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禮勿視

非禮勿言

非禮勿聽
「三隻猴子」的概念,通常指的是三隻分別用手遮住眼睛、耳朵和嘴巴的猴子,代表著一種處世智慧,也就是您提到的: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這個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的《論語》中的教誨,是關於「禮」**的規範。涵義解釋
這句話的具體含義,可以從兩個主要層面來理解:
1. 道德修養與慎言慎行
這是最常見且正面的解讀,強調個人在面對外界刺激時的自我約束與修養:
* 非禮勿視(遮眼猴): 意思是不符合「禮」(道德規範、合宜標準)的事物就不要去看。避免被不良、邪惡、淫穢或不正當的事物所吸引或污染,保持心靈的純潔。
* 非禮勿聽(遮耳猴): 意思是不符合「禮」的言論或聲音就不要去聽。避免聽信謠言、惡毒的批評、挑撥離間的閒言碎語或其他不道德的言語,保持清靜。
* 非禮勿言(遮嘴猴): 意思是不符合「禮」的話就不要去說。避免說出傷人、虛假、惡意或輕率的話語,強調謹言慎行,避免因言語而惹來是非。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自我警惕,要求人們主動遠離不符合道德、不好的事物,來達到修身養性、保持品德的目的。
2. 避免麻煩與明哲保身(更廣泛的解讀)
在現代,這個概念有時也被引申為一種更為務實的處世態度:
* 不看、不聽、不說那些與自己無關、可能帶來麻煩,或容易捲入是非的事情。
* 保持低調和中立,特別是在複雜或有爭議的環境中,避免因為過度「多管閒事」或「說太多」而招致災禍。
無論是追求道德上的完善,還是作為處世的原則,三隻猴子所傳達的核心思想都是:選擇性地接收信息,並謹慎地表達意見,以維持內心的平和與外在的和諧。您提到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出自儒家經典**《論語》**,是孔子對學生顏淵談論「仁」的具體方法時所提出的教誨。
原文古文
這段話出自《論語・顏淵篇》:
>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顏淵曰:「請問其目。」
>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三隻猴子」與「四勿」的對應
雖然三隻猴子只遮了眼睛、耳朵和嘴巴(視、聽、言),但孔子的原文其實是**「四勿」**,多了一個「動」字:
| 猴子形象 | 孔子原文 (四勿) | 涵義 |
|---|---|---|
| 遮眼猴 | 非禮勿視 | 不合乎禮制、道德規範的事物,不要看。 |
| 遮耳猴 | 非禮勿聽 | 不合乎禮制、道德規範的言論或聲音,不要聽。 |
| 遮嘴猴 | 非禮勿言 | 不合乎禮制、道德規範的話,不要說。 |
| (無對應) | 非禮勿動 | 不合乎禮制、道德規範的行為,不要做。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實踐**「克己復禮」**(約束自己,使言行合乎禮法)的具體綱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重要修養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