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劇照/金馬影展提供,Image Courtrsy of Park Circus / Universal
在我拼命看金馬的那些年,總會排一兩部「音樂人紀錄片」進來調劑身心──Rufus Wainwright、John Lennon、我心愛的 The Swell Season,還有 Sigur Rós 的演唱會,都是在這看的。
看著看著,也漸漸看出藝術家的紀錄片(尤其表演型的藝術家)總有些結構套路:從嬰兒時期的照片開場,介紹父親母親、家學藝術的淵源、親情空缺與傷痕(這很少沒有的),再帶往才華迸發、發跡的早年,以及與商業體制的碰撞/交手,面對名望的不適應(或過度適應)、創作上的觸礁⋯⋯
同時,還要有一條愛情 thread,跟著各個階段細數伴侶們,他們有的大方受訪、侃侃而談,有的則是無可奉告。最後,十之八九會收束在主角逝去,這其中再十之八九,是真的 way too soon──前面那個十之八九,是因為還沒走的主角等同故事未結束,還沒到「拍紀錄片」的時候,所以挺合理的;但後面那個十之八九,則是因為:才華(真正耀眼的),跟一個好的人生,似乎總是相斥。
《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劇照/金馬影展提供,Image Courtrsy of Park Circus / Universal
《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It's Never Over, Jeff Buckley)也遵循這樣的套路,讓我邊看邊覺得熟悉,有種回到家的安全感(?)。同時,我也注意到導演 Amy Berg 在敘事上的兩個特色:一是素材鋪排的細膩,二是速度感的掌控。
先說素材。《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除了有 Jeff Buckley 自己的創作,還有啟發他的那些創作,還有受訪音樂人們的創作。這一切被以高密度、細碎的、但是有敘事意義的方式剪在一塊兒,尤其他有許多翻唱/仿聲,很多時候你還真不確定聽見的是他的聲音,還是原唱的聲音?是 Jeff Buckley 在說話還是誰在說話?甚至,我感覺導演也沒有要讓觀眾清楚區分、或說清楚意識到「形式」的存在,因為到頭來,這部片想逼近的是某種沈浸式、屬於 Jeff Buckley 的 vibe 體驗吧。
那些歌嗓與話語穿插、錄像和手稿交織、Jeff 與他的偶像們交互發光,以及一眾受訪者們的「當年」也與「現在」輝映,彷彿就是一種,模擬 Jeff Buckley 的內在情緒、認知、創意和聲響取材的體驗。

《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劇照/金馬影展提供,Image Courtrsy of Park Circus / Universal
片子開頭沒多久,我就注意到:在出片名字卡(接著是嬰兒照)之前,Amy Berg 先剪了一段他生命中「重要女性們」的思念片段當 intro,但始終沒有上字卡說明他們是誰。一直要到後面他們(依序)在 Jeff Buckley 生命中登場那一刻,才被正式介紹。而且只提一次。片中所有受訪親友皆如此──這顯然是有意識的選擇,目的是降低紀錄片的資訊/說明感,讓人專心感受他們的「關係」本身,即使不清楚他們是誰,也沒關係嗎?
再說速度感。從片子前段飛躍式的奔跑,到中段持續盤旋在 1992 ~ 1994 那幾年,再到最後一段,《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的速度感,突然整個慢了下來。
先承認,戲外看片的我,其實只知道 Jeff Buckley 英年早逝,不知道他具體的死因,也不清楚那個核心周圍有沒有謎霧。於是對我這樣的(無知)觀眾來說,《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多麼貼切的片名)的第三幕成了一個不斷被遞延、我又能感知到它即將到來的終局。因為所有受訪者說話都慢了下來,一股嘆息感開始瀰漫──他們都在避免提及、或說不想面對,那個終究早已過去了很久的終點。

《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劇照/金馬影展提供,Image Courtrsy of Park Circus / Universal
而這樣的觀看經驗像什麼呢?像黑洞。
當你靠近黑洞,時間會整個慢下來,接近無限凝滯──這時候,剛複習完(複習《星際效應》的)《驚奇四超人》的你要說了:不對呀,明明身在其中的人不會感覺到「慢」,是在外面觀察的人才會吧?──沒錯,所以這部紀錄片不只是 Jeff Buckley、那個被吸入黑洞/往黑洞走去的人的故事,也是他身邊的人們在「事後」,用了三十年去回憶,去感受,那個慢速、近乎停滯的流動。
如此逝去,讓愛你之人得花上一輩子,去消化那段「最後時光」,就像在黑洞之外看黑洞,看他們記憶裡的黑洞。
看完《傑夫巴克利:曲終未散》,我也感受到了那急速出發、慢速迫近、與曲終的未散。這部片在其人、其藝、其心上的傳達,是圓滿了。
最後我要說,比起 Rufus Wainwright 或 The Swell Season 是我驚喜朝聖心愛的音樂人,Jeff Buckley 我在看片之前,其實只認識一首他翻唱的〈Hallelujah〉,還是因為另一位音樂人/詩人 Leonard Cohen 的紀錄片。但也因為買了這張票,我得以在戲院中用 THX 認證的音響(沒有業配)聽見這首歌,真是值得。
而現在的我在家打稿,音響放著他唯一的專輯《Grace》,在發行的 31 年後,在地球的另一端。這一切,終究真的值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