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2025 年的「九三閱兵」在北京舉行。中共高調宣稱這是「反法西斯勝利八十週年」的重要紀念,但出席的國際領袖幾乎只有俄羅斯與北韓。西方主要國家悉數缺席,這場場面空洞的閱兵,不僅凸顯中共在國際上的孤立,也揭露了其歷史敘事的虛構性。


一、中華民國的法統與國際承認
自 1912 年建國以來,中華民國雖然政局動盪、軍閥割據不斷,但在國際法理上始終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巴黎和會上,中華民國作為戰勝國簽署條約;抗戰期間,蔣中正出席開羅會議,與美英領袖共同確立戰後東亞秩序;聯合國創始五常之一,更是由中華民國代表。


這些歷史事實無可爭辯地證明,抗戰勝利的戰勝國是中華民國,而不是後來的中共政權。國際檔案與歷史研究普遍認為,中華民國才是二戰在亞洲戰場的合法代表。

反觀中共,1931年於陝西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則是悖離法統之外的非法武裝政權。
二、中共的邊緣角色與戰後投機
抗戰期間,中共的「八路軍」、「新四軍」名義上隸屬於國民革命軍,實則行動獨立,戰略上以「保存實力」為優先。毛澤東提出的「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戰法,清楚顯示其不願正面迎敵的態度。

相較之下,正面戰場上的血戰主要由國軍承擔。淞滬會戰、台兒莊大捷、長沙會戰等,都是國軍以巨大的傷亡換來的戰果。歷史學者普遍認為,沒有國軍的苦戰,中國不可能撐到 1945 年。中共在其中僅屬次要角色,卻在戰後憑藉蘇聯紅軍的援助壯大,最終竊取國家政權。

三、教育與宣傳下的歷史扭曲
中共奪權後,全面改寫抗戰史。它將德國納粹、日本軍國主義一概稱為「法西斯勢力」,並把中國抗戰納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框架,強行把自己抬升為「中國人民抗戰的領導者」。

中共「九三閱兵」:對歷史的竊取與對人民的羞辱。實際上,納粹主義是一套極權種族意識形態,日本軍國主義則是軍部壟斷政治的產物,二者性質不同。
亞洲戰場與歐洲戰場在戰略上也幾乎互不相干。蘇聯直到 1945 年才撕毀《日蘇中立條約》出兵東北,之前的支援僅是規模有限的航空志願軍。八年血戰的主要代價,完全由中華民國承擔。

中共卻利用「反法西斯」的宏大口號,把自己的邊緣角色放大為民族救亡的核心,將國軍的犧牲掩蓋在政治宣傳之下。這不僅荒謬,更是對陣亡將士與全民犧牲的污辱。
四、中國人民的共同抗戰
不可否認,中國人民確實共同抗日。從國軍將士到淪陷區抵抗的百姓,從婦女兒童的後勤支援到游擊隊的地方抵抗,都是這場民族戰爭的重要部分。這是全民族的集體記憶,也是值得世代銘記的歷史。

然而,抗戰是「全體中國人民的抗戰」,並非「中共領導的抗戰」。將國軍與人民的血淚犧牲全數歸功於中共,等於抹去三百多萬國軍將士的生命,否認無數平民的付出。這種歷史敘事,不僅虛偽,更是對抗戰英靈的再次冒犯。
五、九三閱兵的羞辱意涵
本應作為追思的閱兵,卻成為政權操弄民族主義的工具。當中共在天安門廣場高喊「反法西斯勝利」,西方主要國家卻選擇集體缺席。這種冷漠,正是對虛構歷史的最好回應。

參加者多為俄羅斯、北韓與少數依賴中國的國家,正是反映出中共在國際上的孤立。閱兵式表面上展示武力,實際上暴露的是歷史合法性的空洞。
六、結語
歷史真相早已寫在國際檔案與人民記憶之中。抗戰勝利屬於中華民國,屬於全體中國人民,而不是後來竊國的中共。
九三閱兵若繼續以扭曲的民族論述為依歸,不僅無法贏得國際認同,更將永遠背負羞辱歷史與侮辱人民的罪名。真正值得被紀念的,不是政權的權力展示,而是那些為民族獨立犧牲的英靈與人民。
參考資料
- 張朋園(2000)。《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
- 陳永發(1995)。《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陳兼(2005)。《抗戰時期的中國政治》。北京:三聯書店。
- 李雲漢(2006)。〈抗戰史研究的新方向〉,《近代史研究》,第4期。
- Rana Mitter (2013). 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 Odd Arne Westad (2003). Decisive Encounters: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6–195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1949).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The China White Paper). Washington D.C.
-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Wilson Center. Soviet General Staff Archives.
- RAND Corporation (2019). China’s Grand Strategy: Trends, Trajectories, and Long-Term Competition. Santa Monica, CA.
-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2021).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isto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Washington D.C.
- 國防安全研究院(2022)。《中共歷史敘事與國際宣傳戰》。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