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5月,法國藝術家組合Icinori再次到訪童里。不僅舉辦了《Merci》的「原稿」展、兩場精彩的創作講座,我們也趁著他們離開前,進行了一場小小的「多方訪談」,期許透過不同專業、不同觀點的提問與回應,讓故事發「聲」。
在圖像書的世界裡,Icinori 是一個既熟悉又難以定義的名字。他們既是畫者,也是敘事者,更是將圖像與書籍視為整體創作媒介的實驗者。
這場長篇訪談橫跨身份認同、圖像的物質性、印刷技術與書籍形式,也延伸到創作初衷與讀者的參與詮釋。在每一段回應中,Icinori 都揭示了他們如何透過圖像講述故事,並在技術細節與敘事節奏之間不斷找尋平衡。他們關心的不只是「做出一本美麗的書」,而是如何讓書成為觸動感知、承載思想、能夠被分享的載體。
從《感謝》的極簡與深意,到《朋友》那場在夢與現實之間的冒險,Icinori 一再地提醒我們:創作是一場關於選擇、留白與傾聽的練習;而圖像書,則是最能承載這些複雜情感與思想的形體。他們的話語,不只是創作分享,更是對圖像書本質的一次深刻凝視。
當時的訪談如今想起依然夢幻,因為分享的內容過於豐富,將陸續將這些精采整理、分享給各位讀者。
此篇章為針對最新作品《朋友》的提問整理。
對談:Icinori(Mayumi Otero, Raphaël Urwiller),Miki(小福印刷),蘇維(Children Eye),吳巧雲
譯者:陳思潔
問:現在我們來談談《Amie(朋友)》,這個書名的命名由來,以及書中所說的這個「朋友」到底是誰?這位「朋友」是某個具體的人嗎?還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徵某種關係呢?

Icinori:
■ 創作動機
最初的版本是在 2017 年,其實那是一部有點令人不安的書,但同時也還是有點像繪本。所以某種程度上,它會讓人聯想到,你知道那本日本雜誌《Garo》嗎?就是那種怪異氛圍,有點詭譎的感覺,像是一場惡夢。我們那時想做一本氛圍和風格都比較特異的書,甚至是有點可怕的。我們也想做一本具有地下風格(underground style),但同時也能帶來樂趣的書。
■ 創作嘗試
整本書是以即興方式創作的,我們是一邊畫一邊印刷。因為它是以小冊子的形式製作,所以不是按照一般順序來印,而是一次印七頁,故事也就以一種奇特的方式構建起來。因此要讓這個故事有一個順利的收尾其實非常困難,它比較像是一場音樂的即興演奏。最初的版本只印了200本。
後來我們又重新印製了幾次,每一次都稍微作了一些調整與改進。2019年,我們做了一個平版印刷(offset)的版本。接著是2024年,與La Partie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現在這個版本。不過這本書一開始並不是一本繪本,而是我們後來將它轉化為繪本,而這個轉化的過程讓我們非常滿意。
■「朋友」是誰?
至於這個「朋友」是指特定的某個人嗎?還是不一定?有的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是關於一個孩子被怪物抓走的故事。我們把書命名為《Amie(朋友)》,這使得整個故事變得既溫柔又詭異。也就是說,當你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時,你的直覺會認為這是一本談論朋友的故事,提到「朋友」時,大家會聯想到快樂與幸福的情感。而出版社希望這本書表面上看起來很友善、很輕鬆,但同時也希望它是一個怪異的故事,既可怕又溫柔。通常在繪本中,這樣的氛圍是不存在的。

因為《Amie(朋友)》講的是關於入睡的恐懼、對黑暗的恐懼,以及對於放手進入夢境的恐懼。有時候人們會抗拒入睡,害怕在睡夢中消失,而這個「朋友」,就像是睡眠與夢的化身,引領你進入一個奇異的世界。當你從夢中回到現實時,你依然是你,但又有一點改變了,彷彿長大了一些。
孩子們經常害怕夜晚,他們害怕入睡,也害怕做夢。他們害怕夢裡的事,也害怕睡眠本身,以及害怕那些無法預料的未知。也許他們剛做了一場夢,但還來不及記住它,就已經忘記了,他們害怕那種遺失的感覺。
這些,都是我們想在這本書裡談的,你遇見了黑暗、夢境,以及那些陌生的事物,它們最終成為你的朋友。當你醒來之後,你不僅回來了,你也變得更成熟。
我們想對讀者說,你會回來的,世界依然會是原來的樣子。這本書的意圖就在於此,它有一種細膩的衝擊力,有時甚至帶點恐懼,但它要傳遞的訊息是你可以去經歷、去嘗試,你自身是有力量的。
書中還出現了一些對自然不熟悉的動物,牠們也進入了這個故事。牠們是那種對自然感到陌生的生物,牠們會去尋找那些畫面、那些出現在書中的場景。所以牠們更像是…… 藝術創作裡的形象,或者像是科幻電影裡的角色,能夠激發讀者的想像。

