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前總統川普與其政治路線代表的「美國優先」思維,再度將關稅武器化,對全球供應鏈掀起巨大的震盪。無論是對中國徵收高額關稅、要求友邦企業回遷美國、取消特定補助,還是針對晶片與關鍵科技祭出出口管制,目的都在於確保美國能主導高科技產業的未來。

這一波一波的政策,不僅讓傳統製造業疲於奔命,更讓半導體產業首當其衝。作為全球晶片代工龍頭的台積電,自然也被推上了這場角力的最前線。問題在於:台積電的優勢能否足以抵禦這些外部壓力?其劣勢又會在哪些方面顯現?而台積電該如何在不確定的大環境下自處,甚至突圍?
一、川普關稅戰的核心意圖
川普推動的關稅政策,本質上是一種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工具。政治上,它呼應了「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藉由強調「產業回流」贏得中產階級選票;經濟上,它則試圖減少美國對外依賴,尤其在國防安全與科技戰略領域,強化「去風險」的供應鏈。半導體是最敏感的戰略產業之一。晶片幾乎滲透到所有現代產業:AI、5G、自駕車、軍工、醫療、雲端服務……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缺口,都可能讓國家安全面臨威脅。因此,美國不惜用高關稅、補貼、甚至《晶片與科學法案》等政策手段,逼迫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企業在美設廠,以掌握供應鏈主動權。
二、台積電的優勢
在這樣的全球角力中,台積電之所以仍被美國、日本、歐洲「爭相拉攏」,原因在於它仍擁有無可取代的優勢。
- 先進製程的領先地位 台積電在 2 奈米、3 奈米等先進製程領域,仍是全球唯一能穩定量產的企業。即使三星偶有突破,但在良率與產能規模上仍難與台積電抗衡。這讓台積電成為蘋果、NVIDIA、高通等大客戶的唯一選擇。
- 龐大的生態圈與客戶黏著度 台積電不是單純的製造工廠,而是與EDA軟體、IP供應商、封測廠形成完整的「台積電生態圈」。設計公司若要轉換代工廠,需要重建整套流程,成本與風險極高,因此台積電擁有強大的鎖定效應。
- 供應鏈集中與效率優勢 台灣擁有完整的半導體聚落,從材料、設備、IC設計到封測都能在一小時車程內完成。這種效率與成本優勢,是分散到美國或歐洲都難以複製的。
- 國際政治的戰略地位 台積電不僅是企業,更是台灣的「矽盾」。美國深知台積電的重要性,因此即使用強硬政策逼迫設廠,也不得不在供應鏈安全與地緣政治之間保持平衡。
三、台積電的劣勢
然而,台積電的壓力也不容小覷,在「美國優先」與全球分散化趨勢下,存在多重隱憂。
- 地緣政治風險 台灣位於美中對抗最前線。美國一方面倚重台積電,另一方面卻又不願過度依賴單一區域,因而強力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若兩岸情勢緊張升高,台積電將成為最大風險承擔者。
- 海外設廠的高成本 在亞利桑那設廠的經驗顯示,美國的建廠成本比台灣高出數倍,人才供應不足、工會文化與法規繁瑣都讓台積電頭痛不已。這些設廠計畫雖能換取政治保護,但對獲利結構卻是沉重負擔。
- 技術外溢風險 美國雖強調合作,但其背後目的是掌握技術命脈。台積電若將最先進製程帶到美國,將可能加速自身「被取代」的風險。若技術被迫轉移,台積電的獨特優勢將逐漸削弱。
- 人才競爭壓力 半導體是高度專業化的產業,台灣本地人才供應已逐漸吃緊,若同時分散到美日美設廠,將更難維持核心競爭力。
四、台積電該如何因應?
面對不確定的國際環境,台積電必須在維護核心優勢的同時,進行戰略調整。以下幾個方向,或許是可行的突圍之道:
- 核心技術留台,成熟製程外移 台積電應該嚴守「先進製程留台灣」的原則,僅將 28 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分散到美國、日本甚至歐洲,以滿足政治要求,卻不至於將技術命脈拱手讓人。
- 深化與盟友國的合作 美國雖是最大市場,但日本與歐洲在材料、設備與汽車電子上也極具優勢。台積電若能在日本發展更多合作,反而能在美中之間取得更大戰略迴旋空間。
- 強化研發與自動化 透過 AI、自動化製程與數位孿生技術,減少對人工的高度依賴,不僅能解決海外人才不足的問題,也能持續保持技術領先。
- 投資新世代應用 台積電應積極布局先進封裝、光電晶片、量子計算相關元件等新領域,避免過度依賴單一製程優勢,以多元化確保未來地位。
- 維護「矽盾」戰略價值 台積電作為台灣的戰略資產,必須善用「不可或缺性」與「替代成本極高」的特質,持續向美方展現合作誠意,但同時也要讓對方清楚認知:台積電不可能完全「美國化」,否則將是雙輸。
心語
川普的關稅與產業政策,帶來的是全球產業鏈重組的劇烈震盪。台積電身處風暴中心,看似被迫接受美國的各種要求,但若從另一角度看,這也是一種「被需要」的體現。只要能守住核心技術、不被削弱戰略地位,台積電仍有能力在這場風雲詭譎的博弈中保持關鍵角色。
畢竟,晶片是二十一世紀的石油,而台積電就是全球最重要的煉油廠。只要這個角色還存在,台積電就不會被任意宰割;相反,它仍是各方不得不倚重的戰略支柱。真正的挑戰,不在於外部壓力多大,而在於台積電能否持續超越自我,將危機轉化為新的護城河。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不但要關注國外的局勢變化,同時也要思考可以為台灣做什麼?這也是當今社會一直被討論的。因為台積電的成功,其實也給台灣帶來困境,房價高漲,薪資所得不平衡,政治對立嚴重等等都是。這就需要另外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