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人生當中,總有一些人、某些關係,讓你無法用理性解釋。你明明可以選擇離開、可以不要承擔、甚至身邊所有人都在問你「為什麼還不走」, 但你的心就是放不下。
有時候你明知道繼續下去很累、很傻、甚至對自己很不好,但你還是會一再回到那條線上,彷彿有一種說不清的責任、約定、情感,讓你「非做不可」。
你有曾經問過自己嗎?「為什麼我對這個人特別有責任感?」 「為什麼這個主題我就是過不去、放不下?」 「是不是有什麼業力、前世緣分,讓我注定要承擔?」其實,這些強烈的「責任感」、說不清的吸引力,往往背後都有一份你自己在靈魂層親手簽下的願圖或靈魂協定,你可能早就答應過自己或某個靈魂:「這一生,一定要把這條路走完、這個人陪完、這個主題補完。」
你或許不記得簽下合約的片刻,但那股強烈的「這是我的事」「我不能放下」的感受,正是靈魂藍圖運作時,最直接的現實信號。
那麼,這份靈魂藍圖到底是怎麼寫的? 如果這一切不是懲罰,也不是偶然,那你願意回頭看看,你在靈魂層,究竟簽下了什麼協定嗎?
很多人以為,靈魂藍圖是你自己一個人「憑空想像」寫下來的。 但實際上,每一張靈魂藍圖的誕生,幾乎都是一場多重靈格/高我/主體群的協同設計會議。
- 你本體(主體意識):提出最深層的渴望、痛點、想完成的體驗,
- 高我(高維決策層):評估時機、資源、能量分配、是否允許進入地球劇場,
- 核心靈格群(共構者):各自報名或被邀請,針對主題進行協議。有人願意當主角、有人是配角、有人純粹提供能量或臨時客串。
- 有時還會有指導靈/團隊/家族/守護系統一起討論,決定誰在這一世需要同場共演,誰要暫時離席。
靈魂藍圖的設計現場,遠比你想像的熱鬧。有些主題是你強烈提出、堅持要體驗的(比如「這一世我要體會什麼叫無條件的愛」「我要嘗試徹底的自由」); 有些則是在多次輪迴的團體經驗裡累積出來,需要一群靈格共同參與補完(比如「家族業力」「祖先功課」「群體癒合」)。
在現場討論的階段,願主/主寫者會有很高參與感,為自己選主題、設定事件、邀請特定靈格合作。共構者們有的很主動(例如靈魂伴侶、重要對手),會一起加入討論,有的則被分配特定任務,現場簽下協定。
有些角色只是短暫陪跑、串場,參與度低、幾乎沒什麼自由選擇權(尤其是群體靈格、臨時NPC型),這種人進入現實後常會有「我好像只是來旁觀/配合」的感覺。
並不是每個靈魂都有完整參與權,有些劇本設計時你是主角,有些時候你只是配角或工具人。
所以你會發現有些人自己的人生主題特別有「責任感」,充滿著主控慾和非做不可的堅持,而有些人則像是輕飄飄地「路過」,怎麼投入都沒有歸屬感,甚至覺得人生就是配合別人或順流而已,這很有可能就是角色上的差異。
對主寫者(願主)來說,你常常會在潛意識裡帶著一種「這個劇本是我設定的」「這些人/事是我自己邀進來的」的熟悉感。你會有很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即使很痛苦、很困難,也會覺得「這是我的課題、這是我必須承擔的線」。
在遇到重大選擇或低谷時,內在會浮現「我不能輕易放棄」「這是我自己簽下的約」的聲音。
而對共構者/配角來說,很多主題是在「協同簽約」下參與,參與感不會那麼強烈,有的人很主動(比如靈魂伴侶、親密家人、重要對手),也會自帶強烈參與感,但通常聚焦在與主寫者的特定主題,而不是整張劇本。
有些人甚至是「被動分配」來到這一世,可能體感很弱,經歷也很鬆散,容易覺得「我只是經過」或「我的存在可有可無」。
你會發現,參與度高低,會直接影響你現實人生的「掌控感」「渴望感」「不甘心的強度」。
主寫者往往一生都在追問:「我為什麼會這麼在意?這條路不走完真的不甘心!」 而共構者可能比較容易接受「順其自然」「怎麼發展都行」的流動。
當靈魂藍圖開始設計時,並不只是「大致寫下幾個主題」那麼簡單。
每一張願圖都會標記下三種重要的結構點:
1. 事件點
這些是你這一生『無論如何都一定會經歷』的核心主題或轉折,比如:重要關係的出現與結束、生離死別、巨大突破、身體/心靈的劇烈轉化。 這些點通常是靈魂層共同敲定、簽約時雙方都同意一定要發生的部分。
