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美國川普政府再次出手,對台灣等特定國家輸美產品加徵20%的對等關稅,自8月7日起生效。雖然在強烈談判與遊說下,半導體、伺服器、AI晶片等美國急需的核心科技產品獲得豁免,但絕大多數台灣的農漁、紡織、傳產產品,卻被毫不留情地納入關稅清單。表面上,美國標榜「公平對等」,但實際效果卻是加劇台灣內部產業的失衡。

一、為什麼20%疊加關稅不合理?
首先,要理解這所謂「20%對等關稅」的不合理性。這不是單純的一個固定稅率,而是疊加在原有最惠國(MFN)關稅之上。換句話說,如果原本某項產品已經有5%的進口關稅,新的稅率就是「20%+5%=25%」。這樣的設計,幾乎是懲罰性關稅,對於沒有競爭優勢、單靠價格取勝的產品而言,等同於直接被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更弔詭的是,美國對台灣出口最多、貿易逆差來源最大的半導體產業,卻獲得豁免。被課徵高關稅的,反而是那些本來就沒有太多競爭力、利潤有限的產業。這種政策效果,就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對台灣整體經濟長遠發展而言,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二、結構性的經濟失衡
台灣經濟的基本問題,長久以來就在於過度依賴高科技出口。半導體占台灣出口的比重高達40%以上,而這次美國的豁免,等於進一步固化了這種結構。短期內,我們會看到台積電、聯發科、AI供應鏈公司股價高漲,GDP成長數字亮眼;但在基層產業與中小企業領域,卻是一片哀號。
- 農漁業受重擊:台灣的漁產品、加工食品,原本在美國市場就處於邊緣競爭狀態,如今再加上20%關稅,幾乎完全喪失競爭力。這會讓漁民與農民收入進一步下滑。
- 紡織、製鞋、傳產加工業:這些行業本就面臨低毛利、國際競爭激烈的挑戰,如今多數訂單可能被轉向越南、印尼或墨西哥等關稅較低的地區。
- 就業市場的惡化:高科技產業雖能創造亮眼的出口數字,但就業吸納能力有限。反之,農漁與傳統產業雖然產值不高,卻支撐大量基層就業。若這些行業逐漸消失,將直接拉高失業率與社會貧富差距。
簡言之,這樣的關稅結構,正把台灣推向「M型社會」更極端的發展:科技業菁英坐擁紅利,基層產業勞工卻陷入絕境。
三、台灣的應對不能只是被動
台灣政府在8月初宣布880億元的產業支援方案,表面上看起來是緩衝措施,但實際上這只是止痛藥,治標而不治本。若缺乏長期戰略,台灣的經濟將陷入更加嚴重的結構性偏斜。
我認為,應該至少有三項政策思路:
- 設立「高科技特別稅」 當前被豁免的半導體、AI相關出口,雖然避免了關稅衝擊,但這些產業享受的超額利潤與紅利,卻沒有回饋到弱勢產業。政府應該考慮在這些高科技產業設立「高科技特別稅」或「產業平衡稅」,將部分利潤抽取出來,用於扶植受害的農漁、紡織等中小產業,避免社會出現更大的貧富鴻溝。
- 推動內需市場改革 台灣太依賴出口市場,尤其依賴美國與中國大陸。當外部環境不穩時,內需市場的韌性便顯得更重要。政府應透過消費券、農產品國內收購、加工產業升級等方式,打造一個較穩健的內需環境。
- 產業升級與多元出口 不僅要保護弱勢產業,更要協助它們升級轉型。農產品要走精緻化、有機化、品牌化;紡織業要走技術纖維、運動科技路線;漁業要與永續、環保掛鉤。並且拓展新南向、歐洲等市場,降低對美國的過度依賴。
四、政治責任的省思
從政治角度來看,這次關稅風波也暴露出台灣外交與經貿談判的脆弱性。美國在自身利益的算盤下,毫不猶豫犧牲了台灣的傳產與農漁業;我們不能再單純依靠「戰略地位」換取支持,而要真正有能力在談判桌上提出籌碼。這籌碼,不只是晶片,更要是制度改革、產業多元化,以及對美國市場以外的戰略選項。
台灣若不能自我調整,只會被美國需求推著走。當美國需要晶片,我們就繁榮;當美國找到替代方案,台灣將瞬間陷入困境。這種「單一依存」正是最大的風險。
五、結語:不平衡才是真正的危機
表面上,20%關稅只是美台貿易戰的一個插曲;但深一層看,它正在重塑台灣的經濟結構。高科技產業越來越強,傳統產業越來越弱;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基層民眾卻被拋棄。這種不平衡,才是對台灣社會與國政最深層的威脅。
因此,國政改善的第一步,並不是僅僅在美國面前乞求豁免,而是敢於面對內部的結構問題。我們需要一套能夠再分配的政策工具,讓高科技紅利流向弱勢產業;需要一個多元出口與堅韌內需的戰略布局;更需要一個能在國際談判中保持自主性的政府。
只有如此,台灣才不會在全球關稅戰的驚濤駭浪裡,被動地漂泊,而能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航道。
六、改善作法:誰造成誰負責
賴清德總統若是談改善,其實只要出來說清楚這個觀點,貿易的逆差由誰造成的,那多出來的關稅就由誰來負擔。這是很合理個概念。相信賺大錢的高科技業也會贊成的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