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有在想:這個世代是否在朝靈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我會看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某天Youtube演算法推給我:
我現在還能在這裡打字,是聽取我自己的心聲,才得已喘息,才可以如常的思考、閱讀,在一定程度上和朋友出去玩。
我在這段時間裡,我在慢慢的療癒和處理我過去在寫論文所遭受的傷害、照顧家人所產生的衝突、面對初入社會的不適應,到現在就是:躺平,I dot car。
我放棄成為一名學者、也放棄為了堵上長輩的嘴去找一份坐辦公室的工作,不僅是因為我寫論文的經驗太過糟糕,我也覺得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我在寫論文的時候時常會感受到「剝離」,一方面這是我的作品,我必須為此負責,一方面會覺得,這是什麼爛東西,我不想寫了,如同我在我的文章裡所說的:我一點都不滿意我的論文,只是我也沒力氣再去搞他了。
而在求職面試的時候,我也會覺得:這不是我該做的事情,我可以為我自己做得更好。
直到現在我真的可以說:不寫論文的我比較快樂。
我會在這裡特別寫這個心路歷程的原因,不僅是因為這些問題引發的思考,同樣的,直到現在還是有人會看我的日常隨筆|自我肯定困難戶 ,不知道這篇文章是引起了什麼共鳴呢?也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共鳴吧?
智慧與知識的差異
有時候會發現學歷並不能代表人品,學歷高不代表人品好。這是為什麼呢?
在《流浪者之歌》裡,主角悉達多是這樣質疑喬達摩—佛陀的學說:
「沒有誰能夠透過講經傳道獲得解脫!哦,尊者,沒有誰您能用話語和講經來告訴他,在您大徹大悟的時候發生了什麼!大徹大悟的佛陀的教誨內涵豐富,它教眾人正確地生活,不做惡事。但是有一點,卻沒有包含在如此明晰、如此莊嚴的教誨裡面:它沒有包含佛陀自身經歷的祕密,在千千萬萬人中唯有他一個人經歷的祕密。這就是我在聽您講經時的想法和認識。」
即使有這麼多皈依佛門的弟子,證明喬達摩的學說對他們來說如此有用、幫助他們脫離痛苦。那為何悉達多還是質疑他呢?是因為佛陀的學說裡,並沒有他本人的感受、經歷,如果是一個脫離了輪迴、涅槃了的人,他怎麼可能不會在他的學說裡像他的信徒們宣傳他的經歷他所體會到的智慧呢?
但這個問題,在他像河流學習之後、並成為大凡完人之後就有了答案。一切都需要自己親身經歷、感受、反覆咀嚼,才可以得到屬於自己的智慧。
知識可以言傳,但智慧不行。用語言傳遞、描繪、設立邊界的東西始終都會偏頗,口耳相傳的東西會自然而然的失去原意,即使是各種宗教的創立者,他們所留下來的東西,不足以維持創立者所希望的方針。所以我們是無法記住歷史的教訓的,沒有辦法,真的只有自己吃一塹長一智。
我認為「從痛苦中解脫」,並不是一個很單純的目的,因為痛苦分很多種、每個人的痛苦也大相逕庭,我所認為的痛苦真的是痛苦嗎?我若要解脫又要從哪裡解脫呢?
或許在這些得道的人來看,眾生的痛苦是同一種,但又該如何讓每個人理解這件事呢?
這是每個人的課題,而更重要的事情,是要讓眾人明白:只有你自己,才能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
結尾
《流浪者之歌》裡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
「我以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體會到,我非常需要罪孽,需要肉欲,需要追求財富,需要虛榮,需要最可恥的絕望,以學會放棄抗爭,以學會愛這個世界,不再拿它與某個我希望的、我臆造的世界相比較,與一種我憑空想像的完美相比較,而是聽其自然,而是愛它,樂意從屬於它。」
我之前在《勇敢的安妮》裡曾說:閱讀帶給人的希望與眼界是,他用文字展現給讀者一個更寬闊的世界,因此,讀者才有機會、有動力,去實現這個想像中的世界。
閱讀對我來說,從來不只是逃避現實,而是提醒我: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困惑與掙扎從不孤獨。
知識能讓我們看到他人的世界,但唯有親身經歷過的痛苦與掙扎,才能沉澱成真正的智慧。
或許,閱讀《流浪者之歌》最大的收穫就是:接受自己仍然貪婪、愚蠢、軟弱的那一部分,因為只有在與不完美共處時,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什麼叫「愛這個世界」。
如此,作為始終能以臺灣人的臺灣來活著,我感到十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