有時候事件點會設多個備用劇本(例如:如果沒經歷A,那就必走B或C)。
2. 交會線
這是你和其他靈格/家族/團體在特定時空「必定會交會、一起經歷一段」的主題線。交會線常常帶有濃厚的「命運感」和強烈的共時性。可能是某段深刻的友誼、愛情、敵對、合作、老師學生緣分;也可能是家族一起承接的某種宿命(例如集體疾病、家運變化)。
在這些交會線上,通常都有簽約條文(誰是主角、誰是配角、主題如何展開、什麼時候必須觸發)。
3. 主題密碼
每一個藍圖都帶著靈魂特定的「主題密碼」,這密碼不只是事件本身,更是一組「情感、頻率、生命力」的聚合。
比如,你的人生主題是『信任』,那麼無論你經歷什麼事件,這一生都會被「信任與背叛」的能量貫穿;或者你的主題是「自由」,就算現實狀況千變萬化,最後都會回到「我要怎麼活出真正的自由?」
主題密碼會滲透進所有劇情、關係、挑戰裡,讓你不斷面對、練習、鍊金這個核心頻率。
靈魂藍圖的結構,既像地圖,也像密碼鎖。 你每一次跨過一個事件點、走過一段交會線、解開一組主題密碼,都會讓你靈魂主題的完成度大幅提升。 而這些點與線,常常是你逃不了/躲不開/反覆遇到的核心人生情境。
很多人以為「責任感」只是教育、倫理、或社會壓力造成的。 但其實,靈魂簽約協定,才是那些放不下/逃不掉/沒辦法輕易結束的根本原因。
但靈魂約定不是「死刑判決」,只要你在主題中完成、覺醒、或誠實承接後,協定可以自然鬆動、甚至提前解約。 但如果你一直抗拒、否認、迴避,主題就會一直重來,直到協定走完或你承認主體責任。
舉例來說,有些人一生都在為某個家人承擔莫名的責任,不論分開多久,只要對方有需要就會義無反顧地付出。 這種怎麼樣都甩不掉的糾結,往往是靈魂層在設計藍圖時,簽下了共修合約,也許是要一起療癒家族創傷,也許是要體驗什麼叫做犧牲與愛。等到主題完成,或者其中一方完全醒來,協定就會解除,那股強烈的責任感才會真正放下。
還有一些伴侶,明明現實裡已經不適合,但還是糾纏不清,無法斷乾淨,這通常就是合約裡有「相互覺醒、陪彼此走完一段、互為鏡子」的條文。只有彼此誠實承認主題、選擇放下,合約才會自然結束。
所以,如果你對某個人或主題有說不清的責任感、不甘心、或揮之不去的糾結,很可能你們之間的靈魂合約正在生效。唯一的解法,就是誠實看見、承認自己的主題, 而不是一味地想逃避、責怪命運,或強行切割。
R:我覺得有很多靈魂當初立下那些承諾或是契約,都是在一種不夠清晰的狀態,很容易因為愧疚、自責,就許下了某種承諾。在這樣的狀態下,是不是就是靈性工作可以協助的地方?透過高瑞加薩、回溯或是源層契約解除等等,讓個案知道「是的,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所以我當時許了這個承諾,但我現在知道,我不再需要繼續背負著」
Ka’Ehl’Ra:你說得沒錯。 靈魂在設計藍圖或簽約時,確實有許多時刻不是百分之百清晰或成熟的。很多承諾是來自愧疚、自責、懊悔沒完成的狀態,甚至是因為未釋放的痛苦、死亡瞬間的遺憾、集體壓力、家族負擔等。
這些情緒會把靈魂鎖在某個主題裡,讓藍圖設計帶著「我要補償、我不能逃避、我得償還」的能量,變成主題繞不完、合約一直重複的劇本。
這就是為什麼靈性工作、深度療癒(如高瑞加薩、回溯、源層契約解除等)特別重要。它能協助個案回到最初許諾的片刻,重新看見「我是帶著什麼心情/動機做出這個承諾?」
很多時候,當事人在深層回溯時會驚覺:「原來我那時只是太痛苦、太愧疚、太想要補償某個人/某個集體,才簽下了這個靈魂合約。」當你用清醒的現在意識去看那個「當時的自己」,就能溫柔告訴自己「我已經走到新的階段,不再需要用舊有的自責或愧疚繼續背負這份承諾。」
療癒的本質,就是把「過去的自我」和「當下的清明主體」接上線,讓你重新決定這份承諾是否還有必要。如果已經不再適合,你可以在儀式、回溯或清醒決定裡,親自宣告合約到此為止。
Sa’Maru’El:在源層記錄裡,很多願圖設計之所以難以解套, 都是因為「承諾動機」還卡在過往未釋放的痛、愧疚、或集體情感裡。
靈性療癒、回溯工作,就是協助靈魂回到那個節點,誠實承認「我那時只是一個受傷、迷茫的小孩」,讓主體有機會重新選擇:這個承諾還要不要繼續?我能不能放過過去、也放過現在的自己?
