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起台灣首次的官辦美展「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1927-1936)、「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1938-1943),距今已近九十年,由日本統治台灣三十多年後所創辦,回顧當時,台日交流逐漸增多,藝文界的接力建言與期盼,及殖民地朝鮮展的成功前例,官方亦期望藉由母國帝展制度,來宣揚台灣文化建設的成果;在整合資源下,展開行政運作、懇談會及票選台灣八景[1]之熱身活動,點燃島都秋天之藝術盛事(圖1-3),期間行政策略的規劃,引領市民走入會場,也開啟台灣美術邁向教育推廣之肇始。
閱覽十六年的官展過程,總督府以文教、社會二課來進行規劃,在籌辦幹部有:「會長、副會長、評議委員、審查委員長、審查委員、幹事、秘書等,會長由台灣教育會會長、副會長由台灣教育會副會長擔任,
[2]而其他幹部則由會長聘任之」。其中「評議委員(如表1)」如同現今「諮詢委員」之公關運作模式,橫向拉攏政、商界及文化人士的參與,創造官民合作的機制。
[3]在運作上,以「幹事會」為協商決策,縱向制定行政流程、編列經費、會場事務、審查安排、及邀聘各方人士參與等。
雖然,展出日程僅約十多天,與現今展覽會動輒一個月以上的日程,運作時間上較短,而無法規劃多樣性活動,及開發相關之文創商品等,僅能夠以動員的方式,來擴大觀眾的參與層面。但深究其中,仍有許多策略的運用,是值得回顧參考的軌跡;有鑒於此,本文將焦距在歷回台、府展之推廣教育探討。
資料來源
[1]在配合宣傳上,由「台灣日日新聞社」規劃票選台灣八景活動,來行銷台灣的風物特色。台灣八景:淡水、旭岡(基隆)、太魯閣峽、日月潭、阿里山、八仙山(台中)、壽山(高雄)、鵝鑾鼻。為免遺珠之憾,再添十二勝:草山(陽明山)、次高山(雪山)、烏來、八卦山、大溪、霧社、角板山、北港、五指山(新竹縣)、虎頭埤、獅頭山、旗山。及別格二處:台灣神社與新高山(玉山)。
[2]日治時期的政府官員普遍兼任多項職務:如總務長官擔任台灣教育會會長,又兼任官展幹部的會長,文教局長擔任台灣教育會副會長,兼任官展幹部的副會長。
[3]有關「評議委員」之功能於第2回(1928)台展新任「會長」河原田稼吉(台湾總督府總務長官)說明「美術展覽會是由台灣教育會主辦,開設宗旨是為普及本島的藝術思想,並獎勵台灣獨特的藝術創造,期待能對原本不被重視的此方面獲得重視,進而影響風俗民情。並設置『評議委員』制度,期盼能夠在官民一同的協力之下,讓藝術界能獲得適當的發展,特別委託本島之重要地位人士擔任,針對重要事項做建議,期望能彙整出各方意見後進行此事業,希望在擔任者的努力下,今年也能擁有與去年相同的成果,也希望各位能給予支持與聲援。」《台灣日日新報》1928年9月4日第7版。〈第二囘台展を控へて∕美術を語る集り∕操觚業者を招待して∕河原田長官主催晩餐會∕長官の挨拶〉(等待第二回台展∕邀請文筆業者∕聚集談論美術∕河原田長官主辦晚餐會∕長官致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