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滿腔熱血,希望能對這個世界產生一點影響力,花費金錢時間,換來的是無止盡的代辦事項,犧牲生活時間,以為創業就是必須這樣,把每分每秒都塞滿工作,忙碌等於成功,這樣的觀念慢慢被翻轉。
創業首要任務就是必須思考,我們究竟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也是這本書
《一人公司》在開頭就提到的,定義你自己的「足夠」,書裡提到一位成功開創會計事務所的創業者,設定每年營利50萬美元,即使公司口碑很好,客戶源源不絕,他也不增設辦公室和招募更多員工,因為擴大意味著需要更多營利收入,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管理,他就沒有時間攀岩和旅行。這本書貌似違反常理,但書中很多觀念值得學習,我認為每位創業者都應該拿起這本書看看。
定義足夠對有些人來說可能很模糊,我們可以想像自己想要的生活,用這個想像的輪廓去畫出足夠的範圍,生活所需的開銷及工作的成本,知名漫畫家TOM FISHBURNE面對工作收入不斷提高,他也沒有創立機構或招募員工,每天只花清晨的時間工作,其餘時間與家人共度。
“更多不代表更好”這麼說可能顛覆很多人的觀念,就像之前文章提到的小規模經濟趨勢一樣
(可以想像的未來:我們需要具備什麼能力?),工作的模式與以往不同,大規模可以運用的資源,小公司也能運用,而且小規模在各方面更具彈性。《一人公司》書中的概念在很多創業公司上都看的見,UGMONK這個品牌,當初創辦人與父親借了兩千美元,賣出第一批200件的T恤,接著第二批、第三批慢慢賣出,把小額貸款還清,小心翼翼的控制成長,直到利潤足以支付他全職工作的薪水,他才離職。
簡言之,小的概念必須重質不重量,聚焦在如何讓工作更有效率地完成,並不是以擴大為解決問題的答案,書中提到一個名詞是我第一次聽到,叫做”有機成長”意思是在不刻意擴大成長或合併的狀況下,自然發生的成長。我認為小規模的長期經營,的確應該這樣,除了經營成本不容易失控外,客戶的掌握更精準,客戶是最佳的行銷途徑,因為口碑而來的客戶相對也會較信任你。追求成長的狀況下,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專長的核心技能沒有發揮最大作用,反而花很多心力在管理上,無從精進專業,以營利擴張成長很容易失焦,更嚴重的是為客戶帶來糟糕的服務體驗,因而流失。
創業初期有時候真的很容易迷失在無所謂的成長,往往還沒有營利,就花了大把金錢在辦公室裝潢、找設計師印製名片、購入昂貴機具、租用大型倉庫等等...,我們應該在確認產品或服務後,盡快上市,一開始不要期望會帶來巨大的成功,但只要能提供服務為客戶解決問題,開始有收入後,聚焦在客戶服務與產品改善,蒐集資料改善產品,產品和服務不斷進步的過程,建立忠實顧客和口碑。
Photo by Maranda Vandergriff on Unsplash
現在的時代是”分眾的時代”,什麼是分眾?當你要推出一項產品或服務時,必須很清楚你的目標受眾是哪一群人,不斷的深入了解他們建立互信,使你的企業在他們心中成為如大師級般的存在。這點非常重要,舉一個書中的例子,KURT ELSTER電子商業顧問,他沒有花時間建立一般的商業顧問服務,而是深耕於SHOPIFY上的商店老闆,他最後贏的了客戶的信任,也成為在SHOPIFT上的顧問權威。這是他在一開始就設定好分眾,而不是盲目的想擴張到所有人都知道,精準的受眾才能設定合理的目標,而且這些目標就是你實實在在的利基市場。
還有一個很危險的關鍵字叫做「熱情」,在太多的演講和書中,提到人要去追隨心中的熱情,這是一個危險的想法。「要先有目標不斷達成一次次挑戰後,熱情才會隨之而來。」這是作者在一人公司所具備的思維下所說的其中一段,說得實在沒錯。
Photo by Radek Grzybowski on Unsplash
我們也要不吝分享,與你企業有關的專業知識,累積信任你的潛在客戶。雙方的互信和品質的追求,不盲目的擴大,每個企業都做最有個性的自己。
保持彈性、不要失去生活、追求品質、鎖定小眾、有機成長,這本書給想創業和正在創業的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