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雀雀 2016 年,我的第二個小孩跟這個世界見面了。第二回當媽,一切都上手許多,然而生活的混亂也是兩倍加乘。大寶照書養,二寶就不了,很多事情的確得過且過得多,但唯有一件事我堅持住了,那就是一歲開始,就帶孩子進戲院看電影。帶不受控的幼孩進電影院其實並不輕鬆,說是職業之便或工作所習所需都好,這大概是我在不斷妥協的日常裡,難得具理想性的奔忙。 巧虎電影是孩子第一次進電影院的好選擇 三年前,大寶阿吉一歲,開始被巧虎大神的節目給吸引,彼時竟有片商首度引進巧虎電影《巧虎與小白鯨的大冒險》,當時自然是二話不說,首映當天就躬逢其盛帶他去朝聖。巧虎電影標榜「讓觀眾們都能在戲院裡盡情跟著唱跳拍手」,那一天,一群小鬼在電影院內唱唱跳跳好不熱鬧,那樣正好,帶一歲小孩進電影院,最擔心他怕安靜和怕黑想走人。但戲院電影初體驗以巧虎做開始,其副作用大概就是他以為電影院裡面是可以走動、扭動和講話的,後來為了矯正大寶這種「觀影習慣」,每次在戲院裡總要不厭其煩地拉住他、把他固定在座位上,以及上百次地以噓聲和「安靜看完電影再跟你說」回應他看電影時不時冒出來的問題、和想立即和大人分享的熱切言行。 但至少,我們成功讓他喜歡上去電影院看電影了。 巧虎電影是他第一次的電影院體驗。後來也就固定都會帶大寶阿吉進戲院看新上片的巧虎。在日本,巧虎電影是固定年年推出一部,而在台灣,從《巧虎與小白鯨的大冒險》以來,三年來歷經了《巧虎電影:巧虎搶救天空樹》和《巧虎:繪本王國歷險記》三部片,台灣小朋友都是事隔一年才能看到去年春天在日本上映的巧虎電影。而且台灣的代理片商也一直換,直到 2017 年和今年 2018 的《巧虎的彩虹綠洲》才都是由全民大劇團股份引進電影,我總覺得在台灣即將秀出 1%下限的超低生育率的現在(聽說要近3%才有經濟發展的平衡力),引進巧虎電影者不是在做公益,就是公司負責人剛好自己家裡有小孩。 動畫片與歌舞片是孩子的好朋友 講回 2017 年。從 2015 年,大寶阿吉就開始維持著幾乎每個月都會進戲院看電影的習慣,2017 年他共進戲院 20 次,觀賞片單為《海洋奇緣》、《樂高蝙蝠俠電影》、《酷瓜人生》、《美女與野獸》、《黑貓魯道夫》、《藍色小精靈:失落的藍藍村》、《寶貝老闆》、《神偷奶爸 3》、《汽車總動員 3》、《蠟筆小新電影:宇宙人Pi力來襲!》、《電影版妖怪手錶:飛天巨鯨與兩個世界的大冒險喵!》、《瑪莉與魔女之花》、《樂高旋風忍者電影》、《精靈寶可夢劇場版:就決定是你了!》、《可可夜總會》、《小貓巴克里》(金馬影展)、《怪物主題樂園》(金馬影展)、《誰是大壞狐》(金馬影展)、《麵包超人電影版:布魯布魯的尋寶大冒險!》、《大娛樂家》。除了《美女與野獸》和《大娛樂家》之外,看的都是動畫電影。 因為個人的(影評)職業病使然,看完電影我會和小朋友討論電影劇情,甚至要孩子給出評分,錄下他童言童語又煞有介事的評論影音。不過在孩子的世界裡大概什麼都很新鮮有趣,不時給出滿分十分的超高佛心分數,要他分數給低一點他也不依,讓我有點計暫美條(台)。 然而同樣都是給十分滿分的電影,小孩子依然會在言語間透露出一種很直覺式的觀影品味。例如一般家庭出身的他竟然能夠理解《酷瓜人生》的多元成家概念,為主角找到適合自己的家人而高興。在《寶貝老闆》中對號入座找到自我投射的位置,並真心認定弟弟就是寶貝老闆的態度也令我瞠目不已。 《怪物主題樂園》劇照/來源:電影官方網站 第一次看金馬影展就上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終於圓了一個夢,開始帶他去看金馬影展。以前把金馬影展想得太神聖,怕帶嬰幼童進場會吵到別人,誰知這次去看了三部卡通,三場都有其他屁孩吵鬧,一個比一個大聲。另一方面,坐在我們周遭的觀眾也很友善,沒有親子咬耳朵時被他人制止的情況發生,實際體驗之後寬心不少,一度還遺憾自己太晚帶他看金馬影展了。 在《小貓巴克里》、《怪物主題樂園》和《誰是大壞狐》中,意外的是四歲的他最喜歡的是《怪物主題樂園》,顛覆了一些他對好人和壞人的定義、長相和作為的既有認知,其活屍風格繪風也沒讓孩子怯步。且,還因為先看了《怪物主題樂園》之後馬上接著看《誰是大壞狐》,屁孩還覺得《誰是大壞狐》太無聊了。其實《怪物主題樂園》是普遍級,六歲才能進場觀影,感謝金馬影展並沒有嚴格實施觀眾分級進場之規定(此話一出,是否明年之後進場時小孩的年齡抓取就會變嚴格了?)要不然大寶也無法看到《怪物主題樂園》這部精采的動畫電影。 三年來帶小孩進電影院看那麼多片,看來看去卻沒能帶他們進電影院看適合他們觀賞的台片,說我完全不沮喪是騙人的。幸好 2017 年有《小貓巴克里》,更值得慶幸的是 2018 年一開始就有《幸福路上》問世。《幸福路上》其實是給大人看的動畫,但對於四十歲以前的台灣人而言,不論是我或者是我的孩子,這部電影都是值得一探究竟的珍貴時代記憶,那個「電影分級注意到,囡仔就袂罵罵號」的小琪長大了,並且帶著她的生命經驗與我們分享。