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多線風暴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太平洋與南海上空,晨霧仍未散去,但聯合艦隊已經準備迎接新一輪挑戰。賀錦麗在華盛頓戰情室內接收到最新情報:

「北韓已經宣布加入戰局,導彈部隊鎖定美軍基地與盟軍航母戰鬥群。」美國參謀低聲報告。

同時,北京與莫斯科內部的社會聲浪開始高漲:


—中國境內,多個城市爆發反戰示威,民眾抗議海空封鎖和經濟壓力,社交平台瘋傳真實戰況。 —莫斯科,經濟制裁與東歐前線損失引發民眾不滿,部分城市出現大規模示威,甚至要求軍方收斂攻勢。


賀錦麗深吸一口氣,冷靜地指示幕僚:


「多線風暴正在形成,我們必須同時應對北韓威脅與中俄內部裂縫。立即加強台海、南海及東海防線,同時保持美國本土防禦準備。」


台北,黑熊青年與民間駭客網絡收到情報:


—北韓導彈可能經由日本海向美國西海岸射擊。 —台灣沿岸防線及無人偵察機必須調整航線,避免誤判威脅源。 —民間情報網絡同時監控中國境內反抗聲浪,將訊息傳遞給國際媒體,增加心理戰優勢。


太平洋上,澳洲、日美菲聯合巡邏艦隊迅速調整部署,形成多層防空與反導陣地:


—無人偵察機在遠海監控北韓導彈移動,將發射時間與目標座標即時回傳指揮中心。 —電子干擾系統針對北韓通信與制導系統,降低其導彈精準度。 —盟軍情報網絡與台灣民間防禦網協作,提前警示潛在威脅。


北京內部,部分高層開始考慮「階段性施壓策略」以應對民間抗議與國際壓力;莫斯科則陷入內部分歧,保守派要求暫緩東歐攻勢,激進派仍主張持續施壓北約。

賀錦麗在簡報室內低語:


「敵人分裂越大,盟軍與台灣民間力量的優勢越明顯。但北韓加入戰局,風險仍在上升。我們必須在裂縫中找到機會,保護盟友,也守住自由聯盟。」


夜色籠罩多線戰場,台海、南海、東海、東北亞與太平洋沿線,盟軍艦隊、無人偵察機、台灣沿岸防線與民間情報網絡交織成密不透風的防禦網。中國與俄羅斯境內民眾抗議的聲浪,以及北韓導彈的威脅,讓戰局比以往更加複雜而危險。