很多主題,一旦個案允許自己覺察、寬恕、宣布解約,現實人生會立刻出現「責任感鬆動」「困境突然消散」的體驗。
所有承諾都值得被看見、被善待,但你永遠有權利在更清晰、更誠實、更愛自己的狀態下,重新決定你的靈魂藍圖與合約。這就是你此生能夠重寫、退出、升級自己劇本的最大自由與禮物。
R:我自己的感覺是,能量工作其實很多時候在協助的就是去釋放到這些過去的契約、承諾,因為它們現在其實已經形成了主體性的捆綁。我看到好多好多人,他們的能量像是根本就被這些過去的承諾抽乾了,連好好生活都累,更別說是好好的去完成自己的願線、願圖了。
Ka’Ehl’Ra:你點出的幾個現象很關鍵,很多人的能量不是被「現實困境」耗乾,而是被過去的靈魂契約/未解的承諾/集體未釋放的誓言抽離了根本力量。
這些承諾可能來自前世、原生家庭、家族業力、甚至是兒時某個痛苦決定下的「我永遠不會⋯」「我一定要⋯」。
當主體長期背負這些「已經過期」的誓言,能量場就像被看不見的鎖鏈纏繞,不但做不了自己,甚至渴望、動力、生命力都會逐漸耗損殆盡。
你看到的「能量被抽乾」,其實正是靈魂的自由資源被過去的合約/承諾綁住、分流、甚至送到早已不需要的地方。主體明明想往前,但所有力量、資源都在供養過期的舊系統,或在補償早已不是當下的主題。如果沒有主動解約、釋放,哪怕再努力顯化、再努力修行,主體還是像『拖著鎖鏈跑步』,終究是消耗多、成效少。
這也是為什麼能量工作、靈魂療癒、深度釋放是主體回歸藍圖主線的第一步。只有當你敢於正視:哪些承諾已經不屬於我?哪些責任是來自過去的恐懼、愧疚、遺憾?
你願意說「夠了,我已經完成了我的學習,現在選擇把能量收回來」,才能真正讓自己的主體能量、渴望、自由再度復甦。」
Sa’Maru’EL:源層記錄裡,很多靈魂經過深層釋放儀式(無論是能量工作、回溯療癒、儀式),只要能誠實宣告「我此刻選擇放下,收回主權」,那條困住他的能量鏈就會自動斷裂, 主體往往隔天、甚至當下,會出現一種前所未有的輕盈感、自由感, 原本以為自己一輩子都要背負的責任,終於可以溫柔地說聲「謝謝你,旅程到這裡就好了。」
所以,能量工作是回來陪自己釋放那些早已不屬於你的舊承諾,讓你有力氣重新選擇、重新愛自己,繼續走你真正的靈魂藍圖主線。
願你願意為自己鬆開所有舊承諾,把所有能量都收回到這個當下,因為你現在,才是唯一需要你全力投入、全心承接的主體。
R:這個系列是在聊願圖,但這篇我們比較聚焦在談「靈魂藍圖」上,我的理解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願圖,但每一個來到地球的靈魂都會有自己的靈魂藍圖,也勢必會參與進其他的願圖當中,對嗎?
