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道德無專利、怎樣教孩子才叫開明?──《海闊天空: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讀後記2019C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9.1 道德沒有專利

(http://www.jesusandmo.net/comic/zilch/)(zilch: nothing,即什麼都沒有)

(http://www.jesusandmo.net/comic/zilch/)(zilch: nothing,即什麼都沒有)

沒有神究竟有沒有道德?西方人竟然辯論了幾百年,實在叫東方人嘖嘖稱奇,也實在太可笑了。在古代,有些人認為要舉行某些宗教儀式,太陽才會天天升起,四季才會如常運行。到了二十一世紀,如果還擔心沒有神就沒有道德,就好像現在還害怕不祭神就沒有日出,一樣荒謬可笑。書裡的案主,不論不信者、離教者,都算不上德高望重,但是循規蹈矩,有守有為,決不是沒有信仰,就為所欲為的。正如古爾德所說,重力理論的爭論不會叫蘋果懸在半空中;信徒認定沒有神就沒有道德,世上照樣有不信神、否定有神而品行高潔的人。於是神學家就拐個彎,拿所謂道德的客觀基礎來瞎纏。Robinson(1964: 2.509)說得好:「事實有爭議,關鍵不在乎能不能論證,而在矛盾的說法,哪一個(事實的)證據強。」神學家的論證再巧妙,也不過是哲學特技或羅素所謂「智慧型垃圾」(intellectual rubbish)。不管信徒多虔誠,道德抉擇的最後裁判仍然是人(Nielsen(1990))。

一句話,事實勝於雄辯。如果信徒想不通沒有神怎麼會有道德,想不通沒有神哪來的道德基礎,應該虛心請教不信的人,而不是一相情願地無知,橫蠻地抵賴,閉着眼睛說沒有。

法國哲學家奧爾巴克(Paul-Henri Thiry, Baron d'Holbach, 1723-89 )有一段話說得再好不過了:

有人問:無神論者為什麼要做好事呢?為了叫自己高興,叫同為人類的伙伴高興;為了過得開心和睦;為了博得別人的感情和尊重。「他不怕神,會怕什麼嗎?」他會怕人;怕別人瞧不起、怕丟臉、怕法律的制裁;總之,他怕自己,怕懊悔,每一個自覺惹恨、可恨的人都怕懊悔。
……至於暗中作惡,他會戒忌,因為怕私下禁不住臉紅,他逃不開自己。1

9.2 開明父母情結

許多不信的或離教的父母都有開明父母情結,好像不該給孩子「洗腦」,不該把無神論「灌輸」給孩子,要讓孩子受宗教的「教育」。那為什麼信徒就可以告訴子女「有神」呢?信徒不但肆無忌憚地給孩子「洗腦」,而且自覺這樣做才是好父母。

開明教育的關鍵在於孩子可以問理由,可以質疑,可以不同意大人的結論;而不在於說些模棱兩可的蠢話。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立場、看法,老老實實、清清楚楚地告訴孩子,跟他討論,鼓勵他獨立思考,用自己的腦袋判斷,而不是把盲從當道德,把奴隸當善人。

開明不等於無法無天,不等於孩子可以亂丟垃圾、咒罵長輩。開明父母的孩子仍然要守規矩(可能比權威式家庭少),但是孩子可以質疑你的理由。換言之,孩子不能為所欲為,卻可以思所欲思,大人也鼓勵他思所欲思。開明不等於什麼都行的相對主義,因為不同的道德觀點有不同的理由,就不一定同等正確。

離教者Victor的疑惑,反映許多父母對兒童教養的無知。孩子撿起一把泥土要吃,讓他吃吃看嗎?孩子走到懸崖邊,不警告他,不拉他回來嗎?該讓孩子自己判斷,體驗看看嗎?

