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金馬影展|03.《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與漫長道別的黑洞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劇照/金馬影展提供,Image Courtrsy of Park Circus / Universal

《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劇照/金馬影展提供,Image Courtrsy of Park Circus / Universal

在我拼命看金馬的那些年,總會排一兩部「音樂人紀錄片」進來調劑身心──Rufus Wainwright、John Lennon、我心愛的 The Swell Season,還有 Sigur Rós 的演唱會,都是在這看的。

看著看著,也漸漸看出藝術家的紀錄片(尤其表演型的藝術家)總有些結構套路:從嬰兒時期的照片開場,介紹父親母親、家學藝術的淵源、親情空缺與傷痕(這很少沒有的),再帶往才華迸發、發跡的早年,以及與商業體制的碰撞/交手,面對名望的不適應(或過度適應)、創作上的觸礁⋯⋯

同時,還要有一條愛情 thread,跟著各個階段細數伴侶們,他們有的大方受訪、侃侃而談,有的則是無可奉告。最後,十之八九會收束在主角逝去,這其中再十之八九,是真的 way too soon──前面那個十之八九,是因為還沒走的主角等同故事未結束,還沒到「拍紀錄片」的時候,所以挺合理的;但後面那個十之八九,則是因為:才華(真正耀眼的),跟一個好的人生,似乎總是相斥。

《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劇照/金馬影展提供,Image Courtrsy of Park Circus / Universal

《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劇照/金馬影展提供,Image Courtrsy of Park Circus / Universal

《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It's Never Over, Jeff Buckley)也遵循這樣的套路,讓我邊看邊覺得熟悉,有種回到家的安全感(?)。同時,我也注意到導演 Amy Berg 在敘事上的兩個特色:一是素材鋪排的細膩,二是速度感的掌控。

先說素材。《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除了有 Jeff Buckley 自己的創作,還有啟發他的那些創作,還有受訪音樂人們的創作。這一切被以高密度、細碎的、但是有敘事意義的方式剪在一塊兒,尤其他有許多翻唱/仿聲,很多時候你還真不確定聽見的是他的聲音,還是原唱的聲音?是 Jeff Buckley 在說話還是誰在說話?甚至,我感覺導演也沒有要讓觀眾清楚區分、或說清楚意識到「形式」的存在,因為到頭來,這部片想逼近的是某種沈浸式、屬於 Jeff Buckley 的 vibe 體驗吧。

那些歌嗓與話語穿插、錄像和手稿交織、Jeff 與他的偶像們交互發光,以及一眾受訪者們的「當年」也與「現在」輝映,彷彿就是一種,模擬 Jeff Buckley 的內在情緒、認知、創意和聲響取材的體驗。

《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劇照/金馬影展提供,Image Courtrsy of Park Circus / Universal

《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劇照/金馬影展提供,Image Courtrsy of Park Circus / Universal

片子開頭沒多久,我就注意到:在出片名字卡(接著是嬰兒照)之前,Amy Berg 先剪了一段他生命中「重要女性們」的思念片段當 intro,但始終沒有上字卡說明他們是誰。一直要到後面他們(依序)在 Jeff Buckley 生命中登場那一刻,才被正式介紹。而且只提一次。片中所有受訪親友皆如此──這顯然是有意識的選擇,目的是降低紀錄片的資訊/說明感,讓人專心感受他們的「關係」本身,即使不清楚他們是誰,也沒關係嗎?