■《Amie》的圖像元素
這本書中也融入了許多東方文化的元素,例如佛教,或者說,不一定是佛教本身,而是像佛像的姿態、石頭、山脈,或者是亞洲傳統繪畫中常見的建築元素。但同時也出現許多簡單、抽象、現代的線條,甚至一些看起來像外星人的奇特形狀。
我們的創作靈感,有一部分來自日本的地下文化(underground culture),還有例如紙鈔上的紋理與細節,那些真的很美。靈感其實來自四面八方,我們試著把所有這些混合在一起,我們彼此討論,也蒐集了大量圖像素材。我們希望讓我們的日常生活,不論是來自南方、北方、其他國家,或是來自過去還是現在,都能轉化為靈感,並被收納進我們的書裡。
至於《Amie(朋友)》這本書中所使用的圖像,雖然它們並不屬於某個具體的宗教,從基督教的角度來看,但確實大量呼應了「失樂園」這個概念,裡面有蛇、有蘋果…… 這些並不是刻意安排的宗教意象,但我們的書裡確實包含了很多這樣的圖像與段落。
■ 書名的考量
我們使用的是「Amie」這個陰性詞,這樣的命名讓人感受到更柔和的感覺,就像是母親般的存在,有一種母性的力量,讓人可以安下心來。在書裡並沒有男性角色,我們也不知道主角是小女孩還是小男孩,可以是任何一方。即使這本書談論的是黑暗,整體還是維持著一種平靜與安寧的氛圍。

■ 夜晚的故事
其實有很多類似的故事,都圍繞著某個人離開、再回來、並且進入平行世界的經歷。就像《野獸國》那樣,主角是帶著憤怒離開的,所以他來到的是一個讓人害怕的世界。而當他回來的時候,他已經不再憤怒,也不再恐懼。我們並不是刻意要遵循那個敘事結構,但這其實就是一個經典的故事形式:孩子入睡之後,在夢中經歷了很多事情。
■《Amie》的版本變化
這本書最初是一項實驗,每一本都是手工印製,每印一次,就像是一次經驗。印了兩百本,就有兩百次的體驗。最後,它被轉化成了今天這樣的書。當初手工印製時,圖像有點髒髒的,很隨性……我們就是想要做一本「髒髒」的書。想讓人感覺這是孩子畫的書,但是一個瘋狂的孩子畫的,或者像是業餘創作者做出的同人誌或微型出版物。我們真的很驚訝,後來出版社將它轉化成正式出版品後,成品竟然這麼好。那些「髒髒」的感覺是我們用電腦刻意製作出來的,是模擬 Riso(孔版印刷)的效果,但這一切都是由我們自己主導的。
關於這本書,我們收到許多詢問 Riso 印刷的信件。大家問:「你們怎麼能用 Riso 做出這種效果?」其實那些效果是在電腦上先處理好的,不完全是 Riso 印刷的結果。我們在 Photoshop 上使用了特殊的 RIP(Raster Image Processor,點陣圖處理器)來處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繁複的過程,最後可能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但裡面真的蘊含了很多細節。
但就像我之前說的,這跟書的「品質」其實沒有太大關係,重點還是在於它想要表達的內容。這些只是額外的加分條件,是我們創作上的遊戲,是一種瘋狂的表現形式。
在La Partie正式出版品裡,我們做了很多改變,讓故事與圖像能轉化接近繪本語彙,出版社與我們都非常滿意成果。
《Amie》書籍介紹
2024年10月,法國新銳出版社 La Partie 正式出版 Icinori 的《Amie》(朋友/法文陰性),這本書講述的是對黑暗、對入睡、對放手進入夢境的恐懼。
最早是2017年的原版始本,手工騎馬釘裝,書脊綁著兩個U形圈。封面是一輪滿月高掛夜空,一隻蝙蝠飛入洞穴,帶來一絲涼意。圖像中滿佈Riso風格的顆粒感——那不是印刷效果,而是Icinori刻意設計的圖像質地。
2019年,作品迎來首度改版:布面精裝,亮橘色封面配上深藍直式書腰,黑色書名若隱若現;封面右下只見洞穴線條,更添神祕氣息。內頁也重新編排,畫面更乾淨,節奏與細節調整更為精緻。那年Icinori還親自帶著這一版本來到童里,與讀者分享。
這兩個版本都是他們親手印製裝幀的極少量獨立出版品,其中2019版更曾入選 dPICTUS 的《Unpublished Picturebooks 100》。不過,Icinori自己也知道,這本書的氣質詭譎離奇,不容易被主流繪本市場接受。
直到五年後,《Merci》的成功讓合作編輯提議正式出版《Amie》。Icinori大幅修改了情節與節奏,但仍保留那股夢魘般的神秘氣氛,終於讓這本長年潛伏的作品蛻變問世。
童里!ᴮᵒᵒᵏˢᵗᵒʳᵉ ˣ ᴳᵃˡˡᵉʳʸ
臺北市潮州街15號(捷運古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