既然父母知道什麼是理性認可的知識,傳授給孩子,免得他受苦、受害,這不叫「洗腦」,不叫「剝奪權利、自主權」。孩子從學校回來,問你「世上有神嗎?」不信神的父母不必答說「有些人說有,有些人說沒有,看你相信誰」、「人就是人,他們相信不同的東西」等等蠢話;就好比孩子問你男生可不可以打女生、搶劫、殺人,你不會答說「人就是人,不同的人相信不同的東西」。

Law(2006)討論開明教育和權威教育的分別,澄清了許多連非信徒都誤會的地方,重新肯定了開明教育的價值,很值得父母、老師參考。有機會再詳細介紹。

9.3 教育還是傳教?

信教的人,不論父母、老師,心裡面想的「教育」徹頭徹尾是「傳教」。

宗教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客觀、全面的認識宗教的本質、各大宗教的概要。我們要學生「知」,進而能「思」,是教育;要學生「信」,而且「不疑」,是傳教,是灌輸,是洗腦,不是教育。

照理說,學校不能傳教,實情卻不一定。英國所有受政府資助的學校,學生每天都要參加基督教式的儀式。香港從前是英國殖民地,許多受政府資助的中小學都是教會辦的,向來都以「宗教教育」的名義,明目張膽地「傳教」。天天祈禱,日日阿門。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雖然站在那些自命道德砥柱的老師的立場,既然福音是好東西,就不叫「掛羊頭,賣狗肉」(賣聖肉?)。但是,不誠實這個罪名是脫不掉的。我問當地的朋友,宗教課上些什麼;他們說小學通常是講《聖經》故事,中學主要就是讀《聖經》,所以大家都把課叫做「聖經堂」(即聖經課)。別的宗教一律斥為異端,從來沒有好好介紹過,偶爾提起都是壞話。香港的基督徒比例高於台灣,這是關鍵。另外,其他宗教很容易被主流學校指為迷信。學生長大後,不管信不信耶穌,卻可能把基督教聯想成知識、西方先進國家的代表,基督教是高級的,佛道等是低級的。1997年大陸收回香港後,情況有點不一樣。尤其十幾年前,香港制定「校本條例」,教會機構齊聲反對,擔心削弱了教會對學校的管控。當然,大陸是另一種不幸,學校不能傳教,但是黨八股卻是另類宗教,而且無孔不入。差不多在香港鬧「校本條例」的時候,南韓也有中學生不肯參加宗教性質的早會而被開除,絕食抗議。

相對來說,台灣算幸運。教會學校遠不如香港普遍,中小學老師也規矩;倒是「故事媽媽」有時候會出事。陳民峰(2016/9/19)提到:基督徒媽媽會趁班導師不在,警告學生不信惟一真神的惡果,學生回家就喊着要砸神像;慈濟的大愛媽媽就恐嚇學生吃肉要下地獄云云。不管怎樣,台灣的校園在宗教上還算「乾淨」。

推薦書目:

Zuckerman, Phil. 2012. Faith No More: Why People Reject Relig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14. Living the secular life: new answers to old questions. Penguin.

──. 2019. What It Means to Be Moral: Why Religion Is Not Necessary for Living an Ethical Life. Berkeley: Counterpoint.

Zuckerman, Phil; Galen, Luke W.; Pasquale, Frank L. 2016. The Nonreligious: Understanding Secular People and Socie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除了《歸去來兮:為什麼離教?》、《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老問題的新答案》,朱克曼的其他著作都很值得看,這裡特別推薦多人合著的《無宗教:不信的人和不信的社會》。《歸去來兮》和《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都是個案研究,是有學術水準的普及讀物,很適合有興趣的一般讀者。《無宗教:不信的人和不信的社會》的性質卻不一樣,可當作研究指引。朱克曼等回顧學界數十年來「無宗教」研究的結果(書後列了上千的著作),舉凡無宗教者與政治、社會、經濟、治安、道德、團體生活、私生活、身心健康、人生意義等等的關係,一一概述重要的統計調查、研究成果,並加以評論,綜合整理。全書內容詳實,分析周匝縝密、細緻入微,時有洞見,是不可多得的傑作,極富參考價值。

此外,朱克曼9月出了本新書,探討道德的問題:What It Means to Be Moral: Why Religion Is Not Necessary for Living an Ethical Life. 有機會再詳細介紹。

* * *

Blackford, R. and Schüklenk, U. 2013. 50 Great Myths About Atheism. Wiley-Blackwell.

