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國大陸變天前夕後期,大批國術教頭避走香港,令南方此一小隅,既奇怪亦偶然地保留了不少傳統武術的血脈,避開了日後國內各種毀門滅派的政治運動,甚至發揚光大,遠征海外。這本是眼見為真的事實,但當你嘗試翻閱國內出版的「正統」近代中國武術史或體育史,香港本土武術、武館文化等等,可以用「幾乎隱形」來概括之,似乎二戰之後,除卻國內的體操化武術,中國武術再沒有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包括港澳臺三地﹞發展過。至於李小龍是如何「爆」出來的?這條問題恐怕要列入國家機密了。
當然,香港人自己也有責任系統地整理這一段獨特的歷史。這一本比較「簡陋」的訪問集:《武者 — 香港武林口述歷史》,也許是填補「口述歷史」這個空檔的重要嘗試。書本內容是一對一的訪問集,每篇訪問一名武者,其背景、「門派」、經歷都有其獨特之處,但受訪者不一定是甚麼「掌門人」或武術教練,例如其中一位受訪者倪秉郎,學習鄭式太極,同時是香港電台資訊節目《功夫傳奇》的監製。甚麼因素激發他製作這個經典節目?這個也應該歸入香港武術史重要一環。還有非華人西洋拳手的訪問等等,讀完多個武者的訪問,知道香港這個武林原來比我了解中還要廣闊、深厚。門派之多、武風之盛,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
我批評她「簡陋」,因為每一篇訪問都「到喉唔到肺」﹝簡短,吊人胃口﹞,篇幅觸及個人經歷,談不上太多武術門派的歷史、內涵。我體諒出版人背後的捉襟見肘,希望日後會有更好的「香港武術史」專輯出版。
補充:稍後一段日子,筆者發現了另一本較詳盡的香港武術史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