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因贈送《國王與國王》於中小學,其內容主要討論同性戀者的內容,進而引發許多反同團體及家長的不滿,認為這是對於孩童的一種可怕的洗腦教育,相對應的,許多同志團體也認為這是一個讓孩子真正認識自我的契機。以下筆者將列分幾個面向,與大家分享個人的看法與意見。
喜歡對方這件事情,不只是個體在個性上媒合的組合,這之中也包含著對於性別的想像。大家可以試想著戀愛的過程,我們常常「理所當然」的選擇某個對象,在這類型的選擇當中,背後所隱藏的社會期待是「你是男生所以喜歡女生;妳是女生所以喜歡男生」,即是目前普遍所見的異性戀者。
我們之所以沒有懷疑過自己的性向,是因為我們在過往的教育當中,被洗腦只有異性戀者的存在,但事實上,這並非整個性傾向的原貌。
根據2018年性別報告當中,中研院《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對五千名以上受訪者展開十年追蹤。自我認同為同性戀者佔 5 %,雙性戀比例佔 10 %(不含認同為同性戀者),加總為 15%。
換算一下,至少三百萬的台灣人口,不是所謂「傳統」的異性戀者。
而過往,我們戴著某種教條式的規則,要求我們只能選擇不同於自己性別作為戀愛的對象,久而久之,就變成一種「應該」、「必須」、「服從」的價值理念。進而,讓我們對於愛戀的對象,首要條件是先確認他的外在生理性別,再決定是否有近一步的進展機會。這樣的內化自我,促使我們對於性向來說,已經僵化、固化了彼此的可能。最後,性傾向這件事情,變成了某種唯一存在。
只有國王與皇后才能擁有幸福快樂權利,而國王與國王因為不符合這個社會的期待,就合理化被忽視排擠於這個社會之中,甚至抹滅了他們相愛的權利。
真正的感情建立,根本上就不是因為性別才存在,更多的是兩人彼此的交流互動,能否促使雙方都能有所滿足、歸屬等情感層面,才是兩方在交往的過程當中,理應被注重的內容。而在談論感情的先行前提是,要先好好認識自己作為一開始良善的契機。
當今教育要做的不是執意灌輸某種特定觀念,而是竭盡全力告訴孩子們,這個社會存有的各種觀念與價值,讓孩子在廣面認知後,產生自我探索的可能。在另一個層面,我們也要讓家長有所認知,真正的教育理念與過往的教育理念本質上的差異,我們也應同理去想像部分家長思維,因為這類反同家長就是獨裁教育理念的受害者,就本質上而言,他們所害怕學教教育,教什麼就會變什麼,正實際的反映在他們的價值觀上。固化的根苗開始在他們的價值觀上發芽作用,而讓多元的價值觀幻化為一種不予以苟同的偏差價值出現。
愛一個人,是愛這個「人」。而不是因為它符合異性戀的性別公式(♀+♂),所以才有戀愛的權利。甚至,對於同志族群來說,還有許多在社會上排擠的現象、政策,值得大家多多認識,推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