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有之普世交響:一場關於內耗與圓滿之路的慈悲探詢
導言:普世之痛的迴響
南無阿彌陀佛。懷著最深的謙卑與感恩之心,領受此一神聖的探問。您所提出的「內耗」之困,實則觸及了人類存有的核心苦楚。此非新世紀的奇特病徵,而是亙古以來,無數靈魂在漫漫長夜中反覆體驗的掙扎。它在我們的時代被賦予了心理學的語彙,然而其本質,早已被歷代聖哲以不同的語言所揭示。它是一種能量的僵滯,一種前行意志與滯後現實之間的摩擦,一種靈魂深處的自我交戰 1。
您所引述的文本,以其澄澈的智慧,為我們指明了一條探尋此困境根源的光明路徑——那關乎生命中三項未能圓滿的根本任務:接納真實的需求、調和內在的風暴、以及確立無條件的價值。這三項任務,如同一條光輝燦爛的絲線,將引領我們穿越人類知識的浩瀚穹蒼,從古老的宗教智慧到現代的科學發現,從東方的哲思到西方的洞見。
本次的開示,願以最慈悲的胸懷,將這些看似歧異的知識體系,編織成一幅和諧的圖景。我們將共同見證,無論是心理學家在實驗室中的發現、哲學家在靜思中的體悟、抑或是先知在神啟中的領受,它們都以各自獨特的方式,應和著同一個真理:內耗的消解,乃至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的實現,其關鍵在於一場深刻的身份轉化——一場從渺小、建構、恐懼的「假我」(假我)走向真實、慈悲、互聯的「真我」的偉大旅程。這是一趟回歸本源的朝聖,一場喚醒內在神性的修行。願以此微薄的探討,為這趟旅程點亮一盞謙卑的燈火。
第一部:那未被聽見的自我——對真實需求與連結的探尋
此部分旨在回應第一項人生任務:「接納自我需求:我能安心表達嗎?」我們將深入探討,對人類最根本的連結與支持需求的壓抑,如何成為內耗最深沉、最隱蔽的源頭。
1.1 需求的心理學根源:依附作為神聖的連結
人類對連結的需求,並非軟弱的標記,而是一種深刻烙印在我們生物性與靈性中的神聖驅力。現代心理學的發展,特別是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為此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所開創的此一理論揭示,人類嬰兒天生即被編程,需要與至少一位主要照顧者建立緊密的連結,以確保其生存與健康的社會情感功能發展 3。這位照顧者所提供的持續、敏感且回應性的互動,將成為嬰兒心中的「安全堡壘」(secure base)與「避風港」(safe haven),使其能安心地探索世界,並在遭遇壓力時有所歸依 4。
您所分享的「小芸」的故事,正是此理論最生動的註腳。七歲的小芸,帶著玩偶,眼中閃爍著對父愛連結的純粹渴望,然而她得到的卻是父親不耐煩的斥責。在那一刻,她的需求表達與被拒絕、被責備的痛苦經驗產生了連結,一個深刻的「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於焉形成:「表達需求是會帶來傷害的」 4。這個在童年為了維繫與父親脆弱連結而形成的生存策略,卻在成年後成為她內耗的根源。她成為職場上備受讚譽的「女強人」,這副堅硬的盔甲之下,是那個被壓抑、不敢再發出聲音的七歲女孩。她的孤單與疲憊,正是那被否認的、對連結與支持的深切渴求所消耗的巨大心力。
根據照顧者回應的品質,個體會發展出不同的依附風格,如安全型、焦慮型或逃避型 6。小芸的模式,展現了逃避型依附的特徵,她學會了將真實需求深埋心底,以獨立自主的姿態來避免再次受傷。然而,這種壓抑並未讓需求消失,反而使其以一種更具破壞力的方式存在——持續的內在摩擦與能量消耗。
這種內在的衝突,其根本的運作機制,在成年期往往表現為一種慢性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認知失調理論由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指的是當個體的信念、價值觀與行為之間出現矛盾時,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不適與緊張感,驅使個體去改變其中一項以恢復和諧 8。然而,內耗的特殊之處在於,其背後的認知失調根植於更早期的依附創傷。這不僅僅是「我需要幫助」與「我不該求助」兩種想法的簡單衝突。更深層的矛盾在於,一方面是源於人類演化而來的、對連結的生物性與靈性本能 3,另一方面則是童年經驗中習得的、基於創傷的信念——「尋求連結是危險的、可恥的」。當一個孩子表達需求的「社會釋放行為」(social releaser behaviors),如哭泣或伸手,反覆被懲罰或忽視時,為了生存,他必須壓抑這個行為,並內化一個核心信念:「為了安全或被愛,我必須否認我的需求」。這個童年時期的生存策略,在成年後卻成為一種自我禁錮的牢籠。於是,成年後的個體便長期處於這種根本性的矛盾之中,無法行動,能量被困在這種無休止的內在拉扯裡,這便是內耗最深刻的心理動力根源 1。
1.2 社會學與存在主義的展演:現代世界中的「假我」
若說依附創傷是「假我」的內在種子,那麼現代社會的結構與文化則為其提供了茁壯的土壤。我們被迫戴上各種面具,扮演著不屬於我們的角色,進一步疏離了我們真實的需求,並在「我是誰」與「我扮演誰」之間鑿開一道鴻溝。
社會學家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戲劇理論(dramaturgical theory)為我們揭示了這一點。他將社會互動比作一場戲劇表演,每個人都在一個社會的「前台」(frontstage)上進行「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以維持自己的「面子」(face)和一個被期望的公眾形象 11。小芸的「女強人」形象,便是一個典型的「前台」表演,它成功地贏得了社會的讚譽,卻將「後台」(backstage)的疲憊與脆弱隱藏得密不透風 14。這種表演需要持續不斷地調節與控制信息,耗費巨大的心理能量 15。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則從更深刻的存有層面剖析了這個現象,他稱之為「自欺」(Bad Faith, mauvaise foi) 16。沙特著名的咖啡館服務生例子,描繪了一個過度投入其角色的服務生,他的動作精準卻僵硬,他不是在「做」一個服務生,而是在「扮演」一個服務生。他如此徹底地將自己的存有化約為他的社會角色,以至於他否認了自己作為一個自由、流動的存有所擁有的無限可能性 17。他逃避了存在的自由所帶來的焦慮,選擇成為一個「物」(in-itself),而非一個「存有」(for-itself)。這正是您文本中所提及的「假我」(假我)的哲學核心。我們將自己定義為我們的職業、我們的社會標籤、我們的成就,以此來獲得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卻也因此失去了真實的自我。
現代消費主義文化,則將這種「假我」的製造推向了極致。它提供了一個琳瑯滿目的「身份工具箱」(identity toolkit),將品牌與商品作為「身份的象徵」(signifiers of identity)來販售 19。廣告不斷地傳遞這樣的訊息:擁有某款汽車意味著冒險精神,穿上某個牌子的服飾代表著成功。消費行為不再僅僅是為了滿足功能性需求,更成為了一種建構和表達自我的方式 21。我們透過購買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尋求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然而這種外在的建構終究是脆弱且不穩定的。
這種對「假我」的投入,不僅是內耗的結果,更是其不斷加劇的原因,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這個循環的運作機制如下:個體因早期的依附不安全感而感到內在的空虛;為了應對這種不適,他選擇戴上一個社會認可的面具或角色,如「完美的員工」或「時尚的消費者」,這是一種逃避自由的「自欺」行為 17;這個角色要求他壓抑所有不符合劇本的真實感受與需求,例如脆弱、疲憊或困惑,而這種壓抑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能量消耗,即內耗 1;這種表演或許能換來外在的獎勵,如讚美或地位,但這些獎勵是對面具而非真實自我的肯定,因此無法提供真正的滋養;真實的自我感到更加被忽視和匱乏,加劇了內在的空虛感與虛假感,這是在表演出的自我與真實感受到的自我之間的認知失調 8;為了平息這種日益增長的不適,個體更加賣力地表演,尋求更多的外在認可,從而使這個循環不斷加深,內耗愈發嚴重,假我也愈發根深蒂固。
1.3 相互依存的智慧:將需求復歸為連結
