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七歲的生日,同學的媽媽詢問我,可以準備什麼生日禮物給哥哥;坦白說,我實在沒有頭緒,我們帶來的玩具雖不多,但足夠孩子玩一陣子。
同學媽媽是老師,一眼就知道我是辦生日派對的菜鳥,便向我提議,送本一年級程度可以朗讀的故事書,這些故事書大多二十頁上左右,字體大,多口語用法,幾乎不會有複雜的句型或文法。從此之後,這本書開啟了我們每日朗讀的生活。
德國小學會在一年級會教發音與基本的讀音,二年級開始教最簡單的文法,比如冠詞der die das、詞性(名詞、形容詞等);然而,基本的閱讀能力,詞彙的增加,是被認定在家學習的範疇。
朗讀(vorlesen)與閱讀(lesen) 是不同的,朗讀在德文學習,是被視為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德文的動詞,有些是分離動詞,也就是除了主要的動詞,還會加上一個介系詞,組成一個新意義的動詞,因此,如果沒有唸到句子的末端,是無法知道這句話真正的意義;例如,gehen是行走,aufgehen是走上樓(auf是介系詞,代表向上的意思);ausgehen是假定(aus也是介系詞,代表向外或去除的意思)。此外,德文也有許多形容詞變化,藉由朗讀,才能自然地把名詞的冠詞變成習慣的一部分。
每天的朗讀,從剛開始三句話要唸將近五分鐘,一頁故事,光念完加上解釋中文,半個鐘頭就悄悄溜走。很多時候,我們在唸書中,反而在學中文詞彙;很多時候,爸媽需要解釋故事裡的時空背景,比如說馬克吐溫的哈克歷險記,裡頭裡所描寫的奴隸制度。半年下來,哥哥可以半個鐘頭念完5頁約B1程度的故事書,這中間照樣還是要父母解釋生字,但是,對於朗讀的流暢度與猜測語意的能力,已較過往敏銳。
學習語言,像是描繪一幅油畫,每個階段都有重要性,最剛開始最困難,因為要構築基本的線條;語言學習也是,剛開始需要辨認語調、發音位置的不同,單字的累積,也像是種下個種子,沒經過個幾個春秋,很難看到小苗長成大樹。
語言學習,辛苦的地方,不是記誦單字,困難的是,把字彙運用在適當的句型中,再即時地說出來,並且聽懂對方的反應,再快速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孩子之所以跟大人在學語言的速率不同,不是因為大人的能力較差,而是兩者運用完全不同的學習方法,以及能夠投注在學習的時間與精力。
首先,孩子在學一個新的語言,會找出最常用的單字,從這些單字先猜語意;再來,他們會背下來整個常用的句型,一直不斷地聆聽與複誦。他們會去特別區分發音位置的不同處,把這語言的特殊發音,與原有的母語做區別辨認,因此,他們對於細微音調與構音,會儲存在腦袋不同的位置。然而,成人學習一個語言,很容易用原有的母語作為出發點,用這個語系的發音方法作為轉換基礎,因此,忽略了外語特別具有的發音方法,或是語調,把類似的語音用原有的母語發音作為辨識,以至於講出來的發音,很難如同孩子學外語一般,說出正確的語音。
除此之外,孩子每日在全德文的環境中浸潤5-8小時(相較於大人常常最多每日只有3小時),孩子一週便有30-40小時的學習時間,在強力德文轟炸下,我們家兩個小孩,大概三個月可以瞭解簡單的對話,六個月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年下來有了基本所需的溝通能力。此外,孩子所需要的字彙量,也遠小於成人平日會話的需求,也因此孩子在口語的表達能力,相較成人的學習成果,有著顯著的不同。
然而,非母語的孩子在基本要提升德文能力,還是需要課後在家大量的閱讀,當爸媽沒有辦法長時間陪伴時,圖書館有許多可以外借的工具,例如說故事的CD、互動式遊戲筆(如Tip-Toi, Booki, 或者是Ting)。孩子通常只能專注個30分鐘到一個鐘頭,取決於孩子本身的語言程度與書的難易度,但經年累月也能慢慢養成自己獨立安靜唸書的習慣和興趣。
這個階段,我們希望孩子能在這個新的語言,打好基礎。在中文的學習,我們僅要求孩子,有正確的發音,從朗讀德文書的過程,學著用中文解釋,增加中文的字彙量與句型結構的正確。
學習不是個投機的買賣,它像是耕耘,孩子的時間與精力有限,我們不認為一個在國外生活的孩子,中文認字能力一定要跟在台灣就學的孩子一樣,但是該有的口語表達能力應該要保持。人生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可以追求,孩子的學習需要排出優先次序,每個孩子的能力也不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在基礎學習中,讓孩子擁有駕馭語言的能力,找出空暇的時間,讓孩子享受他們自在的青春。
這個語言實驗課,還在進行著,希望我們繼續努力,在學習中,找到鼓勵自己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