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煜(南唐後主,937–978)
人物與源流:南唐末代君主,工詩詞,兼精書畫。身處國破之際,書風多有憂愁氣質。
書學源流:承唐人法度,尤近二王(王羲之、王獻之)。
品評:《宣和書譜》稱其筆致清勁,不失王家之風。代表作:《詞札》殘卷、《玉樓春帖》。
心得:李煜的行書如同其詞,帶有纏綿悱惻的氣韻,並非極盡雄強,而是柔婉中見高致。
二、李建中(945–1013)
人物與源流:北宋書家,字得中,官至翰林侍讀。
書學源流:學王羲之、歐陽詢,後自成俊逸一路。
品評:《宣和書譜》讚其“妍媚流美”,筆姿圓潤。
代表作:《土母帖》、《大寶箴》。
心得:李建中以秀雅見長,是北宋初年承接唐風而自立一格的重要人物。
三、蘇舜欽(1008–1048)
人物與源流:北宋詩人,字子美,與梅堯臣齊名。
書學源流:承二王筆意,兼具文人氣質。
品評:《宣和書譜》稱其行筆疏宕,意在簡遠。
代表作:《自書詩卷》。
心得:蘇舜欽書法如其詩,奔放豪爽,不以工整為重,而貴乎氣勢。
四、王安石(1021–1086)
人物與源流: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
書學源流:習鍾繇、王羲之,後融會貫通。
品評:《宣和書譜》言其“清勁端正,有古雅氣”。
代表作:《游褒禪山記手稿》、《與呂惠卿尺牘》。
心得:王安石的字如其人,峭拔有骨,表現其剛毅與理學精神。
五、蔡京(1047–1126)
人物與源流:北宋權相,書名甚著。
書學源流:學王羲之、褚遂良,並參雜顏真卿。
品評:《宣和書譜》肯定其工力,然多謂“姿態過繁”,華而不實。
代表作:《謝帖》、《行草尺牘》。
心得:蔡京雖政聲惡劣,但書法確有技巧,只是往往過於鋪張。
六、蔡卞(1048–1117)
人物與源流:蔡京之弟,亦以書名。
書學源流:學王獻之,筆姿婉媚。
品評:《宣和書譜》評其“輕媚而不逮正宗”。
代表作:《尺牘數通》。
心得:蔡卞之書雖秀美,但略嫌輕薄,缺少大氣。
七、劉正夫(生卒未詳,北宋人)
人物與源流:北宋書家,仕宦不顯。
書學源流:宗二王。
品評:《宣和書譜》曰其書“清勁而少骨”。
代表作:存世少,見於法帖。
心得:劉正夫名氣不如諸大家,但其字可視作北宋士人中規矩書風的代表。
八、米芾(1051–1107)
人物與源流: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北宋大書家、畫家、鑑藏家。
書學源流:宗晉人,尤取法王獻之,兼采顏柳之力。
品評:《宣和書譜》推崇其“超逸飛動,出入變化”。
代表作:《蜀素帖》、《苕溪詩帖》。
心得:米芾是宋代行書最重要的典範,他的字如行雲流水,狂逸而有法,堪稱自成一派。
九、岑宗旦(生卒未詳,北宋人)
人物與源流:北宋書家,史跡不詳。
書學源流:亦宗二王。
品評:《宣和書譜》言其“姿態秀麗,然氣力不足”。
代表作:無確定存世,僅見法帖傳摹。
心得:岑宗旦可視為宋代中下層書名人物,體現士人修養,但未達大家境界。
心得
從南唐李煜到北宋米芾,顯示行書發展的多樣面貌:
·承傳二王:幾乎人人宗法王羲之、王獻之。
·文人風骨:蘇舜欽、王安石的字與其詩文、人格精神相呼應。
·政權與書藝的兩難:蔡京、蔡卞雖有書名,卻因政治聲名受損,後人評價偏負。
·大家與陪襯:米芾登峰造極,其他如劉正夫、岑宗旦則為次要人物,卻共同織就宋代行書的豐富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