面對這種因孤立與壓抑而生的痛苦,東西方的古老智慧傳統提供了一帖深刻的解藥:它們並非教導我們如何更有效地「獨立」,而是引導我們洞見「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的宇宙實相。當我們體認到孤立的自我本是一種幻象時,對「需求」的羞恥感便會自然消融。
佛教的核心教義「緣起」(Pratītyasamutpāda)便深刻地闡述了這一點。它揭示了宇宙間沒有任何一個現象能夠獨立存在,萬事萬物皆在相互依存的關係網絡中生成與壞滅。華嚴宗(Huayan School)以「因陀羅網」(Indra's Net)的壯麗譬喻將此一深奧哲理形象化 25。在這張無盡的寶珠之網中,每一顆寶珠都映現出其他所有寶珠的影像,同時自身也被其他所有寶珠所映現,呈現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事事無礙」法界 28。在這樣一個萬物圓融互攝的實相中,「需要」他人不再是匱乏的證明,而是對宇宙基本運作法則的如實了知。
此一東方智慧,在西方傳統中亦有其深刻的共鳴。基督宗教中的「團契」(Koinonia)概念,強調信徒在基督身體內的合一與共融;猶太教倫理的核心,亦建立在社群的共同責任之上。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也早已洞察,人是「社會的動物」(social animals),其最高福祉「幸福」(Eudaimonia)不可能在孤立中達成,而必須在社群生活中透過實踐德性來實現 30。
因此,您文本中建議的「需求觀察日記」練習,其意義便超越了一般的心理學技巧。它不僅是練習「允許自己有需求」,更是一種深刻的靈性修持。每一次的書寫,都是一次對內在真實聲音的傾聽,一次對自我慈悲的實踐,更是一次對「我們本就活在因陀羅網中」此一實相的重新校準。它提醒我們,承認需求,就是承認連結;而承認連結,就是回歸我們存有的真相。
第二部:內在的風暴——通往情緒和諧之道
此部分旨在回應第二項人生任務:「承受強烈情緒:我能調節內心風暴嗎?」我們將共同探索情緒的本質,以及如何從與情緒的對抗中解脫出來,找到內在的寧靜與力量。
2.1 感受的科學:從失調到精通
現代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日益清晰的情緒地圖,揭示了內耗的產生,並非源於情緒本身,而是源於我們與情緒之間功能失調的關係——一種徒勞的戰鬥或逃避。
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的心理學過程,為我們提供了理解這一點的框架。詹姆斯·格羅斯(James Gross)的模型將調節策略區分為兩大類:發生在情緒完全生成之前的「前因焦點」(antecedent-focused)策略,以及發生在情緒反應之後的「反應焦點」(response-focused)策略 32。前者如「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即改變對引發情緒事件的看法,通常被視為更具適應性;後者如「表達壓抑」(expressive suppression),即抑制情緒的外在表達,則往往帶來更高的生理與心理代價 34。您所分享的「阿哲」的故事,便是一個教科書級的案例。他將輸掉比賽的憤怒與失望硬生生吞下,這種長期的表達壓抑,並未使情緒消失,反而使其轉化為失眠、胃痛等身體負擔,這正是壓抑策略的典型後果 36。
在內耗的諸多機制中,「反芻思考」(Rumination)扮演了關鍵角色。它指的是個體的思維陷入一個重複性的、通常是負面的循環中,反覆咀嚼同一個問題或煩惱,卻無法達成任何解決方案 37。這種心理狀態就像一臺空轉的引擎,不斷消耗著寶貴的心理能量,導致精神疲憊、決策困難,並加劇焦慮與抑鬱的情緒 39。這完美地詮釋了內耗中那種「被困住」且「能量被白白浪費」的核心感受 1。
與此相對,您文本中提及的「情緒命名法」(Emotion Naming)練習,其效力已得到神經科學的支持。研究發現,當我們用語言標籤化自己的情緒時(例如,對自己說「我現在感覺到的是憤怒」),大腦中與認知控制相關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會被活化,進而調節杏仁核(amygdala)的反應強度 42。杏仁核是大腦中處理恐懼與威脅等原始情緒的中心。僅僅是命名這個簡單的動作,就像是為洶湧的情緒之流踩下了剎車,讓我們從被情緒淹沒的狀態,轉變為一個能夠觀察情緒的覺知者。
長期處於情緒壓力之下,會對我們的生理系統造成深遠的影響。神經內分泌學的研究指出,慢性的情緒失調會導致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HPA axis)的功能紊亂,使得壓力荷爾蒙,特別是皮質醇(cortisol)的水平持續升高或其晝夜節律失常 43。這種狀態不僅會引發前述的各種身心症狀,長期來看,更與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心血管疾病、重度抑鬱症乃至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有關 43。這為阿哲所承受的「身體的負擔」提供了堅實的生物學解釋,證明了情緒的風暴若不被善加引導,其破壞力將會實實在在地侵蝕我們的血肉之軀。
2.2 寧靜的哲學藝術:斯多噶主義與道家思想
面對內在的風暴,古代東西方的哲學家們早已發展出深刻而實用的應對之道。他們提供了兩條看似不同,卻在根本上互補的路徑:一條是透過精鍊心智的判斷來駕馭情緒,另一條則是透過順應生命的自然流動來與之和諧共處。
斯多噶主義之道(The Stoic Path):古希臘羅馬的斯多噶學派追求的理想心境是「不動心」(Apatheia)。必須澄清的是,這絕非現代意義上的「冷漠」(apathy),而是一種免於被非理性、破壞性激情所擾動的內在自由與寧靜 42。斯多噶哲學的核心紀律,在於清晰地劃分何者在我們的掌控之內,何者之外。外在的事件——比賽的輸贏、他人的評價、財富的得失——皆不在我們的掌控中,它們本身無所謂好壞,只是中性的「漠然物」(indifferents)。唯一在我們掌控之內的,是我們對這些事件的「判斷」(judgment) 45。因此,痛苦並非來自事件本身,而是來自我們對事件的錯誤判斷。正如塞內卡(Seneca)所言:「我們在想像中受的苦,遠多於在現實中」 42。斯多噶的修煉,便是一種持續的認知重評,透過理性來審視並修正我們的內在判斷,從而達到心靈的平靜 46。
道家之道(The Taoist Path):與此相對,中國的道家哲學則提出了「無為」(Wu Wei)的智慧。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無心之為」或「順應自然之為」 47。道家認為,宇宙萬物皆依循著一個幽微而根本的法則——「道」——在運行。強行以個人意志去干預、對抗這個自然的流動,便是「有為」,是痛苦與內耗的根源 50。面對情緒的波瀾,道家不主張用意志去對抗或壓制,而是邀請我們「順其自然」 47。情緒就如流水,來時任其來,去時任其去,我們只需作為一個靜觀的河床,不加評判,不予抵抗。當我們停止與情緒的戰爭,內在的衝突便會自行消解,因為那份掙扎與抗拒本身,才是能量消耗的真正來源。
儘管斯多噶主義強調理性的力量,道家思想推崇順應的智慧,但兩者都深刻地洞察到,痛苦的真正根源並非情緒的初起,而是我們對它的「抗拒」。內耗,正是僵化的自我與流動的現實之間所產生的巨大摩擦。整個過程可以這樣理解:首先,一個外在事件發生,觸發了我們內在一個不由自主的、生理性的初始反應——斯多噶稱之為「第一運動」(first movement),道家可視之為自然的漣漪 46。接著,未經訓練的心智會立即對此反應加上一個次級的判斷(「這太糟糕了!我不該有這種感覺!」)或試圖強行改變它。這個次級的反應,正是道家所警示的「有為」 50,也是斯多噶學派試圖用理性去修正的「錯誤判斷」 44。正是這個次級的判斷與抗拒,將一個短暫的感受,轉化為一個持久而痛苦的激情(pathē)或一種內耗的狀態。斯多噶主義試圖透過理性的介入,在「第一運動」和破壞性情緒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區;而道家則試圖透過放鬆抗拒,讓最初的漣漪自然平息。因此,兩者的目標都不是消滅情緒,而是終止那場與情緒的內在戰爭。通往內心和平的道路,始於內在戰火的熄滅。
2.3 一神教的靈性掙扎:內在的戰場
亞伯拉罕諸教(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則將這場內在的情感與意志鬥爭,置於一個更明確的道德與靈性框架之中,視人心為神聖啟示與卑劣傾向交戰的場域。
