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目標,不要被一個科系或一份工作所框限;確立價值,找到自己願意相信的事物,即使這只是暫時的。」
蕭宇辰——畢業於台大歷史系,憑藉著對教育的熱忱度過了三年的教職生涯,後來毅然決然投入新媒體教育,決心從體制外突破教育的框架,現為「臺灣吧」與「故事StoryStudio」的共同創辦人。
追隨興趣,滿懷熱忱的教育之路
國高中時期的蕭宇辰對歷史充滿興趣,在面臨選組時,雖然理科也頗為擅長,但在其歷史老師的啟發下最終選擇了文組。當初的他對於歷史老師這個職業的想法很單純,能夠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又有一口飯能吃,選定了擁有教育學程的學校,最後成功考取臺大歷史系。
談到教育,蕭宇辰表示對於教育的想法其實是在念了教育學程後才逐漸明朗,教育的熱忱自此而生。
以不同的視野看產業問題
被問到進入教育領域後,是否對教育的想法有所改變,蕭宇辰用一個簡單的道理解釋:我們每個人都受過教育,自然會先從學生的角度來理解教育。真正進入教育這個行業後,則是有機會用更多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教育,甚至觀察出整個產業的問題,像是師資、教材、教育制度等等,成為教師使他能夠以一個更寬廣的視野去感受整個產業不同的面貌。
體制內與體制外
許多人認為體制內與體制外是相互對立的存在,然而蕭宇辰卻不這麼認為,他表示教育體制的內與外實際上的差異在於資源的劃分,兩者並不是衝突的。
在體制內,因為必須適用於多數學生,所以需要產生一套制度,有系統地去解決學生的問題,但這套制度本身是能夠改變與更新的。如何得知改變的方向是對的呢?無論是新的解決方法、教育設計或經營模式都需要在體制外嘗試,嘗試後得到資源投入的可行模式就有機會進入體制內施行。因此,體制內外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
以新媒體實現教育理念
談到體制內外的差異與個人生涯規劃的選擇時,蕭宇辰坦言這其實是個假議題,因為當時的他只知道自己有什麼選擇,以及在目標上還能做什麼努力,但誰又能預知努力的成果終將自己導入哪個特定的領域呢?對於蕭宇辰來說,他希望能夠改善臺灣的教育環境,教職期間遇到教材缺乏的問題,於是他開始動手製作影片,嘗試數位學習,並找到了機會與可能性,直到做到一定程度後才正式辭掉教師的工作,全心全意投入新媒體教育。
為了目標,即使過程痛苦也能甘之如飴
創立公司後蕭宇辰面對了許多的挑戰,歷史專業出身的他,管理成為他第一個要面臨的問題,團隊起初並無管理專業的人才,卻需要組織化及常態性地管理整個專案、財務與人事,導致公司最初差點倒閉。因此蕭宇辰開始學習管理,閱讀習慣也從原本喜好的人文書籍變成了管理學以及產業動態相關書籍。
得知蕭宇辰面臨的種種困難後不免讓人產生好奇,究竟他對於自己所選的路是否曾經懷疑過,甚至已消磨掉當初的熱情?他的回答是:這無關乎所做的事是否合乎興趣,而是有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一百分的工作,若有明確的目標,即使過程痛苦或煩躁,只要能帶著一定程度的甘之如飴投入工作,最後看問題有沒有被解決或是能否達成目標就好了。
給想要跨領域的你的建議:認真體驗生活,別被斜槓綁架
蕭宇辰並不是一開始便決定好要往哪個產業邁進,只是遇到課程準備的問題,而開始積極尋找解決辦法,再來檢視自己缺乏什麼能力從而學習。
跨領域不是重點,而是投入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他認為應該先想好目標是什麼,再來想要解決什麼問題與實踐的各種途徑,此外,不要被所學侷限,看見可能性的話,就去勇敢嘗試。若尚未找到明確目標,他則建議大家在生活中多接觸不同事物、找到生活模板、看見問題並找到可以進步之處,一步步慢慢前進。別用斜槓綁架自己,重要的是現在狀態與自己目標的距離,而這段距離就是應該努力的地方。
想獲得更多職涯相關的資訊嗎?記得關注政大徵才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