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個月前,我報名了股市技術分析的課程。雖然還不敢大額投入,但透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與觀察,開始覺得技術分析或許真的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三大分析方法的差異
第一堂課時,老師就點出股市分析的三大方向:籌碼分析、基本面分析、技術分析。
- 籌碼分析:早年台股「四大天王」呼風喚雨的時代,可以看大戶的成交量來決定方向。但如今大戶多半是外資與法人,對一般散戶而言,籌碼分析已經不再是可靠的方法。
- 基本面分析:這是我長期以來的主要方式。我重視公司的營收、現金流、未來展望、產業地位與議價權等條件,因此主要投資金融、電信、租賃公司,作為我的長期核心持股。
- 技術分析:則透過 K 線、型態學、KD 值、均線等,預估短期股價的走勢。這種方式我過去一直懷疑,覺得只是在賭運氣。

基本面分析的限制
雖然基本面分析能讓我安心長抱,但它確實存在一些缺陷:- 財報數據總是「落後指標」,通常是上季或上個月的資料。
- 股價往往會先於新聞,或財務危機反應,等到壞消息出來,股價已經跌了一大段。
- 長期持有個股雖然有機會,但風險相對集中,也許買 ETF 分散風險更穩健。
這些限制讓我逐漸理解,若要買個股抓到更好的買點或賣點,單靠基本面是不夠的。
技術分析的吸引力
經過幾堂課的體驗,我對技術分析的看法逐漸改變,原因有三:
- 找到合理的進出場點:基本面告訴你「公司好不好」,卻無法告訴你「什麼時候買、什麼時候賣」。
- 捕捉短期機會:若只靠基本面,很難買到波段股或短期飆股。
- 不是純粹猜測:支撐與壓力其實反映了真實的買賣力道,某些價格區間若成交量大,往往真的能成為後續走勢的關鍵。這都能讓後續的股價預測,最為良好的基底。
我的操作與心態
目前課程進入一半,我也試著小買一張股票,當作練習,看看自己分析與老師講解能否對得上。當然,我並沒有打算放棄基本面觀點。對我來說,技術分析比較像是「事前輔助」,幫助我找到更合理的買進點,而不是單純的投機。
投資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合理的買進價與買進時機,本質上還是帶有主觀判斷。但我相信,若能結合基本面與技術面,既守住長期穩健,也兼顧短期機會,也許能讓投資更完整。
最重要的是,這種「多一點點冒險」的嘗試,讓生活增添了些樂趣,而不是枯燥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