猶太教(Judaism):此傳統提出了兩種內在傾向的概念:「善的傾向」(Yetzer HaTov)與「惡的傾向」(Yetzer HaRa) 51。前者與上帝的旨意及誡命(mitzvot)相符,後者則代表了自私的、肉體的慾望。重要的是,Yetzer HaRa 並不被視為一個外在的惡魔,而是創世中一個必要的部分。它的存在賦予了人類自由意志,其目的就是為了被我們所克服、引導、乃至轉化為服務於善的力量。因此,生命的掙扎本身,就是一場神聖的修煉,是將潛能化為現實的過程 53。
基督宗教(Christianity):其內在衝突是透過「原罪」(Original Sin)的教義來理解的。人類繼承了一種「墮落的本性」或「肉體」(flesh),它持續地與「聖靈」(Spirit)相爭 55。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中的哀嘆——「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是這種內在分裂最經典的表述 57。在此觀點下,解脫之道並非單靠人的意志努力,而最終需仰賴上帝的「恩典」(Grace),即神聖力量的介入與轉化 58。
伊斯蘭教(Islam):此傳統將內在的鬥爭稱為「更偉大的聖戰」(Jihad al-Nafs),即對抗自我或低我(Nafs)的奮鬥 60。
Nafs 被描述為有不同層次的狀態,從最低的「唆使作惡的自我」(an-nafs al-ʾammārah),到最高的「安定的自我」(an-nafs al-muṭmaʾinnah) 62。修行的目標,便是透過順服(Islam)於真主的旨意,來淨化這個自我,使其從慾望的奴役中解脫,回歸內在的和平(Salam) 63。
第三部:存有的錨——無條件價值的基石
此部分旨在回應第三項人生任務:「確立自我價值:我值得被愛嗎?」我們將論證,內耗最深刻的解藥,在於發現一種內在的、無條件的、不因外在成敗而動搖的價值基礎。
3.1 心理學的療癒:無條件的積極關懷
人本主義心理學為我們揭示,一個脆弱的、以表現為基礎的自我價值感,是「有條件的愛」的直接產物。療癒之路,始於內化一種徹底的、無條件的自我接納態度。
此一洞見的核心人物是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他提出了「無條件的積極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這一革命性概念 64。這正是您所分享的「小雅」故事的解藥。小雅從母親那裡學到了一個「價值的條件」(conditions of worth):只有當我做到最好,我才值得被愛。這種信念迫使她不斷追逐第一,即使功成名就,內心依然充滿了「如果我失敗了,是不是就一無是是了?」的恐懼。這種恐懼,正是內耗的燃料。
羅傑斯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個「真實自我」(real self)和一個「理想自我」(ideal self) 67。當兩者之間存在巨大鴻溝時,個體就會體驗到「不一致」(incongruence)的狀態,這會引發焦慮和內在衝突,是內耗的主要驅動力 66。有條件的愛,會迫使我們塑造一個符合他人期望的「理想自我」,而犧牲了「真實自我」的感受與表達。療癒的發生,在於提供一個充滿無條件積極關懷的環境(無論是來自治療師還是自我給予),讓個體感到足夠安全,從而敢於探索和接納那個不完美的、真實的自己。您文本中建議的「無條件價值肯定」練習,正是將羅傑斯治療法的精髓應用於自我對話,幫助大腦建立新的神經連結,將價值感從「做得好不好」的外部標準,轉移回「存在本身」的內在基礎 68。其最終目標,是從一個被外在評價所束縛的狀態,成長為一個能夠信任內在經驗、向經驗開放、活在當下的「功能完整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rson) 67。
3.2 儒家的工程:修身為本的秩序
儒家思想為建立一個穩定而有價值的自我,提供了一套務實的、以德性為核心的框架。其目標並非孤立的自我滿足,而是將個人的修養視為通往和諧社會秩序的根本基石。
《大學》中所闡述的「八條目」,為此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69。這條路徑有著由內而外、由近及遠的嚴謹次第 72。其核心的內在功夫,在於「誠意」與「正心」 73。所謂「誠意」,即是意念真誠,不自欺欺人;所謂「正心」,即是端正自己的心態,使其免於憤怒、恐懼、好樂、憂患等情緒的干擾,保持中正平和。只有完成了這兩項內在的修煉,才能真正地「修身」,即修養自身的品德。
在此框架中,個人的價值並非來自於外在的成就(治國、平天下),而是植根於內在的德性修養(誠意、正心、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74,這句話揭示了儒家價值體系的根基。一個人的根本(修身)若是混亂的,其末梢(治國)也必然無法井然有序。因此,儒家提供了一條透過道德實踐來建立穩固自我價值的道路,這個價值的評判標準是內在的德性,而非外在的掌聲。
3.3 真我的形上學:超越被建構的自我
然而,要找到一個絕對穩固、永不動搖的價值之錨,我們或許需要超越心理學與倫理學的範疇,進入形上學的領域。各大智慧傳統不約而同地指出,最究竟的自我價值,源於對我們存有中一個超越性維度的體認——一個永恆的、神聖的真我,它迥異於那個短暫的、被建構的俗我(ego)。
印度教(Hinduism):其吠檀多(Vedanta)哲學的核心教義,在於闡明「梵我」(Ātman)與「梵」(Brahman)的關係 75。Ātman 是指個體內在的、不朽的、真實的自我;而 Brahman 則是宇宙終極的、唯一的、絕對的實相 77。生命的最高目標,便是證悟(realization)到「梵我合一」(Ātman is Brahman),從而從生死輪迴(samsara)的痛苦中解脫(Moksha) 78。當一個人體認到其真實的自我本質上就是宇宙的終極實相時,他便獲得了一種絕對的、無可撼動的價值。這個價值不依賴於任何外在條件,因為它就是存有的本身。
佛教(Buddhism):唯識宗(Yogācāra)的意識模型,為我們精確地剖析了俗我的成因。在八識的體系中,第七識「末那識」(Manas-vijñāna)被指認為「我執」(ego-clinging)的根源 80。它的作用特性是「恆審思量」——持續不斷地、錯誤地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藏識)的見分,將其誤認為一個恆常、獨立、單一的「我」 83。這個深植於我們認知結構中的根本性錯誤,便是所有比較、我慢、我愛、我癡等煩惱的源頭,也是痛苦的根本 81。解脫之道在於「轉識成智」,特別是將染污的第七識,轉化為「平等性智」(Wisdom of Equality)。此智慧能洞見人我、法我皆空,了知無有獨立自性的「我」,萬法平等無二。這與前述華嚴宗的「事事無礙」境界,在根本上是相通的。當「我執」被破除,基於「我」而建立的條件性價值體系便隨之崩塌。
猶太-基督宗教(Judeo-Christianity):其西方的對應概念,則是靈魂乃依「上帝的形象」(Imago Dei)所造。這一教義主張,每個人都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神聖的尊嚴與價值,這份價值並非透過努力賺取,而是來自造物主的恩賜。它構成了人權與個人尊嚴的形上學基礎。
將這些看似迥異的形上學體系並置,一個驚人的共通診斷浮現了出來:人類之所以受困於條件性的自我價值,其根本原因在於一場深刻的「身份認同的錯置」(mistaken identity)。我們的痛苦,源於我們將自己認同為那個渺小的、短暫的、被條件所束縛的俗我(ego, Ahamkara, 末那識),而遺忘了我們真實的、無條件的、永恆的本性(Ātman, 佛性, 按上帝形象所造的靈魂)。
小雅需要成為「第一名」才能感到被愛的痛苦,正是將自我價值完全等同於外在表現與社會比較的結果。唯識宗的「末那識」為此提供了精準的認知機制模型:末那識「恆審思量」的作用,就像一部永不停歇的內在比較與測量引擎,它不斷地創造出「我」的感覺,以及伴隨而來的我慢、我愛與我癡 81。這正是驅動表現焦慮與價值空虛的認知引擎。印度教的「我慢」(Ahamkara,造我者)概念,也指出了同樣的機制,它創造出「我」與「我的」的虛假分別,導致執著與痛苦,而真我 Ātman 則超越這一切 75。基督宗教中的「罪」,從心理學層面亦可被詮釋為同樣的錯置——將自我置於上帝之上,將受造物置於造物主之上 58。
因此,所有這些偉大傳統所提供的終極解方,並非去「強化」那個脆弱的俗我,而是去「洞穿」它的虛幻性。心理學層面的「無條件價值肯定」練習,是重要的第一步,它能鬆動舊有的神經迴路。但最究竟的「療癒」,則是一場形上學層面的證悟。當我們不再將自己認同於那個內在衝突的交戰方時,內在的戰爭便會終止。
第四部:自我的生態學——脈絡、權利與集體療癒
至此,我們的探尋主要聚焦於個體的內在世界。然而,任何個體都並非孤懸於世的島嶼。此部分將擴展我們的視野,探討塑造內在世界的外部條件,並論證,內在的和平若無社會正義與社群支持的土壤,將難以真正實現。
