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年金馬會選一兩部紀錄片來看。儘管台灣有了Giloo,但仍有太多版本的真相,沒那麼容易接觸到影像的詮釋。現在都還記得2022看完<李歐納.科恩:生命詩旅>的內心顫動,紀錄片帶出他虔敬與世俗的複雜性,有極高影響性但榮光隱晦終至消散─這也是紀錄片的魅力與價值:深入生命的本質,再現並反思所謂的現實。
由李歐納.科恩所創作的《哈利路亞》,其最知名的翻唱版本正來自傑夫.巴克利。
作為一個普通聽眾或觀眾,與其說對<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 It's Never Over, Jeff Buckley, 2025>不滿意不如說是不滿足。當然,電影呈現了許多珍貴的資料:他的電話錄音,以及親近者的訪談,只是電影的最終呈現仍限於明顯的旁觀、流於表面的討好。比方電影的兩個重點:(1)傑夫.巴克利既想擺脫卻不得不承受父親的承繼:電影僅僅只是點出了這點,並透過引用本人的精簡訪談(主持人:「你覺得自己從父親那裡獲得了什麼?」傑夫:「那些記得他的人。下一題。」,但沒有持續深挖他如何重新看待自己與父親的必然相似,以及尋找獨特的努力。(2)再度強調他逝世並非過度用藥,但片中對他的身心症,似乎也只是「他有這個症狀,但當時並不像現在有廣泛理解」、「他逐漸好轉」的突兀轉折。
整部片像是一個資料的拼貼,當然勾起了懷念和感概,但沒有再現和反思就也只會是一般性的「專題報導」:標籤性提出他喜歡哪些樂團,卻略過了帶給他的創作哪些影響;標題式的引用他是當時最具潛力的新人,卻沒有往下拆解他之所以深受大咖盛讚的獨特性。
儘管逝者已逝,但我們仍有他的創作,而本片僅把音樂作為配樂,未能掌握那是他自我表達的另一種語言。
傑夫.巴克利就像一顆流星,我們不只需要知道他曾經來過,而更渴望知道儘管他一閃即逝,為何依然不朽。
#傑夫巴克利 #李歐納科恩 #哈利路亞 #恩典 #紀錄片 #音樂 #2025金馬影展
同場加映:
大師不是一天造成的<大師風華:真愛樂章>:指揮大師伯恩斯坦的傳記劇情片
無法死透的亡魂<繼承風暴>:超可怕的父親遺產
開口唱歌,才能講述自己的故事<罪人>:如果不只是個體而是一個民族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