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和初中同班同學聚會,其中有幾個,已經快半個世紀沒有見面了,同學們聊起小時候的趣事都記憶猶新,吃飯時也很愉快,頻頻乾杯。席間一個同學接了通電話,隨後臉色大變,連食慾都降低了,一問之下,才知道,他說是單位人事部門打來的,眼看就要退休了,教授級高工的評審又沒有通過。
脾氣一來了,什麼興致都沒了,更別說,是一頓美好的午茶時光。
當你把職稱看得很重,連在退休前的最後一次機會,都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肯定相當鬱悶,因此負面情緒的影響,連帶牽連了他原本的興致。
有人問我說:「一個人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能生氣嗎?」
在這邊,我想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在《倫理學》中提到的一段話,他說:「任何人都會生氣,這很簡單,但選擇正確的對象,把握正確的程度,在正確的時間,出於正確的目的,透過正確的方式生氣,卻不簡單。」
在日常生活中,生氣、發怒、怒氣是人最容易產生的情緒,也是最常見的負面情緒,因此極易誘使疾病的產生,特別是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
因為人在生氣之後,會導致神經功能失調,於是下食道括約肌因痙攣而打不開,自然食不下嚥,或是根本嚥不到胃中就逆流上來,所以,要如何改善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因為癥結點來自於自己。
如果不能調整心態,控制情緒,病情還是會再復發,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曾說過:「生氣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而百病生於氣,身體健康狀況與情緒狀態之間,存在密切聯繫,所以,簡單來說,不生氣,就能不生病。
我常常對那些來反覆看診的人說:「你已經懲罰自己很多次了,還要再繼續下去嗎?」
要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其實不難,只要透過自覺意識,改寫系統,就像是國際知名分子生物、腦神經與藥物學家坎德絲・派特博士所著《情緒分子的奇幻世界》提到,僅僅只是思想本身,足以改變我們的身體,因為情緒,不只是來自身體的環境訊息的回饋,更能透過心靈來利用大腦引發情緒分子,假如對情緒有不適當、無意識地控制,很容易就會使身體生病。
因為,我們的情緒,不只與腦有關,而是與體內每一個細胞都有著情緒接納器。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病由心生》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沐光出版刊登,歡迎分享文章連結。未經許可,不可另轉載於其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