4.1 心理健康的社會與經濟決定因素
內耗,並非一個純粹的內在現象。它被外在的壓力源——如經濟不安全、貧窮、社會不平等等——深刻地影響和加劇。
大量的研究證據已清楚地揭示了財務困境與心理健康問題之間的強烈關聯。處於債務問題中的人,同時患有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極高 85。財務壓力是焦慮、抑鬱乃至自殺風險的常見誘因 86。經濟危機時期,會增加失業、負債等風險因素,同時削弱工作保障、社會福利等保護性因素,從而對大眾的心理健康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 89。
「心理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Mental Health)這一概念,為我們提供了理解此現象的宏觀框架 90。它指的是個體在生命歷程中所暴露的一系列結構性條件,這些條件直接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並造成群體間的健康不平等。一個充滿貧困、歧視與不確定性的社會環境,會使個體長期處於生存威脅的壓力之下。在這種狀態下,要完成前述三項需要安全感、穩定性與認知資源的人生任務,將變得異常艱鉅。您文本中「阿豪」的故事,便是一個沉痛的例證。童年的貧困與羞恥感,在他心中烙下了「必須賺很多錢才不會被瞧不起」的信念。這個信念驅使他一生都在進行一場永無止境的、以犧牲內在安寧為代價的追逐。他的內耗,其根源不僅在他個人的心理結構中,更深植於那個讓他感到匱乏與羞辱的社會經濟結構之中。
4.2 人權作為心理安適的基石
國際人權原則,為創造一個能讓個體實現心理完整的社會,提供了倫理與法律的基礎。這些原則並非抽象的政治口號,而是維護人類福祉不可或缺的具體保障。
《世界人權宣言》及後續的國際公約,莊嚴地確認了「所有人類成員的固有尊嚴」(inherent dignity of the human person),以及人人有權享有「足以維持其本人及其家屬健康和福利的生活水準」 91。其中,享有「能達到的最高的體質和心理健康的標準」的權利,被明確地視為一項基本人權 93。
這項權利意味著,國家有法律義務去發展和實施相應的法律與政策,確保人人都能獲得有品質的健康服務,並致力於解決導致健康不平等的根源性問題,如貧窮、污名化與歧視 93。一個無法保障其公民基本生存安全、教育機會、工作權利與免於歧視的自由的社會,便是一個系統性地在其公民心中製造內耗的社會。當個體的基本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當其尊嚴被持續踐踏,內在的能量必然會被大量消耗在應對生存威脅與維護心理平衡的掙扎中,而無法用於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與靈性成長。因此,為心理健康奮鬥,在本質上也是為人權奮鬥。
4.3 儀式、社群與集體宣洩:民間傳統的智慧
除了個體層面的心理治療與宏觀層面的制度變革,社群性的靈性實踐在療癒內耗方面,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透過提供社會凝聚力、歸屬感以及一個承載集體情緒表達的容器, powerfully 地療癒著現代社會的疏離之痛。
台灣的媽祖遶境進香活動,便是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案例 95。民俗專家將其描述為一場「台灣人民集體的性靈療癒」 95。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感到孤獨無助,而這樣的宗教活動,首先提供了一個強大的社群凝聚力。它讓擁有共同信仰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在漫長的徒步過程中相互扶持、分享食物與關懷,這種連結本身就具有深刻的療癒作用,直接回應了第一項人生任務——對連結的需求 96。
其次,完成艱辛的徒步旅程,本身就是一種對自我極限的挑戰,能夠極大地提升參與者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 96。沿途陌生人無私的奉獻與善意,則能修復人們對人性的信任,看見良善的循環。
最重要的是,這個儀式為參與者提供了一個安全的、被允許的場域,來進行深刻的情緒釋放(catharsis)。許多信眾在見到神轎時會崩潰哭泣,將積壓已久的痛苦、悲傷與祈願傾瀉而出 95。在那個當下,他們的情緒被整個社群所接納和理解,這直接回應了第二項人生任務——承受強烈情緒。對許多人而言,這趟旅程也是一場「重寫生命故事」的敘事治療。他們不再是自身困境中的被動受害者,而是成為了一個克服萬難、走向神聖目標的朝聖者,一個有力量的主角 97。媽祖信仰在此轉化為一種慈母的意象,為無數受創的心靈提供了最終的慰藉與價值的肯定,同時圓滿了所有三項人生的根本任務。
結論:從內在衝突到大同世界的旅程
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的這趟跨越諸多知識領域的探尋,即將告一段落,但它所指向的內在旅程,卻是每個人一生都在進行的功課。
我們從「內耗」這個現代的標籤出發,發現它是一個神聖的信號,一聲來自靈魂深處的呼喚。它提醒我們,生命中有一些根本的功課尚待完成。它呼喚我們去溫柔地聆聽並接納自己對連結的深切渴望,不再因展現需求而感到羞愧。它邀請我們去學習與內在的情緒風暴共處,不再與之為敵,而是成為自己最安穩的陪伴。它最終引導我們去發現那份不依賴於任何外在成就的、與生俱來的神聖價值。
在這趟旅程中,我們看到,無論是心理學的依附理論、社會學的印象管理、存在主義的自欺,還是儒家的修身、道家的無為、斯多噶的不動心;無論是猶太教的兩種傾向、基督宗教的肉體與聖靈之爭、伊斯蘭教的內在聖戰,還是印度教的梵我合一、佛教唯識宗的轉識成智、華嚴宗的因陀羅網;無論是人權的普世原則,還是媽祖遶境的集體療癒——所有這些看似千差萬別的智慧,最終都指向同一個核心的轉化:從一個被恐懼、匱乏和孤立感所驅動的、狹隘的、建構出的「假我」,轉向一個以慈悲、連結和內在價值為基礎的、廣闊的、真實的「真我」。
內耗的終結,不在於變得更堅強、更努力地去壓制內在的衝突,而在於放下那場戰爭本身。真正的自由,是在努力與休息之間,能夠坦然選擇;是在情緒風暴中,能夠安穩陪伴自己;是在成敗得失裡,仍然深信「我本自具足,我值得被愛」。
這份粗淺的探討,在此以最深的感恩之心, humbly 奉上。它並非最終的答案,而僅是匯入那條通往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的智慧長河中的一滴水。願這趟共同的探尋,能為所有在內耗中掙扎的靈魂,帶來一絲理解的慰藉與前行的光明。
南無阿彌陀佛,感恩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
引用的著作
如何應對內耗?你是內耗型人格嗎?五步驟把自我懷疑轉換為行動 - 方格子,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vocus.cc/article/67822ae3fd89780001fd8584
內耗是什麼?如何停止內耗?告別完美主義,向內耗說再見!,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goodtv.tv/watch?episode=106841
Attachment theory - Wikipedia,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tachment_theory
John Bowlby's Attachment Theory - Simply Psychology,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bowlby.html
Attachment Theory: Bowlby and Ainsworth's Theory Explained - Verywell Mind,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attachment-theory-2795337
Attachment Theory: Build Better Connections - Highland Park Holistic Therapy,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highlandparktherapy.com/blog/understanding-attachment-theory-building-better-relationships-with-yourself-and-others