再說速度感。從片子前段飛躍式的奔跑,到中段持續盤旋在 1992 ~ 1994 那幾年,再到最後一段,《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的速度感,突然整個慢了下來。

先承認,戲外看片的我,其實只知道 Jeff Buckley 英年早逝,不知道他具體的死因,也不清楚那個核心周圍有沒有謎霧。於是對我這樣的(無知)觀眾來說,《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多麼貼切的片名)的第三幕成了一個不斷被遞延、我又能感知到它即將到來的終局。因為所有受訪者說話都慢了下來,一股嘆息感開始瀰漫──他們都在避免提及、或說不想面對,那個終究早已過去了很久的終點。

《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劇照/金馬影展提供,Image Courtrsy of Park Circus / Universal

《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劇照/金馬影展提供,Image Courtrsy of Park Circus / Universal

而這樣的觀看經驗像什麼呢?像黑洞。

當你靠近黑洞,時間會整個慢下來,接近無限凝滯──這時候,剛複習完(複習《星際效應》的)《驚奇四超人》的你要說了:不對呀,明明身在其中的人不會感覺到「慢」,是在外面觀察的人才會吧?──沒錯,所以這部紀錄片不只是 Jeff Buckley、那個被吸入黑洞/往黑洞走去的人的故事,也是他身邊的人們在「事後」,用了三十年去回憶,去感受,那個慢速、近乎停滯的流動。

如此逝去,讓愛你之人得花上一輩子,去消化那段「最後時光」,就像在黑洞之外看黑洞,看他們記憶裡的黑洞。

看完《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我也感受到了那急速出發、慢速迫近、與曲終的未散。這部片在其人、其藝、其心上的傳達,是圓滿了。

最後我要說,比起 Rufus Wainwright 或 The Swell Season 是我驚喜朝聖心愛的音樂人,Jeff Buckley 我在看片之前,其實只認識一首他翻唱的〈Hallelujah〉,還是因為另一位音樂人/詩人 Leonard Cohen 的紀錄片。但也因為買了這張票,我得以在戲院中用 THX 認證的音響(沒有業配)聽見這首歌,真是值得。

