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
今天來介紹在1930年出道的一位影歌星,這是我母親在生前年輕時很喜愛的一位偶像之一。
在我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很愛歌唱,在那個1980年代的她能識的字沒有很多,但她因Love singing認識了許多國字,在表逹上國語說的跟同年紀人好許多,因此增進了和外省來的父親解決他們夫妻溝通上的問題。
而當時的我年紀很小大約6歲左右,母親每天固定在同一時間必收聽著廣播傳來的歌曲,那時就是周璇和鄧麗君她邊聽邊做家務邊唱著歌曲,我當時覺得她記性真好歌喉也挺不錯,我把她唱的歌當童謠來欣賞,想想她的歌聲真的是與生俱來的,這部份我可是完全沒被遺傳到就是了~🤗
她每次聽了歌曲就會叫sister幫她將歌詞用注音符號幫她Write it down並教她如何認字和pronounce,在那時我在旁靜靜的看著她那專注學習的Expression and attitude,頓時覺得她好像小學生喔~sister當下成了小老師。這樣的畫面令我忘了她當媽媽時的威權突然覺得她好親近。因此我也產生了好奇為什麼她那麼喜歡唱歌呢!
現在回想在那個年代這是她唯一能調節平衡生活的flavoring。當年台灣社會仍處於戒嚴時期。大部份的人民努力維持日常生活和工作經濟活動,但當年政治壓迫造成普遍壓抑的社會氛圍。民眾的言論、集會、結社、出版自由大幅受限,伴隨著黨禁、報禁、旅行禁令等措施,形成所謂的「白色恐怖時期」。
金嗓子周璇:夜上海的永恆之聲

在中國近代流行音樂與電影的黃金時代,有一個名字注定無法被遺忘——周璇。她的歌聲像夜裡的星光,明亮卻帶著一絲憂傷。短短三十七年的人生,卻留下了幾代人心中的旋律。
亂世裡的起點
1920年,周璇以「蘇璞」之名出生在江蘇武進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命運卻早早開了殘酷的玩笑——年幼時,她被舅舅拐賣,與父母失散,六歲時才在上海由周家收養,改名周小紅。
這段命運的漂泊,或許也讓她的歌聲帶上了與生俱來的滄桑感。
星光初現
1931年,年僅十一歲的周小紅加入黎錦暉創辦的「明月歌舞團」。在一次演出中,她唱到「與敵人周旋於沙場之上」時,觀眾的掌聲如潮水般湧來。黎錦暉靈機一動,便為她取了個藝名——周璇。
銀幕與樂壇的雙料天后
1937年,周璇主演的電影《馬路天使》上映,她在片中演唱的《四季歌》與《天涯歌女》,幾乎一夜之間傳遍大街小巷。從此,周璇成為上海灘最炙手可熱的明星。
🎵 聽歌建議:
她的嗓音圓潤清澈,被譽為「金嗓子」。在沒有麥克風修飾的年代,她的歌卻能穿透人心。1940年代,她不僅是七大歌星之一,更是當時大眾心中最耀眼的存在。《夜上海》到今天依然是老歌迷心中的經典。
🎵 聽歌建議:
情感的波折
周璇的感情世界,卻和她的歌聲一樣纏綿悱惻。1938年,她與作曲家嚴華結婚,但三年後因猜忌與緋聞分道揚鑣。之後,她與石揮、朱懷德、唐棣都有過感情糾葛,但都以遺憾收場。她一生未再走入婚姻,只留下了兩個兒子。
有人說,她的愛情故事就像她的歌——動人卻帶著淡淡的哀愁。
命運的殘酷
1951年,在拍攝電影《和平鴿》時,周璇因病退出影壇。不久後,她突發精神疾病,輾轉在療養院與醫院之間。1957年,她準備復出,卻因急性腦膜炎病逝,年僅37歲。
她的離去,讓整個上海都陷入惋惜。追悼會那天,人潮擠滿殯儀館,大家都不願相信這顆最明亮的星星就此熄滅。
永恆的「夜上海」
雖然周璇的生命短暫,但她的聲音卻跨越了時代。她把1930、40年代的上海風情唱進了人們的心底。至今,每當旋律響起,仍能把人帶回那個紙醉金迷、霓虹閃爍的夜上海。
周璇的故事,是天才、亂世、愛情與孤獨交織的縮影。她的一生,就像一首婉轉的老歌——唱罷,回音猶在。
以下是周璇的其他歌曲,或許會發現那個年代和我們現代的歌曲會產生相同共鳴和共情。
- 《夜上海》
- 《何日君再來》
- 《天涯歌女》
- 《漁家女》
- 《可愛的早晨》
- 《四季歌》
- 《永遠的微笑》
- 《五月的風》
- 《采檳榔》
- 《星心相印》
- 《春之晨》
- 《瘋狂世界》
- 《月圓花好》
- 《送君》
- 《闔家歡》
- 《花樣的年華》
- 《銀花飛》
- 《愛神的箭》
- 《鳳凰于飛》
- 《送大哥》
- 《拷紅》
- 《天長地久》
- 《歌女之歌》
- 《種花歌》
- 《月下的祈禱》
- 《花花姑娘》
- 《高崗上》
- 《晚安曲》
- 《慈母心》
- 《賣雜貨》
- 《蘇三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