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與學術相關的主題,傾向會以田野調查的第一人稱,來撰寫著作。
這的確比一般的學術著作來得有趣,也更適合面向大眾,這本《爆紅、成癮、愛馬仕:一位英國教授的社群媒體臥底觀察》也是。先說感想,我是在逛書店的時候原價拿下的,是一本我覺得很不錯的觀察。尤其我那時也想做Instagram,在這個時間點,有一個學術背景的人下來做自媒體不就是一個很棒的巧合嗎?
總結來說,這本書整體而言是一本很有趣的書,閱讀的過程非常輕鬆、也沒有什麼複雜的概念,都是一些最平易近人的內容。裡面很直白的紀錄了作者開設帳號之後所遭遇的心境和所運用過後的手法。而且這只是一篇簡單的觀後感,沒有什麼深奧的東東。
我會推薦給現在要做自媒體的人看,但我購入本書時是8月底,但我9月初的時候歷經一次思想大翻新,所以對這本書的內容也是輕輕鬆鬆的閱讀。而且我真的去看過作者的Instagram了,真的非常漂亮。
人到底都愛看什麼?
先說,這位教授她並不是以「知識型」內容作爲她的自媒體的主題,而是以倫敦境內的奢華酒店內的下午茶和咖啡作為她的內容主軸,畫面奢華、氛圍精緻。
我過去買自媒體的課程中,並沒有特別提到「地點」對演算法的影響,但在本書中有提到這點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但非常正常的事情是,現代的用戶喜歡的都脫不了奢侈、富貴的主題,比如去年或前年流行的Old money Style,或者之前有流行過的Quiet Luxury,都是強調奢華對人的吸引與趨之若鶩。
人設的重要性
在看完這本書的結尾,其實作者依然認為,做自媒體依然是一場表演,是一個Persona的表演。我之後會看一本書《人設大歷史》就會知道,人格面具和成為自己的差別在哪裡。
作者也有舉一些她一路走來所看到、認識到的例子,不論是扮演富家千金人設但回家還是面對出租小屋的落差感,還是執著於下一支爆紅Reels這些都讓人陷入一種幻境或幻覺,認為我能做出一次就能做出下一次。
其實我也不能理解,許多教你做自媒體的人或書,都會提到這一點:你要做你自己。但事實上,只做妳自己就能被觀眾喜歡嗎?你勢必還是會為市場妥協,要去找你在乎的、同時又跟市場交疊的東西,這樣你才不會疲累或Burn out,但網路這個地方,不論你做不做自己好像都會被罵,所以就做自己開心才是重點,前提是有錢拿吧。
但是要做到什麼程度可以開始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呢?我覺得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點,當然,情況有很多種,我這裡就不再延伸討論。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娛樂性很高、閱讀也很容易的一本書,非常適合對「微網紅」感到好奇或者想換換口味的讀者。
持續閱讀,保持思考
我們下一本書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