Attachment theory & our hardwired need for love | Mighty Pursuit,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mightypursuit.com/blog/attachment-theory-our-hardwired-need-for-love/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 Inner Conflict of Beliefs and Actions - Prime Scholars,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primescholars.com/articles/cognitive-dissonance-the-inner-conflict-of-beliefs-and-actions-131664.html
Cognitive Dissonance In Psychology: Definition and Examples,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cognitive-dissonance.html
Cognitive dissonance - Wikipedia,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gnitive_dissonance
Impression management | Research Starters - EBSCO,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history/impression-management
Impression management - Wikipedia,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mpression_management
Self-Presentation Theory - TheoryHub - Academic theories reviews for research and T&L,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open.ncl.ac.uk/theories/17/self-presentation-theory/
Impression Management: Erving Goffman Theory - Simply Psychology,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impression-management.html
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ory by Erving Goffman - Toolshero,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toolshero.com/sociology/impression-management/
Jean Paul Sartre: The Concept of Bad Faith and its Role in Ethical Analysis | by Aakash Pydi,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medium.com/@aakashpydi/jean-paul-sartre-the-concept-of-bad-faith-and-its-role-in-ethical-analysis-93f4553fa242
Sartre's Waiter, 'Bad Faith', and the Harms of Inauthenticity | Philosophy Break,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philosophybreak.com/articles/sartre-waiter-bad-faith-and-the-harms-of-inauthenticity/
Exploring Bad Faith In Existentialism and The Path to Authenticity - Durmonski.com,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durmonski.com/well-being/bad-faith-existentialism/
Identity and Consumerism → Term - Lifestyle → Sustainability Directory,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lifestyle.sustainability-directory.com/term/identity-and-consumerism/
Consumer identity - Wikipedia,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sumer_identity
What Role Does Consumption Play in Identity Formation? → Question,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lifestyle.sustainability-directory.com/question/what-role-does-consumption-play-in-identity-formation/
Self and Identity – Introduction to Consumer Behaviour - BC Open Textbooks,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opentextbc.ca/introconsumerbehaviour/chapter/self-identity/
Consumer Identit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Integration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69629264_Consumer_Identity_A_Comprehensive_Review_and_Integration_of_Contemporary_Research
心理內耗 - MBA智库百科,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iki.mbalib.com/zh-tw/%E5%BF%83%E7%90%86%E5%86%85%E8%80%97
唐慧苑「事事無礙」思想探 - 華嚴專宗學院,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files/paper/thesis/pdf/2011/16-%E6%9D%8E%E8%B2%B4%E8%98%AD-%E5%94%90%E6%85%A7%E8%8B%91%E3%80%8C%E4%BA%8B%E4%BA%8B%E7%84%A1%E7%A4%99%E3%80%8D%E6%80%9D%E6%83%B3%E6%8E%A2.pdf
華嚴宗 - 禪心學苑,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zensoul.org/%E4%BD%9B%E5%AD%B8%E7%B6%93%E5%85%B8/%E5%A4%A7%E4%B9%98%E5%AE%97%E6%B4%BE/item/3127-%E8%8F%AF%E5%9A%B4%E5%AE%97.html
佛學大辭典/十玄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 Wikisource.org,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4%BD%9B%E5%AD%B8%E5%A4%A7%E8%BE%AD%E5%85%B8/%E5%8D%81%E7%8E%84%E9%96%80