而現在的我在家打稿,音響放著他唯一的專輯《Grace》,在發行的 31 年後,在地球的另一端。這一切,終究真的值得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時光之硯
893會員
46內容數
許久沒有整理這個園地了,會從種一些小草開始,把生機找回來。
時光之硯的其他內容
2025/11/16
《蒲公英的奇幻漂流》(Planètes)的最大爆點,在於映後時導演說:這部片除了四顆蒲公英種子「主角」是電腦動畫之外,所有的動物、植物、地景都是實拍的──WHAT!??? 那些蕈菇、苔蘚、青蛙、蝌蚪、螳螂、蛞蝓、巨蛾、蜜蜂⋯⋯就連螢火蟲都是真實拍攝嗎!這一點,瞬間改變了我對這片的評價系統。
Thumbnail
2025/11/16
《蒲公英的奇幻漂流》(Planètes)的最大爆點,在於映後時導演說:這部片除了四顆蒲公英種子「主角」是電腦動畫之外,所有的動物、植物、地景都是實拍的──WHAT!??? 那些蕈菇、苔蘚、青蛙、蝌蚪、螳螂、蛞蝓、巨蛾、蜜蜂⋯⋯就連螢火蟲都是真實拍攝嗎!這一點,瞬間改變了我對這片的評價系統。
Thumbnail
2025/11/15
約莫是 2018 年,有兩部美國紀錄片《社群動物》(Social Animals)、《美利堅網紅帝國》(The American Meme)都是拍當時的新興網紅,其創作有圖像有影片,都靠著累積粉絲、撐住流量,換得贊助或其他變現方式,也都為了維持產出不墜,而面臨焦慮/壓力/疲乏,甚至其中有以拍胡鬧、搞
Thumbnail
2025/11/15
約莫是 2018 年,有兩部美國紀錄片《社群動物》(Social Animals)、《美利堅網紅帝國》(The American Meme)都是拍當時的新興網紅,其創作有圖像有影片,都靠著累積粉絲、撐住流量,換得贊助或其他變現方式,也都為了維持產出不墜,而面臨焦慮/壓力/疲乏,甚至其中有以拍胡鬧、搞
Thumbnail
2020/10/31
往往我們因為知道難,因為認定時機已過,就選擇了先放著不去看,先忙著過日子,過著過著人生也就過了。但這部戲用寵物溝通,或其實是一個個超然、全知的「毛家人」為媒介,繞過那些打牢的結,言語的障,還有不看當下只困在過去的眼光,彷彿是對你的內在、或「替」你內在的另一個聲音說話。
Thumbnail
2020/10/31
往往我們因為知道難,因為認定時機已過,就選擇了先放著不去看,先忙著過日子,過著過著人生也就過了。但這部戲用寵物溝通,或其實是一個個超然、全知的「毛家人」為媒介,繞過那些打牢的結,言語的障,還有不看當下只困在過去的眼光,彷彿是對你的內在、或「替」你內在的另一個聲音說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釀電影】「金馬 ╳ 威秀聯名影廳」|A24 作品選專題:無論是關注 A24 招牌的正宗邪點電影,又或是以肉體恐怖借喻異色社會、深刻看見國族/家庭/個體創傷經驗的藝術電影,皆獨具個人的寫作風格與關注焦點——在骨肉皮之間,那一道攸關生的縫隙——或許重造骨血的靈光就在這裡。
Thumbnail
【​釀電影】「金馬 ╳ 威秀聯名影廳」|A24 作品選專題:無論是關注 A24 招牌的正宗邪點電影,又或是以肉體恐怖借喻異色社會、深刻看見國族/家庭/個體創傷經驗的藝術電影,皆獨具個人的寫作風格與關注焦點——在骨肉皮之間,那一道攸關生的縫隙——或許重造骨血的靈光就在這裡。
Thumbnail
2020 年第一季的釀電影講座【上擂台寫影評|金馬徵文評審的點點滴滴X頒獎典禮】在上週六(1/18)順利舉行,在本次「釀電影 X 2019 金馬影展影評徵文比賽」擔任評審的楊元鈴、謝佳錦、張硯拓皆來到現場,除了和大家分享評審過程的心得,也談了從事影評多年的心路,從寫作初衷到社群時代的文章特質變遷⋯⋯
Thumbnail
2020 年第一季的釀電影講座【上擂台寫影評|金馬徵文評審的點點滴滴X頒獎典禮】在上週六(1/18)順利舉行,在本次「釀電影 X 2019 金馬影展影評徵文比賽」擔任評審的楊元鈴、謝佳錦、張硯拓皆來到現場,除了和大家分享評審過程的心得,也談了從事影評多年的心路,從寫作初衷到社群時代的文章特質變遷⋯⋯
Thumbnail