台灣觀眾是這麼難得才能從大銀幕上看到與自己生命聲息相近的電影動畫作品啊!連讓孩子沈浸在電影那令人熟悉(國語)又陌生(台語、英語)的語言中這件事本身,都是那麼地有意義。 《可可夜總會》劇照/博偉提供 超越語言、故事與電影本身的價值 不識字的幼童看電影多少會遇上語言問題,我的基本因應方式是:在觀賞外語配音片的前一晚,會先利用床邊故事時間把整個故事講一遍。待到隔天,看片當下盡量不要幫忙解釋劇情,小孩轉頭過來問話都一律以咬耳朵回應「看完再問我」這句話。由於我們帶小孩看電影,多數是看動畫片或歌舞片,而像是《海洋奇緣》、《美女與野獸》、《可可夜總會》、《麵包超人》和《大娛樂家》這些一直在唱歌的電影,說實在的也不用太擔心小朋友看不懂,小孩子的看電影能力是超越語言本身的。 三年來,帶著小朋友往電影院跑的日子裡,親子間有默契地完成了一些「看電影日」的流程儀式,包括事前事後都將電影題材化為床邊故事,買餅乾麵包果汁等點心讓孩子進場享受摸黑野餐的特權(吃東西配電影是一種高級享受,在家吃飯是不能配電視的),而且在家裡看電視也不可能有爸媽全程陪伴,一起笑一起唱。我們在費盡心思循循善誘/利誘之下,有意識地在讓小孩感覺到:能夠去電影院看電影,不只是能看到一個故事而已。而如今,這也已經成為了他生活中最期待發生的一件事。我不免也想起兒時被長輩帶進電影院的時光。以前還能帶滷味雞腿進去啃,當時是那麼地期待成龍或周星馳的新片問世,現在不論是雞腿,還是華語動作片和喜劇片,竟然都是如此地不可得。 2017 年,阿吉的弟弟一歲,也加入進電影院的行列。對阿吉而言,弟弟根本就是《寶貝老闆》,囂張跋扈脾氣不好,還天天欺負哥哥。可是進電影院的時候,四歲的哥哥一副老江湖姿態,牽起一歲弟弟的手勇闖喜滿客地毯路去看麵包超人電影的樣子、還有在影廳內叫弟弟坐好看片並拍弟弟頭的樣子、以及弟弟初次看到大銀幕後尋找到光源後跟我咿咿呀呀地解釋電影是從座位最後面投影到前面的辦案精神,都成了母親看在眼裡立馬儲存進心坎裡的珍貴記憶。一家人能一起高興地做一件事,而且是和電影有關,人生夫復何求? 孩子,期待你成為一個愛看電影的人 帶著小孩進戲院需要克服的問題很多,有些甚至無法克服,孩子總有初初接觸電影院的不可預期反應,哭鬧或想離場都是正常,我從一開始挑片和備齊食物等等的前製作業,都是為了因應這些事情而生的,雖然至今很幸運地、沒真的帶小孩中途離場過,但依然能夠理解帶著小朋友落荒離席的家庭。而其實,除了心理情緒那一關比較難過之外,小孩子的生理體型已經不是進戲院的障礙:現在多數電影院都有提供小朋友座位增高墊,威秀是沙發墊而喜滿客與 in89 是塑膠椅,都可幫助孩童觀影時不至於被前座擋住。 很多人問過我,是不是要帶領小孩走向「兒童影評之路」? 我只是想讓小孩子至少能成為一個愛電影的人。 2017 年過完後,我至少還能跟他們說: 孩子,家裡沒有金山銀山讓你們享受,也沒辦法有餘裕常常帶你們到處旅行,老媽這輩子目前最富有的部分,就是有看不完的電影等著我去沈浸。等不及等你們更長大、更懂事一點才牽你們的手進戲院,所以你們都是一歲就開始進電影院,在影廳裡跟著電影去旅行了。 現在有了電影分級制度,你們可能很難走入戲院觀賞一部限制級的電影,無法體會聞天祥或西斯柯爾(Gene Siskel, 1946~1999)孩提時代那種進戲院窺視「大人的電影」的冒險刺激。但是別擔心,只要是好片,我都會努力讓它在我們的家庭劇院被你們看見。 2017 年,對你們而言,只是一個開始。2018 年來了,讓我們再去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不同的片。 至於我們的家庭電影院經驗,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照片提供:雀雀 ※ ※ ※ 雀雀,本名簡盈柔,台南人,台灣交通大學建築所畢。 影評修行者,曾任金馬影展亞洲電影觀察團、台北電影節媒體評審、北影部落客評審、痞客邦金點賞十大最佳娛樂部落客,專欄文章暨聲影散見於台灣各媒體平台,基地在雀雀看電影網站。 ※ ※ ※ 【釀電影】2018年1月號(訂閱方案請看這裡) 《我們的2017》專題 香功堂主的2017:〈給 2027 年的你/我〉 雀雀的2017:〈一歲開始,帶孩子跟著電影去旅行〉 Lizzy的2017:〈在多重人生任務的夾縫中做自己〉 唐澄暐的2017:〈二十年後的此時〉 鄧九雲的2017:〈My Good Time〉 馬欣的2017:〈抱歉,我的麥田裡沒有「時間」的存在。〉 孫雅為的2017:〈請給我一部電影的時間〉 《釀影評》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以詹姆斯.艾佛利的創作脈絡切入〉by 波波 ※ ※ ※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