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綠營內部與友好媒體間,有一種聲音甚囂塵上:大罷免雖然沒有成功拉下國民黨的立委,但民進黨與罷免團體「聲勢浩大」,獲得「社會廣泛支持」,所以不能說是失敗,甚至有人宣稱「沒有輸,就沒有需要負責任」。這樣的論調,聽起來像是安慰劑,實際上卻反映出民進黨對現實的逃避。大罷免不僅是輸,而且是輸得徹底,輸得慘烈。

一、數字是最冷酷的真相
罷免是一場計算票數的戰爭。沒有達到門檻,沒有通過,無論過程多熱鬧,最終都等於失敗。這次民進黨與罷免團體高調發動,把「大罷免」渲染成民主對抗、民意檢驗,甚至拉高到與「捍衛台灣」掛鉤。然而,投票當天的結果卻是一場潰敗:投票率不如預期,支持罷免的票數遠低於民進黨原本掌握的基本盤,連最被視為「有機會」的目標都沒能過關。
這代表什麼?代表動員能量不足,代表基層民眾對此事冷漠,甚至懷疑其正當性。對手國民黨不僅沒有傷筋動骨,反而因為防守成功而更加凝聚。當對手笑著守住城池,你卻在外圍耗盡兵力,這不是輸,什麼才是輸?二、政治成本與形象的重創
更嚴重的是,大罷免不只在數字上失利,還在政治形象上造成巨大傷害。民進黨高層當初把罷免包裝成「正義之戰」,結果卻草草收場,等於把自己推上道德高地後又親手摔下來。
第一,民進黨在社會上失去了「務實」的形象。民眾看到的是一個執政黨,在立法院失利後,不思如何改善施政或修正政策,卻轉而透過罷免戰來對付反對黨。這種操作給人的感覺不是自信,而是焦躁與惱羞成怒。
第二,民進黨也失去了「動員能力」的光環。過去綠營常以「街頭戰神」自居,無論是反核四、太陽花還是選戰,都能展現強大號召力。但這次罷免卻證明,當黨機器缺乏說服力時,即使傾全黨之力也難以撼動民意。這種落差,對支持者的士氣是一記重擊。
第三,民進黨陷入「說謊者困境」。當初罷免打得震天響,承諾要「讓藍營立委嚐到苦果」。如今一無所獲,卻又有人強調「我們其實贏了聲量、贏了支持」。這種自圓其說的態度,讓中間選民更加厭倦,覺得這個政黨已經無法誠實面對現實。
三、內耗與責任推託
從黨內傳出的氣氛來看,這場罷免戰非但沒有凝聚綠營,反而成了新一輪內耗的導火線。有人主張「罷免只是過程,重點在團結」,有人則認為「根本不該輕啟戰端,白白浪費資源」。兩派各說各話,但共同點是:沒有人願意承擔失敗責任。
這正是民進黨當下最大的危機。從選舉到罷免,敗仗接連而來,但黨內始終缺乏自我檢討機制。當有人喊「沒有輸」,就是在掩蓋應有的反省;當沒有人出來負責,就是在拖延內部更新的契機。長此以往,失敗將不斷累積,終至釀成無法收拾的全面潰敗。
四、國民黨坐收漁翁之利
大罷免的另一個後果,是意外強化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國民黨立委來說,能在一場高調罷免戰中全身而退,就是最大的勝利。這讓他們更有信心面對後續的議題對決,也能向支持者宣傳「民進黨的攻勢不堪一擊」。
更重要的是,這場罷免幫國民黨洗刷了「弱勢在野黨」的形象。民眾開始看到,一個資源有限的國民黨,竟能守住執政黨的強攻,這種反差對比,等於替藍營加分。對比之下,民進黨的失敗顯得更加明顯。
五、沒有正視失敗,才是最大的輸
有人說,罷免雖敗,但「民進黨仍然掌握廣泛支持」。這種說法既天真又危險。因為政治不是靠口號存活,而是靠一次又一次硬碰硬的勝敗累積。若把失敗美化為「另一種成功」,等於是麻痺自己,最後會在真正的大選中付出更慘烈代價。
民進黨真正需要的是承認輸了,承認輸得很慘,然後勇敢檢討,找出為何失去民意支持的根本原因。否則,今天是大罷免失利,明天就是地方選舉潰敗,後天甚至是政權全面崩盤。
心語
大罷免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民進黨在權力焦慮下的盲目與失算。沒有罷掉任何國民黨立委,卻消耗了資源、失去了民心,這不是失敗還是什麼?若還有人自我安慰「我們其實沒有輸」,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因為最大的輸,不是罷免失敗,而是輸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作為一個執政黨,沒有算計,沒有謀略,盲目作為,這是危險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