Law, Stephen. 2006. The War for Children's Minds. Routledge.


推薦網站:

Humanists UK 英國人文主義協會

站裡「答問」(FAQ)的第一部分叫So you think you can live without God? 列了十幾個信徒常問的問題,都有扼要的解答。如果嫌不夠,就看Blackford and Schüklenk(2013)。

協會有很多免費的資料、小冊子可以下載,例如:Humanism: A Short Course

簡介人文主義,非常淺白、扼要。

還有非常多免費的線上課程,最近現任會長生物學家羅伯茨(Alice Roberts)就開了一門課,介紹人文主義者的人生。


1 原文出自Le Bons Sens一書,這裡據Blackford & Schüklenk(2013)引的英譯,中譯了一小段。原文、英譯用斜體的,中譯改用粗體。

引用文獻

Nielsen, Kai. 1990. Ethics Without God.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Robinson, Richard. 1964. An Atheist's Val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positiveatheism.org/hist/athval0.htm

陳民峰. 2016/9/19. 當宗教的聖善伸入校園時,教育為什麼該把關?.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806/197011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局外人的沙龍
12會員
55內容數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局外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05
人互助出於同感,所以道德基於感情。非基督徒幫助了基督徒,有些受惠的基督徒不但不感恩,還把一切說成「神的安排」。不但因抹殺感情,抹殺抉擇的主體,因而抹殺了道德;而且遏制良心,自戕人性,為害可大可小。 筆者從個人感受、道德立場、社會效應等方面着眼,不願意幫助某些基督徒。
Thumbnail
2021/12/05
人互助出於同感,所以道德基於感情。非基督徒幫助了基督徒,有些受惠的基督徒不但不感恩,還把一切說成「神的安排」。不但因抹殺感情,抹殺抉擇的主體,因而抹殺了道德;而且遏制良心,自戕人性,為害可大可小。 筆者從個人感受、道德立場、社會效應等方面着眼,不願意幫助某些基督徒。
Thumbnail
2020/04/17
「道德基於宗教」的說法,叫人得認真面對神的作為是否道德的問題。既然我們知道《聖經》那些可怕的事是錯的,就不應該相信道德基於宗教。道德是人人互相要求、互相負責的社會系統,不需要神的背書。道德論證不能證明神的存在,反而證明神不存在。
Thumbnail
2020/04/17
「道德基於宗教」的說法,叫人得認真面對神的作為是否道德的問題。既然我們知道《聖經》那些可怕的事是錯的,就不應該相信道德基於宗教。道德是人人互相要求、互相負責的社會系統,不需要神的背書。道德論證不能證明神的存在,反而證明神不存在。
Thumbnail
2019/06/28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基督徒該怎樣看待科學呢?本文以演化論、神迹等為例,討論基督徒的應對態度。文章似乎很長,但是後半是書籍、網站等的介紹,尤其適合基督徒的。
Thumbnail
2019/06/28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基督徒該怎樣看待科學呢?本文以演化論、神迹等為例,討論基督徒的應對態度。文章似乎很長,但是後半是書籍、網站等的介紹,尤其適合基督徒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一個天馬行空的元宇宙科技終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一個天馬行空的元宇宙科技終