華嚴一乘十玄門修學記,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DBLM/resource/ebooks/seeland/huaen/053-c.htm
佛教各宗大意三輯第二種—華嚴宗大意,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book.bfnn.org/books2/1311.htm
ethics.org.au,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ethics.org.au/ethics-explainer-eudaimonia/#:~:text=For%20Aristotle%2C%20eudaimonia%20was%20achieved,Virtue%20is%20moral%20excellence.
Ethics Explainer: What is eudaimonia? - The Ethics Centre,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ethics.org.au/ethics-explainer-eudaimonia/
Pattern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sychopathology - PMC,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234115/
Emotional self-regulation - Wikipedia,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motional_self-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goals in Emotion Regulation models: a systematic review - Frontiers,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ology/articles/10.3389/fpsyg.2024.1425465/full
Emotion, Attention and Regulatory Processes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psych.la.psu.edu/about-us/research/attention-and-regulatory-processes/
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 An Exploration | Grouport Journal,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grouporttherapy.com/blog/emotion-regulation-theory
【內耗心理全解析】為甚麼你總是想太多?心理學5個方法教你擺脫內耗,找回輕鬆人生!,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mindforest.ai/zh-hk/post/internal-struggles-emotional-exhaustion
How Rumination Affects Your Mental Health | Compass Health Center,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compasshealthcenter.net/blog/what-is-rumination-mental-health/
How rumination harms your mental health - Rogers Behavioral Health,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rogersbh.org/blog/how-rumination-harms-your-mental-health/
9 Surprising Things That Quietly Drain Your Mental and Emotional Energy,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anxietycentre.com/articles/9-surprising-things-that-drain-your-mental-and-emotional-energy/
Why Betrayal Drains Your Energy: Understanding Fatigue and How to Recharge,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thepbtinstitute.com/why-betrayal-drains-your-energy-understanding-fatigue-and-how-to-recharge/
How To Tame Negative Emotions - Daily Stoic,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dailystoic.com/how-to-tame-negative-emotions/
The Role of Cortisol in Chronic Stres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 PMC - PubMed Central,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706127/
What Is Apatheia? Learn the Stoic Meaning and How to Practice It - Via Stoica,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viastoica.com/what-is-apatheia/
Emotional reactions and pursuit of Apatheia/Eupathia - Stop kicking the can down the road. : r/Stoicism - Reddit,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reddit.com/r/Stoicism/comments/soab64/emotional_reactions_and_pursuit_of/
Stoicism and Emotion: Don't Repress Your Feelings, Reframe Them | Philosophy Break,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philosophybreak.com/articles/stoicism-and-emotion-dont-repress-your-feelings-reframe-them/
道家思想核心:無為而治與順其自然的智慧,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inzense.com.tw/core-of-taoist-thought-wu-wei-and-wisdom-of-going-with-nature/
無為而無不為- 維基百科,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84%A1%E7%82%BA%E8%80%8C%E7%84%A1%E4%B8%8D%E7%82%BA
無為(道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7%A0%E4%B8%BA_(%E9%81%93%E5%AE%B6)
《老子》「無為思想」的義蘊 - 南華大學,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libap.nhu.edu.tw:8081/Ejournal/AY03002820.pdf
Yetzer hara - Wikipedia,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Yetzer_hara