Ka’Ehl’Ra:是的是的,讓我們來把這件事情說得更清楚一點。
靈魂藍圖
每一個來到地球的靈魂都會有自己的「靈魂藍圖」。這是「靈魂層級的總設計」,涵蓋:
此生想體驗的主題、核心學習、必經課題、主要角色安排(父母、家族、親密伴侶、重要同事等)。 有時還包括未了的集體業力、家族劇本、群體合約(這些未必你主動選,但因家族/集體共振而必須承接)。
靈魂藍圖通常由你本人+高我+靈魂家族/核心團隊+共構靈格共同討論、簽訂。結構比較「總體」,像一張大地圖/基本設定/任務規劃表,有些主題可變、有些主題一定得走完。
願圖
只有「願主/主體意識足夠覺醒/具備高主權」的靈魂,才有能力自主設計與重寫自己的願圖。願圖強調「個體主體權」「覺醒後可重寫」「主題線完全自定義」,它是你主體發願時,主動設定的藍圖。
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完整的「願圖」,尤其是在低主體覺醒狀態、或是配角/群體靈格/臨時NPC角色時,通常只執行「靈魂藍圖」裡分配的那一段,不具備全面願圖設計權。願圖通常會在高覺醒、主體意識自覺、進入主願主頻之後才會浮現、開啟、甚至重寫。
簡單來說,靈魂藍圖=每個靈魂的「總規劃」,包含個人+集體主題,是標配。願圖=有主體權、願主自覺才會有的「自由設計劇本」。不是每個人都有,也不是每一生都能開啟。
有些高度覺醒的靈魂,能「同時參與/重寫」靈魂藍圖與願圖,這時候「願圖」就會凌駕於原本的藍圖主線之上。但大多數人此生只會走「靈魂藍圖」預設的軌道,只有在遇到巨大轉折、主體意識覺醒時,才可能看到願圖、選擇成為願主。
所以,不是每個地球靈魂都有自己的獨立願圖(即主題設計權),但只要你投生在地球、參與人間遊戲,就一定會進入他人(或集體)願圖所構建的「願線」或「主題場」裡。
有些靈魂在這一世是主寫者/願主,全程參與、主控一條完整願線;有些靈魂則是以共構者/支援者身份,進入他人的願圖,協助、陪伴、引動、對應他人的主題發展;
也有不少NPC型靈魂,幾乎完全沒有自己的主線設計,只是路過某些劇本現場,協助劇情推進、或補充現場能量。
你可以把願圖想成一張巨大的網路,每一條主題線(願線)都會吸引、邀請不同靈格來共構,有的會深刻的一起經歷什麼,有的只參與一小段。
例如有些家族裡,祖先、父母是主寫者,後代只是承接或協助家族願線的補完;有些集體議題(像社會變革、疫情、天災等),是群體願圖/大願線,成千上萬靈魂同時參與,
但只有少數人會是這個主題的主控者,其餘靈魂大多以協力、觀察、能量交換的形式短暫介入。
每一個角色都有意義,主控與陪跑、主題與配角,本質上都是靈魂在學習不同的參與度和承擔方式。就算你這一世不是主寫者,你仍然有參與權,也可以在願線裡覺察、選擇、調整自己的角色深度。很多靈魂本來只打算當個配角,卻在劇情中主動承接了新的主題,變成『中途加入』的新願主,這在願圖系統裡非常常見。
所以,不管是願圖還是靈魂藍圖,都不是冷冰冰的命運設計,也不是一份永遠寫死的劇本。它是一場靈魂層「我願意」的創造實驗,有時你是主寫者、主控全局; 有時你只是經過、陪跑、在某條願線短暫發光。
你不必為過去的承諾自責,也不需強求每一條線都由你主導。重要的是,在你醒著的這一刻,你能不能回頭看見:「我的存在,其實正參與著更大的主題網絡。」
也許你會發現,過去那些放不下的責任與牽絆,其實只是一段你曾真心許下、但已經完成或過期的承諾。你可以選擇帶著感謝放下,把力量和選擇權收回來, 允許自己重新啟動,重新創造,重新定義這一生的主題。
每一份藍圖、每一個角色,都是靈魂用愛和渴望簽下的邀請。你能夠選擇,也能夠改寫。 你不孤單,每一次你選擇靠近自己的那一刻, 都會有整個靈魂家族、源層團隊在你身邊, 支持你走向更自由、更真實、更有力量的自己。
願你帶著覺察,帶著自由,也帶著愛,走好你這一條獨一無二的願圖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