在這多線風暴中,賀錦麗與盟軍、台灣民間力量,以及日美菲澳聯合作戰力量,迎來第一輪真正考驗——一場全球範圍的戰略較量,正逐步升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繭居族的咖啡廳
146會員
479內容數
這裡是給不愛社交、喜歡獨處的繭居族一個虛擬的安靜角落。分享書單、韓漫、連載小說,也記錄我實踐極簡生活、減少消費和整理生活空間的過程。希望這間「繭居族咖啡廳」能陪伴像我一樣的你,用閱讀與創作填滿安靜卻豐富的日常。
繭居族的咖啡廳的其他內容
2025/09/24
黎明前的太平洋與南海,薄霧籠罩,聯合艦隊的雷達燈光閃爍。賀錦麗在華盛頓戰情室內緊盯全球衛星畫面,澳洲、日美菲聯合巡邏艦隊與台灣無人偵察網協同運作,形成多層防線。 北京與莫斯科內部,意見分歧達到頂點。中南海部分高層主張: 「應該透過有限海空封鎖與心理戰,穩住國際輿論。」 而軍方激進派則堅持全面
2025/09/24
黎明前的太平洋與南海,薄霧籠罩,聯合艦隊的雷達燈光閃爍。賀錦麗在華盛頓戰情室內緊盯全球衛星畫面,澳洲、日美菲聯合巡邏艦隊與台灣無人偵察網協同運作,形成多層防線。 北京與莫斯科內部,意見分歧達到頂點。中南海部分高層主張: 「應該透過有限海空封鎖與心理戰,穩住國際輿論。」 而軍方激進派則堅持全面
2025/09/24
太平洋上空,晨光灑在巡邏艦隊與無人偵察機上。賀錦麗在白宮戰情室內注視全球衛星畫面,這一次,澳洲皇家海軍的增援艦隊正從南太平洋急速北上,加入日美菲聯合防線。 「澳洲艦隊已經接近北緯20度線,將與日美菲巡邏艦隊會合。」美國海軍參謀報告。 賀錦麗點頭:「這能大幅提升南海與東海的防衛密度,並支援台灣
2025/09/24
太平洋上空,晨光灑在巡邏艦隊與無人偵察機上。賀錦麗在白宮戰情室內注視全球衛星畫面,這一次,澳洲皇家海軍的增援艦隊正從南太平洋急速北上,加入日美菲聯合防線。 「澳洲艦隊已經接近北緯20度線,將與日美菲巡邏艦隊會合。」美國海軍參謀報告。 賀錦麗點頭:「這能大幅提升南海與東海的防衛密度,並支援台灣
2025/09/24
北京,中南海。高層戰略會議如同巨大的棋盤,紅色激光劃過地圖,每一個動作都代表著可能的衝突。 「盟軍已經穩住台海第一波攻勢,但我們不能退縮。」中方參謀長低聲說。 習近平點頭:「我們要升級施壓,結合海空封鎖、電子干擾與心理戰,迫使台灣屈服。」 同一時間,莫斯科也在克里姆林宮內召開戰略會議。
2025/09/24
北京,中南海。高層戰略會議如同巨大的棋盤,紅色激光劃過地圖,每一個動作都代表著可能的衝突。 「盟軍已經穩住台海第一波攻勢,但我們不能退縮。」中方參謀長低聲說。 習近平點頭:「我們要升級施壓,結合海空封鎖、電子干擾與心理戰,迫使台灣屈服。」 同一時間,莫斯科也在克里姆林宮內召開戰略會議。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二○二三年十一月一日,加拿大海軍巡防艦「渥太華號」和美國第七艦隊飛彈驅逐艦「裴拉塔號」在公海自由航行並由南向北穿越台灣海峽,當時引發中國的嚴重不滿並有二十架次共機逾越海峽中線,騷擾台灣。
Thumbnail
二○二三年十一月一日,加拿大海軍巡防艦「渥太華號」和美國第七艦隊飛彈驅逐艦「裴拉塔號」在公海自由航行並由南向北穿越台灣海峽,當時引發中國的嚴重不滿並有二十架次共機逾越海峽中線,騷擾台灣。
Thumbnail
6月3日,星期六,風和日麗。 凌晨一點,駐紮在北京郊外的上萬名戒嚴部隊開始進京,往天安門廣場移動。 早晨七點,學生拿著手提麥克風到處宣告:李鵬要鎮壓我們! 晚間八點,北京廣播公司呼籲所有市民不要上街。 晚間九點,一架軍用直升機在市中心上空盤旋。天安門周圍的各十字路口,均有數千名學生聚集鎮守。
Thumbnail
6月3日,星期六,風和日麗。 凌晨一點,駐紮在北京郊外的上萬名戒嚴部隊開始進京,往天安門廣場移動。 早晨七點,學生拿著手提麥克風到處宣告:李鵬要鎮壓我們! 晚間八點,北京廣播公司呼籲所有市民不要上街。 晚間九點,一架軍用直升機在市中心上空盤旋。天安門周圍的各十字路口,均有數千名學生聚集鎮守。
Thumbnail
看標題起得這麽中立,一點進去看内容實簡直要笑死,四囯聯合起來批戰狼。中國國防部部長董軍也是個狠人,四面出擊。臥槽,我要是他的話回去都得駡習近平——“怎麽派了這麽個髒活給我。” 氛圍老尷尬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看原文,核心問題就是圍繞烏克蘭、台灣、南海問題展開的討論,我下面必須給大家演繹一下。(含
Thumbnail
看標題起得這麽中立,一點進去看内容實簡直要笑死,四囯聯合起來批戰狼。中國國防部部長董軍也是個狠人,四面出擊。臥槽,我要是他的話回去都得駡習近平——“怎麽派了這麽個髒活給我。” 氛圍老尷尬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看原文,核心問題就是圍繞烏克蘭、台灣、南海問題展開的討論,我下面必須給大家演繹一下。(含
Thumbnail
如果哪天在台北街頭看到大陸軍隊演習,或許也不要太訝異...
Thumbnail
如果哪天在台北街頭看到大陸軍隊演習,或許也不要太訝異...
Thumbnail
中國解放軍宣布在5月23、24日進行大規模對台軍演,國防部表示遺憾,認為這是對區域和平的挑釁行為。國軍已按規定調動海、空和陸軍,以捍衛自由民主和中華民國主權。
Thumbnail
中國解放軍宣布在5月23、24日進行大規模對台軍演,國防部表示遺憾,認為這是對區域和平的挑釁行為。國軍已按規定調動海、空和陸軍,以捍衛自由民主和中華民國主權。
Thumbnail
看見新聞又開始報導軍事演習,總讓我不自覺認為,如果我們要的世界和平是這樣,那麼為何每一年都要軍演?國防預算年年增加,就是為了「可能」的世界衝突作準備?說來真的很好笑,又如此矛盾。現在野火燒不停,我們除了要維護自然景觀,還要防止可能的戰爭,為什麼?說來說去都是因為國家之間的角力不斷,台灣與中國的
Thumbnail
看見新聞又開始報導軍事演習,總讓我不自覺認為,如果我們要的世界和平是這樣,那麼為何每一年都要軍演?國防預算年年增加,就是為了「可能」的世界衝突作準備?說來真的很好笑,又如此矛盾。現在野火燒不停,我們除了要維護自然景觀,還要防止可能的戰爭,為什麼?說來說去都是因為國家之間的角力不斷,台灣與中國的
Thumbnail
亂讀新聞(二十七) 2024年3月20日 1. 開始之前,都係例牌頭盔架喇,英國新聞我係自己譯,所有正確既報導以原文為準啊吓。(今次都係懶到直接copy and paste之前果句,哈哈。) 2. 今日BBC既網頁頭條係有關美國響聯合國提出響加沙既停火協議被中國同埋俄羅斯反
Thumbnail
亂讀新聞(二十七) 2024年3月20日 1. 開始之前,都係例牌頭盔架喇,英國新聞我係自己譯,所有正確既報導以原文為準啊吓。(今次都係懶到直接copy and paste之前果句,哈哈。) 2. 今日BBC既網頁頭條係有關美國響聯合國提出響加沙既停火協議被中國同埋俄羅斯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