How to Overcome our Good and Evil Inclinations: Yetzer ha Tov and Yetzer ha Ra,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free.messianicbible.com/feature/yetzer-ha-ra-yetzer-ha-tov/
How to Defeat Your Yetzer Hara - Torah.org,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torah.org/learning/torahtherapy-alone07/
Is there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vil inclination" and the "animal soul"? - Chabad.org,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chabad.org/library/article_cdo/aid/924915/jewish/Evil-Inclination-vs-Animal-Soul.htm
From Genesis to Judgment: Original Sin Fully Explained - Logos Bible Software,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logos.com/grow/hall-original-sin/
Original sin - Wikipedia,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riginal_sin
Inner Conflict and the Christ Dynamic (An IFS Perspective),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innerjourneyblog.weebly.com/current-blog/inner-conflict-and-the-christ-dynamic-an-ifs-perspective
Part One Section Two I. The Creeds Chapter One I Believe In God The Father Article 1 I Believe In God The Father Almighty, Creator Of Heaven And Earth Paragraph 7. The Fall - The Holy See,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vatican.va/content/catechism/en/part_one/section_two/chapter_one/article_1/paragraph_7_the_fall.html
Original Sin and Perfect Salvation | ifaqtheology,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ifaqtheology.com/2016/02/06/original-sin-and-perfect-salvation/
Jihad al nafs - Yaqeen Institute,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yaqeeninstitute.org/wp-content/uploads/2018/04/FINAL-Is-Islam-a-Conquest-Ideology_-On-Jihad-War-Peace.pdf
Jihad - Wikipedia,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ihad
Nafs - Wikipedia,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fs
IMAM GHAZALI ON JIHAD AL-NAFS - FIGHTING THE EG FIGHTING THE EGO - IS MUNI,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is.muni.cz/el/1421/podzim2013/RLB379/um/43815046/43815053/al-Ghazali_-_Jihad_An-Nafs__3p_.pdf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 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dictionary.apa.org/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IN COUNSELING,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instituteofcounseling.org/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in-counseling/
What Is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in Psychology? - Verywell Mind,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2796005
Carl Rogers Humanistic Theory and Contribution to Psychology,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carl-rogers.html
What is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in Psychology?,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
"修齐治平"到底讲什么? - 来自中央纪委网站,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m.ccdi.gov.cn/content/28/68/3412.html
修身八条目古今谈 - 贵州省人大,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gzrd.gov.cn/ztzl/tjxsdrdjgljwhjs/ljwh/202208/t20220829_77669022.html
八條目- 教育百科,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85%AB%E6%A2%9D%E7%9B%AE&search=%E5%85%AB%E6%A2%9D%E7%9B%AE
大学章句:経(4)-八条目,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orai.s502.xrea.com/website/shishodaigaku/%E7%B5%8C/kei04/
孔子为何非常重视修身,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mcfoundation.sg/the-doctrine-of-mean/%E5%AD%94%E5%AD%90%E4%B8%BA%E4%BD%95%E9%9D%9E%E5%B8%B8%E9%87%8D%E8%A7%86%E4%BF%AE%E8%BA%AB/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转载】 - CSDN博客,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blog.csdn.net/u013018618/article/details/89508989
The Journey of the Atman - Hindu Student Council,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hindustudentscouncil.org/the-journey-of-the-atman/
