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的首發登山中,很可以明顯感受到肉身的「赤裸」——並不是沒穿衣服的那種「赤裸」,而是你與自己每一吋肌肉的近身肉搏、清晰感覺到走路、呼吸方式的「赤裸」,無遮蔽。長期生活在都市與室內,其實已經忘記「肉身」的存在,它已成了一方死硬的土地(連荒野都不算,荒野可是生機勃勃)。
我不知道這是否稱得上肉身的「原始」性,但這種無遮蔽性,除了直接反應在個人與己身之上,也同樣反應在同行登山黟伴的關係上,以這次例子來說,即是親子。
入山之前,在室友的指導下,我斷續進行著肌耐力的運動(其實也做了一年)。這些行前的準備(肌耐力的投資),會在登山健行的時刻,相當誠實地反映在每一個踏步之中。而日常的親子關係,或也可以用這種「肌耐力」的比喻——平時累積起來的親子互動關係,將會在山林中很誠實地反映出來。因此,它可能會造成肌肉拉傷,或僅是運動後的肌肉酸痛,或是在肌肉量仍能負荷的程度中。
那天下山後,在雙流涉水區,有一組親子經過。我因為背對著他們在找我心愛卻遺失的手巾,只聽見彷彿是稚齡的小男孩,害怕溪水裡的什麼而不敢碰水,結果引來抱著小男孩、想要小男孩下水的爸爸一聲「你怎麼那麼笨啊」一類的話。
在前一日的涼山行裡,則是另一組家庭,幼稚園年紀的小男生,似乎很害怕流動的溪水,結果卻被爸爸放在溪流的中間(是安全的),大哭著要離開。爸爸的第一反應是類似「不過就是溪水沒有關係好嗎」。
在這些生態環境中,關係的狀態,其實也都很「赤裸」地顯露。當然其中也有很多細的東西可以談。
回程的路上,和室友稍微聊到被駡「你怎麼那麼笨啊」的事件。在那個當下,其實是很讓人費解的,同時也心疼小男孩。
「登山的過程中,我們鼓勵孩子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駡他笨?」
我不曾輕視山,知道這並不是一項可以腦補就隨便出發的運動。而在親子登山這個組合中,更特別的是,除了要顧好自己,該有的基本知識有要,在這樣的「因知識而自由」的狀態下,才有餘裕顧小孩。
雖然兩個小男孩精力十足,但面對這樣體能的操練、不知道盡頭到底何時才會到的山路(大家應該都知道小孩的耐性有多短吧),要去接住他們N次的抱怨、不斷給他們向前走的盼望,是相當重要的。
每到一個標示里程的木樁,就要跟他們說快到了。
沿途跟孩子分享著我注意到的奇妙動植物,同時也讓他們保持好奇心(反過來,孩子也會跟大人分享他們的觀察)。小三的兒子開始上自然課了,就給他任務,回去問自然老師。
真的體力不支時,就停下來休息。
吃點甜的,讓孩子心情愉快,也恢復一些體力。
讓他們走在前頭當領隊(其實是媽媽太慢),但回頭時要能看到爸媽。室友分別給了兩個男孩一個哨子,除了可以危難時用,在最後一段陡坡登頂時,賦予小男孩們任務:抵達山頂時可以吹哨通知在後頭慢慢走的我們。小孩最愛出任務了——尤其是可以讓他們先於大人完成時。
媽媽的「噓寒問暖」要適可而止,孩子總是在沒有媽媽過度關心的時刻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遇到狀況時,全家人一起合力解決(神隊友與豬隊友立見高下)。從狀況中學習危機處理。
一趟下來,增加不少親子談話的內容,同時也讚賞孩子完成登山之旅。這種旅程,最直接的回饋,即是親子關係是否是往「肌耐力」的加增、對彼此的信任與扶持。這樣一滴一滴累積起來的關係肌力,最終將帶來複利般關係的自由(反之,「你怎麼那麼笨啊」,講久了也就讓關係陷入負值)。自由的意思是,我們都能夠享受相聚在一起的時光,而不需要勒索、壓迫、噤聲、撕裂。
吃驚的跟小孩分享,去涼山步道看到宛如珍珠的果子,竟然是有毒植物咬人果。
如果沒有意識到在這種環境所帶來的「赤裸」性,持續處在無知的狀態,不僅是造成肌肉的拉傷,也是在折損、傷害關係——人與生態的關係、親子關係皆如此。