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菲莉亞的命運》這首歌的MV裡, Taylor Swift 用了非常多西洋文化史上經典的意象,最明顯地當然就是 MV 開頭這幅《奧菲利亞》這幅畫。除了這幅畫以外,其實在這首歌的MV裡面,也用了其他的藝術作品──不管是畫作或者是經典電影角色。
在 10/7 這首歌的 MV 在 YouTube 上釋出後,MV 的畫面在網路上掀起了許多討論。這首歌不只和她的粉絲介紹了莎士比亞筆下的這個經典悲劇角色,透過這個MV,Taylor Swift 更是帶著歌迷閱覽了許藝術史的經典。
Taylor Swift 說「這是給流行樂迷的藝術史課。」
美術老師大概會感謝 Taylor 在 MV 中用了這麼多藝術經典,讓學生們在美術課上會因此多了點熱忱。
不過,我覺得最有趣的是,Taylor 這支 MV 其實不是只是單純地展示各式各樣的藝術經典作品。 這支 MV 截取了這些藝術作品的共同元素「水」、搭配歌曲本身的意境,讓「水」這個元素展現出故事主角在不同階段時的心態,為這些藝術作品創造出屬於這張專輯的意義。
《奧菲莉亞》:我只能無奈的被水流帶走
MV 一開始,鏡頭來到一個像是飯店的地方(根據 Taylor 這是個會有各種表演的劇場),大廳的一側掛著一幅畫。Taylor Swif 扮演著《哈姆雷特》這個劇作裡的一角:奧菲莉亞。

這個畫面我也很像 1996年版《羅密歐與茱麗葉》電影的茱麗葉
這幅畫的畫面讓我們很快就聯想到是取材自英國畫家 John Everett Millais 的作品。這個畫面捕捉了奧菲莉亞在面臨被愛人拒絕、父親也被誤殺的噩耗時,最後因情緒乘載不了悲傷,而意外落入河裡。
在這個故事裡,奧菲莉亞完全沒有能力介入愛人的仇恨、宮廷裡的鬥爭;最後,她甚至連自己的死亡,她也沒有能力可以控制。
在《哈姆雷特》裡,在面對宮廷的鬥爭、愛人沉浸在仇恨裡時,奧菲莉亞毫無能力改變。這樣的脆弱處境最後形塑了她的「命運」。
在《奧菲莉亞》這幅畫裡,象徵命運的水流吞噬了奧菲莉亞,而悲傷的奧菲莉亞無法起身抵抗水流,只能任憑水流將她拉進深淵。
「水」似乎成了命運的象徵。

還有一個莎士比亞故事:我想我可以做些什麼
除了奧菲莉亞這個角色以外,在 MV 裡還出現了文學和藝術史上另一部經典作品:古希臘經典史詩之一《奧德賽》。
《奧德賽》是個古希臘的海上冒險故事。主角奧德賽帶著自己的船隊在地中海上迷航,途中遇到許多妖精巨怪。

奧德賽
《奧德賽》的故事裡有個很經典的場景。當主角奧德賽在大海中迷航時,一行人的船經過了著名海妖的所在地。這群海妖就像是《西遊記》裡的蜘蛛精一樣。她們用歌聲迷惑經過的水手,使他們因沉迷於歌聲而失神落海。
從《奧菲莉亞》到《奧德賽》的畫面真的很厲害、有很多層次!
這個畫面不只是和歌迷們介紹了古希臘經典文學作品,還連結了其他文學作品,更串聯起這張專輯的主題「表演女郎」、翻轉了「奧菲莉亞」那只能受制於大環境、無能為力的悲慘「命運」。
那個只能任由「水」把自己拉到深淵的奧菲莉亞,到了《奧德賽》這一幕,找了面對「水」的方式。
使用「奧德賽」的故事,以及船隻的意象也很有寓意。船隻是人類駕馭「水」的象徵。因為有了船隻,本來讓人聞風喪膽的海水不再只是將人吞噬的領域,甚至成了可以利用的資源。
主角意識到,原來人類在面對水──也就是命運──的時候,並不是完全沒有力量。在面對掌權的男性,她也不是只有順從這個選項。
本來對命運毫無招架之力、只能無力地在地上躺平的 Taylor,在這一幕化身為在海上航行的團隊「一員」。
(也或許她是被水手綁架的海妖?)
那個在命運面前只能扮演脆弱的主角,忽然有了力量,拔出劍來、挺身和包圍她的男性對抗。
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不過,勇敢抵抗是一回事,最後會不會成功又是另外一回事。在《奧德賽》的主角雖然拔出劍來抵抗,但因為是在海上的封閉空間,在抵抗後她並無處可逃,只能以死亡抵抗、保有自主性。
這就好像是在任何的抗爭活動──不管是社會的、或是個人的──在最初常會因為沒有經驗、加上體制中還沒有其他回應方式,因此會以最激烈的方式收場。
在下一幕,Taylor 跳躍了 1900 年,帶我們來到了 1930 - 1950 年代的美國,此時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Taylor Swift 釋出了多支《星夢人生》這張專輯多支歌詞影片,影片中用了大量的萬花筒意象,讓人很好奇為什麼會是萬花筒?在這一幕中,謎題揭曉:原來 Taylor Swift 是在致敬1930 年代的電影導演大師巴士比·柏克萊(Busby Berkeley)。
這位導演正是透過創新的拍攝技術,讓數百至數千名舞者舞蹈時,能在鏡頭上以萬花筒般的幾何畫面而聞名。

在這一幕中,一群舞者穿著泳衣、拿著救生圈在水池中舞動,畫面非常華麗。MV 畫面中的水池畫面讓我第一時間聯想到《大亨小傳》中,富商派對的奢糜畫面。

不過,Taylor Swift 本人在《滾石》雜誌的訪問中自己說了,這其實是在致敬 1940 年代的好萊塢女星 Esther Williams(而畫面則是受到巴士比·柏克萊的啟發。)
在 MV 中,奧菲莉亞的直接死因是因溺水。在第二幕中,雖然主角有力氣抵抗周遭的人,但還是因為受困在海上,因此還是落得一樣的溺水結局。
在下一幕出現這樣玩水的畫面,還不斷強調救生圈,彷彿是在諷刺奧菲莉亞。
不過,從 MV 一開始奧菲莉亞因落水而死,到第二幕一行人駕著船隻在海上航行,最後到這一幕主角像是「已知用火」一樣,穿著泳衣、拿著救生圈,我們都可以看到「水」對於主角的影響越來越小,而主角也越來越能駕馭水。
與其說是在諷刺,不如說是主角在一次又一次與水的互動中,不斷的成長。
就像 Taylor Swift 訪談中提到的:這是一個小幽默,「奧菲莉亞溺水身亡了,但我們已經有救生設備了,可以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這個「救生設備」不單單只是救生圈和泳衣這樣的物理設備,也包含心理與社會的進展,讓奧菲莉亞這樣的人可不再只有任由命運洪流沖刷、讓社會壓力逼得毫無選擇,只有死亡一途能讓自己保有最後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