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與南海上空,晨霧仍未散去,但聯合艦隊已經準備迎接新一輪挑戰。賀錦麗在華盛頓戰情室內接收到最新情報:
「北韓已經宣布加入戰局,導彈部隊鎖定美軍基地與盟軍航母戰鬥群。」美國參謀低聲報告。
同時,北京與莫斯科內部的社會聲浪開始高漲:—中國境內,多個城市爆發反戰示威,民眾抗議海空封鎖和經濟壓力,社交平台瘋傳真實戰況。 —莫斯科,經濟制裁與東歐前線損失引發民眾不滿,部分城市出現大規模示威,甚至要求軍方收斂攻勢。
賀錦麗深吸一口氣,冷靜地指示幕僚:
「多線風暴正在形成,我們必須同時應對北韓威脅與中俄內部裂縫。立即加強台海、南海及東海防線,同時保持美國本土防禦準備。」
台北,黑熊青年與民間駭客網絡收到情報:
—北韓導彈可能經由日本海向美國西海岸射擊。 —台灣沿岸防線及無人偵察機必須調整航線,避免誤判威脅源。 —民間情報網絡同時監控中國境內反抗聲浪,將訊息傳遞給國際媒體,增加心理戰優勢。
太平洋上,澳洲、日美菲聯合巡邏艦隊迅速調整部署,形成多層防空與反導陣地:
—無人偵察機在遠海監控北韓導彈移動,將發射時間與目標座標即時回傳指揮中心。 —電子干擾系統針對北韓通信與制導系統,降低其導彈精準度。 —盟軍情報網絡與台灣民間防禦網協作,提前警示潛在威脅。
北京內部,部分高層開始考慮「階段性施壓策略」以應對民間抗議與國際壓力;莫斯科則陷入內部分歧,保守派要求暫緩東歐攻勢,激進派仍主張持續施壓北約。
賀錦麗在簡報室內低語:
「敵人分裂越大,盟軍與台灣民間力量的優勢越明顯。但北韓加入戰局,風險仍在上升。我們必須在裂縫中找到機會,保護盟友,也守住自由聯盟。」
夜色籠罩多線戰場,台海、南海、東海、東北亞與太平洋沿線,盟軍艦隊、無人偵察機、台灣沿岸防線與民間情報網絡交織成密不透風的防禦網。中國與俄羅斯境內民眾抗議的聲浪,以及北韓導彈的威脅,讓戰局比以往更加複雜而危險。
在這多線風暴中,賀錦麗與盟軍、台灣民間力量,以及日美菲澳聯合作戰力量,迎來第一輪真正考驗——一場全球範圍的戰略較量,正逐步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