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講師:藍偉瑩
時間:20200811
地點:台東縣均一高中
本日心得與反思
陰錯陽差之下,原本以為可以全程參與的工作坊,因為校內工作上的安排,使得必須在課堂、工作坊間切換,卻也「因禍得福」。
這次的主題是我一直以來很想釐清的「如何設計有意義的問題,帶出核心概念與學科思維」,當我結束第一堂課晚進到PAC時,直接迎來的是「橡皮筋」的問題,而後又接續著偉瑩老師的「為什麼要不斷練習提問」的短講。
每一句話的提點,幾乎都打著剛剛才從課堂結束的我:
剛剛的那一堂課,是不是又站在教師的權威立場在強迫學生?
適時的靜默是重要的,但我剛剛似乎又急著打破靜默?
我以為的有意義的課程設計,在課程進行的時候卻感覺到卡卡的,到底是哪裡 出了問題?
這些自我反思如同潮水般一波一波的襲來,但也無暇顧及「不舒服」的感覺,姑且先放在一邊,因為眼下有更重要的事情得著手:與同桌夥伴老師討論課程。
「專家」與「生手」的角色我一直疏忽的面向,對於學生而言我固然是專家,但也或許因此有著「知識的魔咒」,覺得每個知識點都相當重要,而忽略了「學生的整體發展」。這樣的比喻使得我練習切換立場思考——而這也是國文相當重要的同理能力。
在上午場結束後,我又有一堂課的「機會」得以立刻嘗試剛剛所思考的東西。我發現,當我嘗試在既有的問題架構下補充一些些細節,以及將時間留多一點給學生的時候,學生的反饋相當立即——從他們的眼神、回答的文字中完全可以得知——我應該是做對了什麼。
何其有幸,相較於其他夥伴老師而言,我得以立即實踐剛學到的東西,也正因如此,我似乎更能在兩相對照之下,抓出自己目前能做的以及可以進一步挑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