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天空,總是惑著一層白白迷濛的薄雲棉絮,在天與心之間淺淺地隔開了一絹白紗。心好似依然仍看到天,卻又看不清楚天。那片本應無邊無際的湛藍晴空,眼下卻是一襲淡藍色佐白色織紋透著典雅幽靜的少女襦裙,讓人不忍伸手退去視線遮擋,撥雲見日,一親芳澤。

其過程更像是才剛剛精疲力竭地爬過一座高山,下一座高山就突然出現在眼前一樣,毫無休息的空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這還不算在爬山的過程中無數額外覺察到的其他習氣與執迷業障,完全應了民間俗語說的:「按下葫蘆浮起瓢,真的是......沒完沒了。」
這幾天 心心 又陷入了執迷,那是一股累世緊鎖的匱乏之傷,一股深藏到 心心 完全不自知,毫無自覺與發現,一種刻骨銘心的痛,卻如同幽暗深處蟄伏的獸,成了 心心 痼疾難除的舊傷痕,很深、很沉、很重......
幾個晚上的獨處、冥想、轉化,淚,潸然不止,泣不成聲。心心 知道這一直是必經的過程,也一直如此反覆上演著,心心 不怕,因為最終都會熬過去的。亦如 宋.陸游《遊山西村》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心心 的迷途雖深,然覺醒之光終將穿透層層執障,照亮歸途。
忽有感悟一詩,分享同在修行路上的寶貝們:
心若不安即是迷,意有浮亂即是執。心意迷執終成禍,禍起仍痴便成命。
詩意簡明易懂,但 心心 還是希望可以詳解自心感悟提供寶貝們參考。其中觀點謹供酌參,引玉之磚,敬請鈞裁:
逐句解釋:
心若不安即是迷
「心」指心性、內在的安定與本心;「不安」不只是焦慮、恐懼,也含有失去中心、被外境左右。心心 的詩說:當心不穩、失去清明時,便是「迷」——迷失本心、迷於外相、迷於錯誤認知。這裡的「迷」偏向「無明」或「迷惑」。
意有浮亂即是執
「意」偏向主觀意念、念頭、意向;「浮亂」是輕浮、散亂、追逐無定。心心 的詩把大腦思緒的浮動定義於「執」——對某些念頭、觀念、欲望生起黏著。即:想法一旦漂浮不定且糾結,就是在執著。
心意迷執終成禍
心與意同時陷入迷惑與執著,會導致錯誤的決定或反應,進而招致「禍」——災難、痛苦、關係與行為上的不良後果。這一句 心心 強調因果:內心狀態內化為行為,結果外化為禍。
禍起仍痴便成命
當禍事已生,若仍「痴」——即無省覺、固執、拒絕自省或改正,則這次的禍就會被固化,累積成為「命」——命運或業力。換句話說,不覺悟、不改錯,短期的災難會變成長期甚至不可逆的命運結構。
與哲學淵源的聯想:
佛家的「無明、貪、嗔」與業力觀:無明與執著生出惡行,惡行產生果報(禍),若不覺悟則業力延續成命。而道家「無為、心安」的教導更強調:無執則自然安定。這與儒家的修身思想(慎獨、正心)也可相對應:內心修正能改變外在結局。
應用實務練習:
- 覺察:遇到不安先停一拍,辨認「這是什麼念頭、什麼情緒?」
- 命名法:把情緒說出來(「我現在很焦慮/憤怒」),減少被情緒操控。
- 呼吸與身體回到當下:三分鐘深呼吸、感受腳踏地面、用手撫摸衣服感受布料觸感,回復心的穩定。
- 反思與修正:事情出錯時,三問:「我的執著是什麼?我可以怎麼改?」不要在禍後仍固執不改。
最後 心心 想以下面兩則歷史故事來結束本篇的分享,也謝謝寶貝們願意耐心閱讀至此,妳們都好棒,好棒!
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春秋戰國時代,列國紛爭,諸侯爭霸。楚國幅員遼闊,號稱「地方五千里」,物產豐饒,兵力強盛,卻因歷代君王的奢靡與怠政,國力逐漸削弱。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楚莊王登上了王位。
楚莊王名旅,春秋五霸之一。年輕繼位之初,他並未顯現出後世所稱頌的英明,反而沉迷於酒色,縱情享樂。他日日在宮中設宴,與嬪妃歌舞,不理朝政。大臣們雖然憂心國事,卻不敢直言,因為在那個時代,觸怒君王往往意味著殺身之禍。
然而國家的形勢卻不容忽視。楚國地雖廣,但內部不穩,諸侯環伺,隨時可能遭受侵犯。莊王的荒唐舉止,使得群臣心寒,士氣低落,百姓困苦。這正是「心若不安即是迷」的寫照——君主一旦失去安定與清明,整個國家便陷入迷亂。
在眾臣當中,有一位叫伍舉的大夫。他胸懷憂國之心,終於忍不住在酒宴之上冒死直言:「大王如此沉迷,楚國必將危矣!」楚莊王聽後大怒,本欲加罪,但見伍舉神色堅毅,不為所懼,心中反而生出一絲動搖。
這一番話,如當頭棒喝,使楚莊王心境一震。他開始反思:若繼續執迷,國家真的會因此而衰亡。從這一刻起,他漸漸收斂逸樂,轉向觀察天下局勢,開始默默積蓄力量。這就是「意有浮亂即是執」後,能否覺醒的關鍵。
歷史上著名的「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便出自此時。楚莊王在三年內幾乎不動干戈,不炫武力,不急於求霸,反而專注於內政修整。他選賢任能,整頓法度,訓練軍隊,同時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這段沉潛的三年,被後人譽為「不鳴」的歲月。
