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滑社群的時候,我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原本大家熱衷討論的,是那些匿名的「無臉」文章, 強調不需要外貌、不需要背景,只要文字本身就能引起共鳴。 但這幾天,螢幕上的熱潮忽然換了角色。 變成了大雄、多啦A夢和小新。 我常常滑到有人用大雄的語氣抱怨,「我也想好好努力,可是我真的很想睡。」 底下留言區滿滿的人說「這根本是我」。
有時候則是多啦A夢的聲音出現,「任意門帶你出門,但帶不走上班的心情。」 看了就覺得既好笑又心酸。
更不用說小新了,他的口吻總是毫不客氣,「媽媽今天心情不好,不是因為我調皮,是因為爸爸薪水還沒發。」 大家看了噗哧一笑,又忍不住轉發。 我仔細想了想,為什麼這些角色能在社群上突然竄紅。 其實原因並不難懂。 大雄身上有我們熟悉的無力與軟弱,他失敗、逃避,但又不是真的壞人,反而像極了我們在現實裡那個被責任追著跑、卻偶爾想耍懶的自己。
多啦A夢則代表著幻想與解答。 每個人心裡或多或少都有個願望,希望能有神奇道具解決生活的麻煩。
小新則不同,他的直白像一面鏡子,說出我們不敢說的話,卻因為來自孩子的口吻而顯得無害。 社群需要什麼? 需要能讓人投射自己,又能輕鬆一笑的出口。 大雄、多啦A夢、小新剛好都具備這個條件。 他們的台詞可以被任意改寫,卻仍保留鮮明的角色感。 於是我們讀到的,不只是角色,而是角色替我們發聲。 我覺得更有趣的是,這種現象和無臉人文章有著隱隱的關聯。 無臉文章靠「隱去身分」來放大文字的力量; 動漫角色貼文則是「借用既有角色」來加強共鳴。 兩者看似不同,但都在削弱「真實身分」的重要性,轉而凸顯「情緒與共感」。 當然,角色來自經典動漫,會有人問:在平台上這樣使用會不會有版權問題? 以我觀察,像 Threads 這類平台,並不禁止使用角色語氣發言。 畢竟這不是商業販售,而是二創式的日常分享。 更何況,社群平台追求的是活躍、互動與趣味性, 這樣的創作不僅不會被排斥,反而更容易獲得推送與關注。 於是,我在想,這或許是一個新的潮流信號。 社群上,大家正從「匿名的真實」走向「角色的代言」。 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經典角色被搬上檯面,替我們說那些說不出口的話。 使用動漫角色的原因: 1. 大雄象徵無力與軟弱,讓人容易投射。 2. 多啦A夢象徵幻想與解答,滿足逃避現實的心情。 3. 小新象徵直白與吐槽,替人講出不敢說的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