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會學

含有「宗教社會學」共 1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272/272!西方社會學理論上 2024.0204.1647 2024.0209.1552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本書介紹的是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卡爾.馬克思、埃米爾.涂爾幹、馬克思.韋伯、格澳爾格·齊美爾這5位學者的生長過程、歷史背景與學術養成的重點介
Thumbnail
事實勝於雄辯,道德不是宗教的專利,培養道德不需要神,不需要宗教。開明教育的關鍵,在於孩子可以質疑,可以不同意,而不在於說些模棱兩可的蠢話。教會學校往往以教育的名義掩護灌輸式傳教。相關書籍、網站的介紹。
Thumbnail
不信的人不相信死後的生命,而是相信死前的生命。他們面對死亡,大都處之泰然。只是更熱愛生命,更珍惜每一天。舉行世俗葬禮的人越來越多。不信的人愛家人、愛朋友,而不是愛神、愛救主;不信的人做好事,善待他人,不是要得天上的獎賞,而是為了叫世界更美好。這一切,不需要神,只需要生命。
Thumbnail
宗教信仰是幻覺,有時候在心理上叫人安慰,卻不是長期的情感穩定的最好基礎;而且很可能妨礙我們實際想辦法去面對人生。世俗的人有他們的辦法,朱克曼舉了三個例子:癱瘓的無神論者、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戒毒者。
Thumbnail
美國文化有一件相對新鮮的事,就是刻意為自命世俗的人士成立的團體,有校園的、軍人的、黑人的、行善的等等。
Thumbnail
根據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幾乎所有人的道德發展都經過六個階段。受世俗教養的孩子長大後,道德觀往往比受宗教教養的成熟。不信的父母希望子女獨立思考,同時卻知道自己對子女的影響無法避免,往往左右為難。
Thumbnail
怎樣教養孩子,是所有父母的難題,信徒、非信徒都一樣。但是生活環境是否崇尚宗教,包括親人的宗教信仰、居住的社區、子女就讀的學校,對不信的人影響很大。
Thumbnail
無神論、不可知論、自然主義、世俗主義、人文主義等自古就有,但是到了21世紀,懷抱這些非宗教世界觀的人卻大增。走出宗教大門的人比走進去的多,這是破天荒第一回。原因包括政治、教會醜聞、婦女就業、同性戀、網路等。宗教是個向度問題。大腦有不同的機制,信不信都自然。
Thumbnail
大體上,今天最世俗的社會,最和諧、最有禮、最自由、最平等、最和平、最繁榮;而宗教最盛的國家,最貧困、最嚴酷、最不平等、罪案最多、貪污最猖獗。世俗主義對社會有害、沒有宗教則社會不能好這兩個說法,顯然大錯特錯。
Thumbnail
本系列主要介紹朱克曼的《海闊天空: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道德來自養育的人、生活的文化、有什麼樣的大腦、在生活裡學到的經驗。金律不需要上帝,只需要人的同感。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