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生產 v.s. 在地生產
隨著"不"對等關稅戰況加劇,各國企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美國過去二十年不斷QE,使得國內企業紛紛將勞力密集產業外移,而台灣吃到這波的紅利,硬是在國際舞台發光二十年。
然而川普意識到若生產的主導權沒有掌握在國內,如此將無法掌握隨著研發力提升而因應的量產化能,提出了美國製造。這波提升出口關稅就是架著外包商的脖子要到美國境內投資。
然而台灣在世界的定位為世界代工,信奉著碎片化生產的優勢,未來勢必要持續這股技術護城河繼續在世界矗足。
智慧製造以及企業導師為未來台灣企業的導向,作為專業代工,在人口紅利的趨緩,勞力密集成本提高,必須導入智慧製造的元素,降低人的因素。而企業導師作為全世界製造業的示範,如何在關稅以及原物料匱乏的狀況仍保持獲利,世界看的見台灣。
以我過往在智慧製造顧問公司擔任顧問的經驗,智慧製造有很大的因素在於自動化,任何牽扯到勞工的生產,就是智慧製造的一大變因,在於顧問的角色,如何將動作定義、時間定義以及製程定義,是這波企業升級的二代們的課題。
國內企業逐漸由二代接班,有別於一代的篳路藍縷,二代受過完整的科學化訓練,過往似是而非的人治工廠,要走向SOP的標準化現代工廠。
我導入的軟體有APS,先進排程系統,我的心得是這並非是一年期的專案,而是個中長期的導入計畫,從企業資訊流作定義,將鄉愿的內部問題浮出檯面,多次溝通定義出一套廠內都能接受的評斷標準,不再因為誰的一句話而改變,再者將原物料的倉管做數位化,過往難以界定的數量問題數據化,精準地掌握每一原物料的存貨
不僅不能少,更不能多。在土地成本提升的未來,採購端應更準確的控管每一寸倉儲空間,如此方能導入天車等先進運輸技術。最後是生產定義以及溝通橋樑。
台灣的經濟模型是中小企業的百家爭鳴,並非全然都是先進製程,很多製程掌握在師傅的手路,然而精實生產的精髓在於將看似不能標準化的動作標準化,以治具輔具等輔助器具把品質確定,自働化的產出,減少因為人的改變而改變。過去在現場的經驗來看,廠內缺乏統一的溝通橋樑,資訊不夠透明化,不僅是通訊軟體不統一更是資訊往往沒有辦法align到位,在企業體質健檢中,必須將制定出時間讓相關單位坐下來有會議記錄有系統的溝通每一目標。
如果能做到企業資訊流、原物料控管、倉儲精實化、生產動作標準化以及廠內資訊透明流通,我想才是時候來談先進排程系統
一代的風華儼然是消然退場中,二代的思維需要著眼於廠的定位是否提升,承襲過去二十年的營運模式必然不能適應更進階的未來製造,如何取捨陳舊但穩定的營利模式,抑或是嘗試接受產業提升,考驗著二代接班人的氣度以及眼光。
最後,時代的推演勢必有新浪潮產生,也勢必有舊浪花伏岸,這不僅是經營者的議題,也是勞工們面臨的問題
如何在這風行草偃的時代存活,端看個人對自己的思忖,流星在黑夜中殞落,恆星在銀河裡閃爍。
你要成為流星還是亙古不變的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