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吹哨者遇上沉默:美國司法部對台灣企業的選擇性失明?
我曾正式向美國司法部的吹哨者檢舉信箱(Whistleblower Program)提交檢舉,揭露一家台灣電子上市公司涉嫌雇用駭客,對美國競爭企業發動網路間諜行動。
根據我掌握的資訊,該公司透過非法入侵手段,竊取美國企業的海外客戶名單、成本結構與報價資料,並以台灣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在國際市場上進行不正當競爭。其目的明確:將原屬於競爭對手的客戶轉移至自身公司,藉此牟取利益。這並非我首次向美國政府檢舉類似行為。過去我也曾向美國在台協會(AIT)反映相關資訊安全問題,但同樣未獲實質回應。坦白說,這些基層官員對於跨國企業的不法行為似乎選擇性忽視,甚至視而不見。
更令人憂心的是,美國部分情報與執法單位長期面臨人力資源不足與跨境調查能力受限的問題。這種結構性缺口導致情報斷層,使得外國企業的網路滲透與商業間諜行為難以即時偵測與回應。當制度無法有效處理跨國威脅,吹哨者的努力就淪為孤立無援的警告。
我理解此類案件牽涉複雜的司法與外交層面,但若連基本的回應與處理機制都缺席,對吹哨者而言無異於寒蟬效應,也讓跨國企業的違法行為更加肆無忌憚。
若您是美國政府相關單位,願意處理此事,請透過以下信箱與我聯繫:
📧 lfj960311@gmail.com
我願意提供更多具體資料與證據,協助釐清事實,並期待這起事件能獲得應有的重視與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