整體而言,我們得到的結論是:愛看電影、對電影有想法的人其實很多,這些人散佈在各行各業,各有各自的專業,也許不以評論維生,甚至沒有常態地產出文字,但是要論「電影品味」、及「品評電影」的能力,台灣這個地方可謂是臥虎藏龍。
Thumbnail
整體而言,我們得到的結論是:愛看電影、對電影有想法的人其實很多,這些人散佈在各行各業,各有各自的專業,也許不以評論維生,甚至沒有常態地產出文字,但是要論「電影品味」、及「品評電影」的能力,台灣這個地方可謂是臥虎藏龍。
Thumbnail
自然與人是否有和諧的時候?彼此依賴、互相詮釋,成為密不可分的一體。《擺渡之歌》實現了這個光景。不論是依山傍水的群青、彩霞餘暉的豔紅,還是落雪紛紛的蒼白,都與景中人相映相襯。一場電影像一幅寫意山水畫,寫人時用工筆,寫景時用潑墨,在大開大闔間,呈現最難以明說的空靈之境。
Thumbnail
自然與人是否有和諧的時候?彼此依賴、互相詮釋,成為密不可分的一體。《擺渡之歌》實現了這個光景。不論是依山傍水的群青、彩霞餘暉的豔紅,還是落雪紛紛的蒼白,都與景中人相映相襯。一場電影像一幅寫意山水畫,寫人時用工筆,寫景時用潑墨,在大開大闔間,呈現最難以明說的空靈之境。
Thumbnail
導演與演員聯手創造了一個色彩斑斕、慾望橫流,卻渴愛荒涼的城市景象,令人驚嘆。艾瑪本是個太過飄渺虛無的形象,但關於這個角色的靈魂空洞也吸引觀眾去思考猜測,與電影一起共同創造完整了這個角色,使得這個千姿百態的女主角具有說服力。看完電影之後,我仍舊深陷在以艾瑪為名的漩渦之中,心甘情願而無法自拔。
Thumbnail
導演與演員聯手創造了一個色彩斑斕、慾望橫流,卻渴愛荒涼的城市景象,令人驚嘆。艾瑪本是個太過飄渺虛無的形象,但關於這個角色的靈魂空洞也吸引觀眾去思考猜測,與電影一起共同創造完整了這個角色,使得這個千姿百態的女主角具有說服力。看完電影之後,我仍舊深陷在以艾瑪為名的漩渦之中,心甘情願而無法自拔。
Thumbnail
廖克發的作品長年關注邊緣族群的生活,也將觸角伸入了新住民的離散史,慣用文火慢熬的流動影像,舉重若輕的掌握了畫面的節奏與表現了敘事的成熟度,不論是沿著歷史的軸線回望,或是細膩觀察之後的反芻,他的起點是自身的故事,終點是自己的國族記憶。他藉由電影找到了一種歸屬感,是那種哀而不傷、隨遇而安的豁然開朗。
Thumbnail
廖克發的作品長年關注邊緣族群的生活,也將觸角伸入了新住民的離散史,慣用文火慢熬的流動影像,舉重若輕的掌握了畫面的節奏與表現了敘事的成熟度,不論是沿著歷史的軸線回望,或是細膩觀察之後的反芻,他的起點是自身的故事,終點是自己的國族記憶。他藉由電影找到了一種歸屬感,是那種哀而不傷、隨遇而安的豁然開朗。
Thumbnail
本片做為日本與烏茲別克建交 25 周年紀念之作,導演黑澤清並未將這些矛盾矯情地融合,而是以一種冷靜但不冷漠的觀點將之並置。片中葉子不斷以不甚流利的英語嘗試與烏國人溝通,卻始終只得到烏語的回應,全片沒有翻譯在場的情況下,「語言的溝通」幾乎是無效的,然而,失去語言這個媒介,生命就沒有共存的可能了嗎?
Thumbnail
本片做為日本與烏茲別克建交 25 周年紀念之作,導演黑澤清並未將這些矛盾矯情地融合,而是以一種冷靜但不冷漠的觀點將之並置。片中葉子不斷以不甚流利的英語嘗試與烏國人溝通,卻始終只得到烏語的回應,全片沒有翻譯在場的情況下,「語言的溝通」幾乎是無效的,然而,失去語言這個媒介,生命就沒有共存的可能了嗎?
Thumbnail
當主持人問比莉:「妳不覺得自己是藝術家嗎?」她笑著搖頭擺手,難得流露出小女孩般的靦腆,如同不認為自己有資格擁有純粹美好的愛。我不禁想,在這樣的人生裡,音樂和創作對她而言是救贖嗎?抑或是讓她反覆跌入深淵的推手?但音樂就長在她靈魂裡,即便心知肚明自己的才華讓身邊人都想利用她,也不可能使她放棄歌唱。
Thumbnail
當主持人問比莉:「妳不覺得自己是藝術家嗎?」她笑著搖頭擺手,難得流露出小女孩般的靦腆,如同不認為自己有資格擁有純粹美好的愛。我不禁想,在這樣的人生裡,音樂和創作對她而言是救贖嗎?抑或是讓她反覆跌入深淵的推手?但音樂就長在她靈魂裡,即便心知肚明自己的才華讓身邊人都想利用她,也不可能使她放棄歌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