類科學界陷入了一種矛盾的情緒:既興奮又不安。
- 從科學角度來看,有什麼?
有彗髮,有彗尾,有自轉,甚至顏色偏紅,和許多太陽系彗星相似。這些都是「自然天體」的印記。 - 沒有什麼?
然而,它缺乏明顯的彗星氣體光譜特徵;軌道異常精準,幾乎擦過金星、火星和木星;在近日點時恰好隱匿於太陽背後,令地球無法直接觀測;來自銀河中心方向,像刻意選擇最隱蔽的入口。這些「沒有」與「剛好」,難免聯想到故意安排看起來自然的非自然?
哈佛天文學家阿維·勒布再次拋出挑釁性的觀點:「也許這不是冰與塵的自然集合,而是一件科技造物。」他甚至將 3I/ATLAS 在「自然–科技」的尺度上評為 4/10,未必是外星飛船,但也不能排除。
影片
我們該如何準備?當我們凝視 3I/ATLAS,問題不只是「它是什麼」,更是「我們該如何面對?」
心理上的準備:
外星人的概念早已深入流行文化,但當真有一天,宇宙深空的訪客不是自然天體而是智能造物,人類或許會感到脆弱、恐懼,甚至驚慌。面對未知的「他者」,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渺小,並培養謙遜與冷靜。
或許地球人終於願意捐棄宗教、種族的種種成見來團結對外?
科學理性上的準備:
科學界多數人仍傾向於自然解釋,因為「最簡單的假說」往往最接近真相。但正如勒布所言,保持開放心態同樣重要。即使它最終被證實只是顆奇特的彗星,3I/ATLAS 也許只是顆冷冷的星際冰核,提醒著宇宙不只遼闊,更充滿未知。
無論答案是自然還是文明,人類都必須學會以科學的眼光、理性的心態,去迎接每一位來自星際的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