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白沙屯媽祖又開始前往北港進香,雖然在YT直播上眾多的留言都是正向、鼓勵居多,但離開直播平台以後的新聞內容,底下則充斥著各種揶揄、嘲諷,認為這一切都是人為操控,根本不具有任何意義價值存在。
先不論轎子本身的移動,是人為還是由神來控制人改變方向,我認為這樣的民俗文化,撇除掉宗教神蹟以外,還具有下列幾個意義:

一、具有安定與凝聚人心的作用:
對於道教信仰的人來說,繞境、進香等儀式性活動,具有凝聚志同道合的作用,就像基督徒每個周日會聚集在一起,有了這些特定的日子,才有更多理由與機會,藉由共同目的來串連人群,進而有更多的依偎與關懷。試想,在這個科技冷漠又離群索居的年代,有許多人極度缺乏社交的資源與管道,但有了節慶並且賦予其意義後,不僅讓這些平常四散在各地的人,有更多機會相聚在一起,更能因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先不論是否存在神蹟,從人群的角度來看,光是能與同好培養美好的友誼,凝聚而形成一個小型網絡,彼此在過程中分享近況、聊天談心,甚至在疲憊時互相照顧、給予支持,產生團結與安定人心的作用,本身就深具社會意義。

二、富含文化與歷史價值的儀式:
如同巴西嘉年華會(狂歡節)、日本三社祭、德國科隆嘉年華會等等,多半與自身的文化、歷史有相當大的關聯性。例如巴西嘉年華,最早可以溯源至古希臘羅馬時代,後來演變成在「四旬期」進行戒齋的約四十天前,舉行狂歡活動,好解除禁止肉食後的苦悶。除了偏向西方的遊行慶典,日本三社祭也與淺草寺的一尊觀音佛像,以及救起與祭祀神像的檜前兄弟和土師大師有關,沒落的淺草地區因宗教信仰而帶動小村落興起,後來為了感念此三人的奉獻而建造了淺草神社(又稱為三社),最後才演變成三社祭。
媽祖繞境、進香等活動,其實就類似於這些國外的慶典。歷史典故就不再多說明,我們都深知與早期漁業文化、祈福活動大有淵源。其中大甲媽祖的繞境活動,甚至還被美國Discovery列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透過軟性的傳統文化,讓許多外國人也一同投入與感受當地的民俗信仰,甚至還揚名國際,是多麼與有榮焉的事情啊!單就文化與歷史意義來說,難道這還不值得被妥善的傳承與守護嗎?

三、挑戰自我極限的「自我效能感
」:
不光是白沙屯媽祖長達四百多公里的徒步挑戰,其他的繞境祈福活動,其實也都相當考驗著執事人員與信眾們的體力,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我想一般人應該難以在短時間內達成如此困難的挑戰。這樣的信念,不僅是對於宗教的信念,更是對自身使命必達的相信。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
」不謀而合,意指人們是否相信自己能面對困難、有效達成期待的目標,白話來說即是:「相不相信自己能辦到?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容易因為相信自己能做到,更能夠克服在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最後順利達成心中所嚮往。
這一群從早走到晚,從精力充沛到磨破腳皮起水泡,也堅持要走完的信眾們,我相信他們也是帶著高度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一定能辦得到,才能一次又一次的堅持,最後走完全程。這不是神蹟,是因為相信自己,知道自己一定能做到,帶著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來挑戰祈福活動中的各種艱辛,才能一次次的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這些克服困難後所得到的成就感與滿足感,也能在往後的生活中,成為我們的支持與勇氣,在每一次快要撐不下去時,回想當初克服困難的過程與力量,再為自己加油打氣一次。

四、沿途感受台灣人的人情味:
最後,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意義,無關乎神蹟、信仰,而是透過這些繞境、進香等祈福活動,看見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奉獻,感受旁邊陌生人互相支援與照顧的愛心,無條件的供應食物、資源、乘車等等,讓我們看見不管這個世界有沒有神蹟,人與人之間只要願意相互合作、支持彼此,我們就能創造更多奇蹟。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自願幫忙整理沿途的垃圾、幫忙直播讓沒空參加的人能在線上相聚,這些非平白無故就能得來的資源,也都讓我們看見人性中善良的那一面。當然,身為受惠的人,也應該心存感謝與珍惜,才能讓良善的循環繼續延續下去。
這場盛大的慶典活動,讓我們能看見人性的美好,無條件的給予,不為了利益,只願能共襄盛舉讓信念傳承。比起神蹟,這宛如恩典的種種事蹟,也許才是白沙屯媽祖想讓我們看見的真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