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回的照片全是朱宗威老師送的!! 宗威是我們學校森林系的校友


在FB上還經常看到他分享教學樂趣

前幾天寫的粉蝶燈蛾幼蟲全身黑毛, 後來想到全身白色無"長ㄔㄤˊ"毛的蠶,也是蛾的幼蟲
所以問了一下宗威有沒有養過? 結果果真有! 還涵蓋了整個生命週期
備註: 蠶隻幼蟲身上還是有毛,只是毛很短也是白色,所以不明顯...

透過網路宗威分享了他拍的紀錄照片,從卵到成蟲(從一齡到產卵3/31-5/6)

是從一齡開始養,這時候顏色會較黑

長大些的模樣~變白,但不知幾齡?

更大更肥~蠶寶寶吃葉子(宗威拍的影片點選即可進入)
在小時候因為這個模樣會維持較久的時間, 所以對這體型印象較深刻
倒是忘了成蟲(蛾)的模樣!!

接下來開始吐絲結蛹(雖小時候養過但太久遠了所以也沒什麼印象!!!)
不過宗威有上傳Youtube 影片:蠶寶寶結繭-點選即可進入觀賞

繼續吐....

繭之雛形
繭在國語字典裡解釋為:蠶在變成蛹之前,吐絲結成白色或黃色的橢圓形物體

後來在科博館的網站裡找到一篇文章提到"蠶繭的突變體",節錄內容如下:
蠶繭主要有白色、黃色兩種,亦有肉色、淡綠等,繭的顏色主要來源於桑葉,由於蠶品種不同,蠶體內消化管和絲腺對色素的吸收、透過量或合成能力有差異,以致於食下同一種桑葉,而結成不同顏色的繭(1)
黃色的沒見過! 所以請AI幫忙做一張!(如右小圖)
左小圖是宗威養的蠶繭(白色)--裁剪自下圖

蠶繭與蛾
這蛾(家蠶Bombyx mori)是由野家蠶(Bombyx mandarina)馴化而來
在中國已有超過5000年的歷史,並先後傳播到漢字文化圈、印度、尼泊爾,並開啟著名的絲路通至西方國家(2)

破繭畫面~
破了個洞,另外還排出了多餘的體液
是上回看紋白蝶的時候才知道: 剛從蛹中爬出的成蟲在雙翅伸展後,多餘的體液會由肛門排出

展翅的蛾---不過感覺應該要叫"XX蛾"
在Wiki裡稱之為"家蠶蛾 domestic silk moths"(2)

雄蛾會經牠的觸角偵測到雌蛾腹部末端誘引腺散發出的性費洛蒙,然後就會急速拍動其翅,趨近雌蛾並以毛筆器(Hair pencils)散發性費洛蒙的模樣
上圖即是雄性家蠶蛾的毛筆器散發性費洛蒙的模樣~
公蠶蛾散發費洛蒙中(宗威拍的影片點選即可進入)

交配~雌蠶蛾身體較肥胖(2),放到裝麵用的紙盒裡,二雄一雌

交配特寫

接下來就是產卵!

想再養一回的話...就再採桑葉繼續!!
不過宗威說他後來把蠶卵送人了.....

若有機會我還蠻想像小時候那樣再玩一回!!

除了蠶絲有人用之外,便便也有人用喔!
桑葉在蠶的消化道消化後的排泄物俗稱"蠶沙", 一般都用來作肥料或再餵食家畜等
從蠶沙中可提取葉綠素、葉綠素銅鈉鹽、葉綠素鐵鈉鹽、β胡蘿蔔素等成分,在醫學上、化妝品中也有廣泛用途(3)

最後用宗威分享的照片剪剪貼貼,做了張生命週期圖(4)
備註:
1.各齡身長大小只是隨意比例排列
2.養蠶季節:
一年之中最適合養蠶季節為晚秋,而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從十月中旬~十一月底日夜均涼爽無比,尤其中南部更是適當。這個時候秋蠶剛養完不久,如果飼育條件適當,桑園事先施肥管理,防疫工作徹底施行,則造成之繭繭層高,解舒率又好,繭質絕大部份都能達到一級品而絲質亦能達到優等(5)
若夏季養蠶選擇陰涼的房間或角落,至少2面窗戶對流通風,可引入涼風,使室內空氣流動清新,減少室內悶熱。保持室內溫度25~28℃、相對濕度70-85%。以目前白天溫度高於30℃時,建議環控降溫(6)

屬完全變態昆蟲,會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4個形態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

相關分類資訊...節錄自Wiki "蠶"
家蠶是由野家蠶(Bombyx mandarina)馴化而來,漫長的歲月裏古代野蠶馴化成了現代的家蠶,而變異群的其他部分則因不適應環境的變遷而消失,存留的古代野蠶則通過自然選擇而演化為現代的野蠶, 所以目前家蠶與現代的野蠶有著共同的祖先—古代的野蠶(7)
參考文獻:
2.蠶 Wiki
3.農業知識入口網-蠶桑館-蠶桑生產技術-蠶桑的科技研究與應用-蠶繭與蠶沙(糞)之應用
6.夏季養蠶應注意事項農業知識入口網-蠶桑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