三年之後,楚莊王羽翼已豐。當機會來臨,他終於出手:先是平定內亂,再對外出征,連戰皆捷。楚軍所向披靡,聲威震動諸侯。楚莊王由此躍升為春秋霸主之一,與齊桓公、晉文公並列,後世稱頌為「春秋五霸」。這一鳴,果真驚人。
楚莊王後來曾說過:「吾三年不言兵,不言政,不是無能,而是欲養民、聚力。今一鳴,當驚天下耳。」這句話不僅彰顯了他的胸襟與謀略,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厚積薄發」的典型典故。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楚莊王之所以能成為霸主,並非因為他一開始就英明神武,而是因為他在「禍起」之前,及時覺醒,懂得放下短暫的執迷,轉而用心於長遠的大計。若他當初仍執迷於酒色,恐怕楚國早已衰亡,他自己也只會成為史書上一位荒淫無道的笑柄。
「心若不安即是迷,意有浮亂即是執。心意迷執終成禍,禍起仍痴便成命。」楚莊王的故事正是這四句詩的生動注腳。他的前半段人生,已經走在「迷」與「執」的路上;幸而在災禍尚未全面爆發之時,他能聽進諫言,調整心態,讓命運的走向徹底改變。
因此,楚莊王留給後世最大的啟示是:**命途並非鐵定,而是由心態與抉擇所鑄造。**當我們陷入迷亂與執著,禍患也許已在暗處萌生;唯有及時覺醒,方能轉變結局,將災厄化為轉機。
楚莊王的「一鳴驚人」,正是歷史對人類最好的提醒:真正的強盛,並不是一時的張揚,而是沉潛之後的厚積薄發。
項羽烏江自刎:禍起仍痴便成命
楚漢相爭,是中國歷史上最壯烈的一幕,而其中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莫過於西楚霸王項羽。這位少年英雄,曾憑著驚世之勇橫掃天下,卻也因剛愎自用、執迷不悟,最終在烏江邊走向絕路。
項羽名籍,下相人。自幼力大過人,傳說「力能扛鼎」。他目睹秦末暴政,立志推翻暴秦。秦末大亂時,他與叔父項梁一同起兵,迅速崛起。楚懷王任命他為將,率兵破秦軍,威震天下。巨鹿之戰,他親率八千子弟兵,破釜沉舟,以無退路之志,擊潰秦軍主力,解諸侯之危。從此,項羽聲名大噪,被尊為「霸王」,封為西楚霸王。
然而,項羽的性格卻注定了他的悲劇。他勇武過人,但驕傲自恃,心性浮躁,不肯善用謀臣良將。他喜歡親自衝鋒陷陣,卻看輕謀略與佈局。這正是「意有浮亂即是執」——他的念頭常隨一時情緒起伏,卻又執著於匹夫之勇。
當時,劉邦雖出身寒微,但深懂「得人心」之道,善用謀臣張良、韓信、蕭何等人。相比之下,項羽身邊雖有范增這樣的智士,卻屢屢不被重視。
最為人詬病的,便是鴻門宴。秦亡後,劉邦率先入關,據守咸陽。范增多次提醒項羽:「劉邦狡猾,不可輕視,應趁機除之!」項羽卻心存婦人之仁,不忍下手,甚至在宴上放走劉邦。范增失望至極,嘆息道:「大事去矣!」若此時項羽能放下執念,果斷決斷,歷史或將改寫。
楚漢相爭長達四年,項羽憑著勇力一度佔上風,但卻不懂經營人心。他屠殺降卒,燒毀咸陽,斬斷了百姓的希望;而劉邦則「約法三章」,贏得人心歸附。這一消一長之間,楚漢大勢逐漸逆轉。
最終,在垓下決戰,劉邦聯合諸侯,四面圍攻。夜裡楚營聽到「四面楚歌」,楚軍士氣潰散。項羽見大勢已去,仍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與執迷,只感歎「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將一切歸咎於天命,而不反思自身的驕矜與過失。這正是「心意迷執終成禍」的結果——因執著己見,不納諫言,終至大軍潰敗。
垓下突圍後,項羽僅剩八百騎,奔至烏江邊。烏江亭長備船相迎,勸他渡江東歸:「江東子弟,尚可重來!」項羽卻笑道:「無顏見江東父老!」他寧可殉身,也不願放下英雄之志,承認失敗。於是拔劍自刎,終結了一代梟雄的生命。
這便是「禍起仍痴便成命」的活生生寫照。項羽的命途,並非天注定,而是由他的心性決定。他的勇猛無雙,本可成就霸業;但因剛愎自用,不聽忠諫,輕視謀略,最終走向敗亡。他的悲劇,不在於力量不足,而在於心智的執迷。
後人每讀此事,無不為其悲壯所動。項羽在烏江自刎時,仍保持著英雄的孤傲,但這份「孤傲」正是將一時的禍患,凝固成命運的根源。若他能放下驕執,聽從范增之策,或退守江東,再圖後舉,未必不能與劉邦分庭抗禮。但他沒有,他選擇了以悲歌收場。
因此,項羽留給後世的啟示是:**勇武可以使人一時稱雄,但唯有謀略與心智,才能決定命運的長遠。**心若迷亂,意若執著,再大的勇氣也無法抵擋命途的傾覆。
「心若不安即是迷,意有浮亂即是執。心意迷執終成禍,禍起仍痴便成命。」項羽的一生,正是對這四句詩最鮮明的註腳。他的豪情,成就了驚世的戰功;他的執迷,卻也鑄就了悲壯的殞落。

心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