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見到碩導夢慈老師開始轉向音樂歷史研究,以美軍俱樂部的無名樂手為題,找尋台灣熱門音樂史的痕跡(請參閱:
〈尋找無聲之歌、無名樂人: 臺灣熱門音樂史研究方法的幾個思考〉),因而我深知音樂歷史研究的辛苦。困難點除了須長期耙梳大量的資料與史料之外,更令人害怕與恐懼的是長者逐漸在老去、死亡,進而一代的記憶就消失了。
當我打開《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香港早期音樂發展歷程(1930s-1950s)》一書的自序,上頭寫著「本書的首要目的,是要搶救那個年代的音樂回憶,從零散、依稀的狀態,把碎片經過整理放進音樂大拼圖。」除了感動之外,也想起碩導說起她先從快消失的研究做起,我們像是在跟時間賽跑的人。
此書第一部分為歷史口述,共有十位從事不同音樂類型的音樂家接受採訪。「Uncle Ray郭利民的音樂源自於澳門難民營廚房裡敲打廚具、林樂培因習樂加入稅局、沈鑒治二戰前後兩赴香江、費明儀面臨不斷的取捨抉擇、盧景文從手風琴到圓號、何承天日佔時期到利舞台看大戲、東尼・卡比奧見證音樂轉型和流行音樂的崛起,蕭炯從收音機粵曲和教會聖詩受到的啟蒙,黎小田對古典音樂訓練的叛逆、羅乃新偶然上鋼琴第一課等。(頁12)」
從知道這些受訪者的名字,再到youtube上搜尋香港電視台製作的專題節目,覺得格外貼近一個人物的生命經歷。如Uncle Ray就有〈
香港百人 第五十三集〉、費明儀
〈香港故事 -音樂‧人間:唱好中國音〉等。另外我更推薦沒有在書本訪談中出現的
菲律賓樂手戴樂民(Romeo Diaz),書中則是以另外一位菲律賓音樂人東尼・卡比奧來討論,「見證香港社會的音樂品味從原本演奏通俗西洋古典,漸漸轉變為流行音樂以致時代曲的過程」(頁216)。菲律賓樂手對於台灣,乃至東南亞的音樂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度,也是追尋音樂歷史的一條線索。
此書除了歷史口述之外,更有七篇的音樂專題補充香港音樂史的發展。共有「黑木唱片留給香港的音樂史話」、「香港學校音樂協會對音樂教育的貢獻」、「不見經傳的三十年代音樂社熱潮」、「城市創意:粵曲、粵劇與新媒體的跨界互動」、「1930-1959年間香港廣播音樂管見」、「香港二戰前後的合唱活動概述」、「日佔時期的香港音樂初探」。
最後想以自己的經驗作為小結,碩士班因為追尋台中薩克斯風產業與同好圈的發展,有機會接觸到早期在美軍俱樂部工作的音樂家後代,當對方拿出已被蠹蟲蛀壞的珍貴樂譜,那是一面心疼一面見證歷史,特別是看到1900年代日本軍團教導台灣管樂團的套譜。音樂歷史研究緩慢而漫長,但當一代故事與時光片斷能寄存於書本時,自己總是感動不已,歡迎大家都一起來跳這個坑吧XD
最後補充自己曾經在臺南藝術大學上課時,老師推薦歷史研究的參考書目,分別為徐亞湘的《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作者耙梳歷史報紙來分析、判斷、整理討論戲班在兩岸的流轉,相當好看的一本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