Thumbnail
感謝聖靈賜給孩子這個題目,基督信仰不是宗教,基督信仰不是宗教。在這個世界上有商業,政治,經濟宗教等等各個領域在企管博士班的時候,有一個分析的架構叫做PESTLE分析,PESTLE分析講的就是政治經濟環境等。
Thumbnail
感謝聖靈賜給孩子這個題目,基督信仰不是宗教,基督信仰不是宗教。在這個世界上有商業,政治,經濟宗教等等各個領域在企管博士班的時候,有一個分析的架構叫做PESTLE分析,PESTLE分析講的就是政治經濟環境等。
Thumbnail
這是一本值得買的書。 禪宗的世界,總是說空道無;他們想透過各種故事案例來說明,語言文字只是表達的工具,其中的道理依然隱藏在生活之中。所以,繞了一大圈,生活還是生活,只是並不只是那樣而已。對很多人來說,這樣的探討實在有講跟沒講一樣,說道最後,只好歸結於自己沒有“慧根”。殊不知,即便“知道”了,也
Thumbnail
這是一本值得買的書。 禪宗的世界,總是說空道無;他們想透過各種故事案例來說明,語言文字只是表達的工具,其中的道理依然隱藏在生活之中。所以,繞了一大圈,生活還是生活,只是並不只是那樣而已。對很多人來說,這樣的探討實在有講跟沒講一樣,說道最後,只好歸結於自己沒有“慧根”。殊不知,即便“知道”了,也
Thumbnail
基督徒發文呼籲其他基督徒閉嘴,此舉自有其自相矛盾的可譏之處。但所作所為完全合乎邏輯者,真能在此人間世存活嗎
Thumbnail
基督徒發文呼籲其他基督徒閉嘴,此舉自有其自相矛盾的可譏之處。但所作所為完全合乎邏輯者,真能在此人間世存活嗎
Thumbnail
我們總是羨慕「他有我沒有」的東西,基督教圈子裡亦然,羨慕兒童主日學即是一例。
Thumbnail
我們總是羨慕「他有我沒有」的東西,基督教圈子裡亦然,羨慕兒童主日學即是一例。
Thumbnail
事實勝於雄辯,道德不是宗教的專利,培養道德不需要神,不需要宗教。開明教育的關鍵,在於孩子可以質疑,可以不同意,而不在於說些模棱兩可的蠢話。教會學校往往以教育的名義掩護灌輸式傳教。相關書籍、網站的介紹。
Thumbnail
事實勝於雄辯,道德不是宗教的專利,培養道德不需要神,不需要宗教。開明教育的關鍵,在於孩子可以質疑,可以不同意,而不在於說些模棱兩可的蠢話。教會學校往往以教育的名義掩護灌輸式傳教。相關書籍、網站的介紹。
Thumbnail
根據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幾乎所有人的道德發展都經過六個階段。受世俗教養的孩子長大後,道德觀往往比受宗教教養的成熟。不信的父母希望子女獨立思考,同時卻知道自己對子女的影響無法避免,往往左右為難。
Thumbnail
根據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幾乎所有人的道德發展都經過六個階段。受世俗教養的孩子長大後,道德觀往往比受宗教教養的成熟。不信的父母希望子女獨立思考,同時卻知道自己對子女的影響無法避免,往往左右為難。
Thumbnail
怎樣教養孩子,是所有父母的難題,信徒、非信徒都一樣。但是生活環境是否崇尚宗教,包括親人的宗教信仰、居住的社區、子女就讀的學校,對不信的人影響很大。
Thumbnail
怎樣教養孩子,是所有父母的難題,信徒、非信徒都一樣。但是生活環境是否崇尚宗教,包括親人的宗教信仰、居住的社區、子女就讀的學校,對不信的人影響很大。
Thumbnail
本系列主要介紹朱克曼的《海闊天空: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道德來自養育的人、生活的文化、有什麼樣的大腦、在生活裡學到的經驗。金律不需要上帝,只需要人的同感。
Thumbnail
本系列主要介紹朱克曼的《海闊天空: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道德來自養育的人、生活的文化、有什麼樣的大腦、在生活裡學到的經驗。金律不需要上帝,只需要人的同感。
Thumbnail
離教的人大都在宗教家庭中長大,生兒育女後,怎樣教養呢?有三種情形:1. 體驗型。2. 戒絕型。3. 中間型。
Thumbnail
離教的人大都在宗教家庭中長大,生兒育女後,怎樣教養呢?有三種情形:1. 體驗型。2. 戒絕型。3. 中間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