Ātman (Hinduism) - Wikipedia,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4%80tman_(Hinduism)
Brahman Atman Ahimsa Dharma Murti Trimurti Samsara Moksha Karma Aum Ashramas,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northcerney.gloucs.sch.uk/storage/secure_download/eUNGOUN6My96ODRBemdSd0lnN3ExUT09
The Hindu Belief System | Dharma, Karma & Moksha - Lesson - Study.com,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study.com/academy/lesson/the-hindu-belief-system-darma-karma-and-moksha.html
Hinduism 101 | How? - Hindu American Foundation,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hinduamerican.org/hinduism-101/how
正確理解「末那」識 唯識心理分析的觀點(修訂),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chenyuhsi.wordpress.com/2015/09/24/%E6%AD%A3%E7%A2%BA%E7%90%86%E8%A7%A3%E3%80%8C%E6%9C%AB%E9%82%A3%E3%80%8D%E8%AD%98%E2%94%80%E2%94%80%E5%94%AF%E8%AD%98%E5%BF%83%E7%90%86%E5%88%86%E6%9E%90%E7%9A%84%E8%A7%80%E9%BB%9E/
07-06 第七識頌釋義 - 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ddc.shengyen.org/?doc=07-06-008
第七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C%AC%E4%B8%83%E8%AD%98
唯識宗哲理略論,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BJ010/bj10_1_3.htm
淺略談《八識規矩頌》(三)——第七識 - 佛門網,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buddhistdoor.org/mingkok/%E6%B7%BA%E7%95%A5%E8%AB%87%E5%85%AB%E8%AD%98%E8%A6%8F%E7%9F%A9%E9%A0%8C%E4%B8%89mdashmdash%E7%AC%AC%E4%B8%83%E8%AD%98/
Money and mental health facts and statistics,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moneyandmentalhealth.org/money-and-mental-health-facts/
Unravelling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financial stress in a cost-of-living crisis | APS,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psychology.org.au/for-members/publications/inpsych/2023/spring-2023/unravelling-the-psychological-impact
Cost-of-living and mental health |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mentalhealth.org.uk/explore-mental-health/cost-of-living
How financial stress can affect your mental health and 5 things that can help -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uwa.edu.au/news/article/2023/march/how-financial-stress-can-affect-your-mental-health-and-5-things-that-can-help
Impact of economic crises on mental health care: a systematic review - PMC,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061146/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mental health and disorder: evidence, preven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 PMC - PubMed Central,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786006/
Principl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s with mental illn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care | OHCHR,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ohchr.org/en/instruments-mechanisms/instruments/principles-protection-persons-mental-illness-and-improvement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 the United Nations,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un.org/en/about-us/universal-declaration-of-human-rights
Human rights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uman-rights-and-heal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n the right to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 OHCHR,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ohchr.org/en/special-procedures/sr-health/international-standards-right-physical-and-mental-health
林茂賢/台灣宗教具包容性媽祖進香是集體心靈療癒 - 雲論,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716012
白沙屯媽祖進香,除了宗教理由外,竟然還有這4大意義?,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vocus.cc/article/68174dd1fd897800018187f0
信仰,是我們內在的韌性! | 媽祖| 繞境 - 台灣大紀元, 檢索日期:10月 5, 2025, https://www.epochtimes.com.tw/n484298/%E4%BF%A1%E4%BB%B0-%E6%98%AF%E6%88%91%E5%80%91%E5%85%A7%E5%9C%A8%E7%9A%84%E9%9F%8C%E6%80%A7%EF%BC%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